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行了用"生物接触氧化-微滤膜"组合工艺对水产品加工废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约900~1 200 ms/L,水力停留时间>16 h的情况下,平均出水COD<50 ms/t,达到再生水杂用水质标准.同时,研究探讨了处理过程中膜组件的污染及清洗问题,为实际工程中膜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煤化工废水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工业废水,在生化处理前需要采用预处理工艺以去除废水中难降解组分和提高后续生化处理的效果。以硫酸亚铁(Fe SO4)为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为助凝剂对煤化工废水进行混凝预处理,重点考察难降解组分的去除和可生化性的提高。当溶液p H为9,Fe SO4和PAM投加量分别为1.5 g/L和1.0 mg/L时,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呈色组分和油类物质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58%;紫外-可见光谱显示,难降解的氮杂环、稠环类污染物及单环芳香化合物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2%和29%;废水BOD5/COD比值从0.15提高到0.26。混凝出水经上流式厌氧滤池与气升环流好氧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后,COD从2700 mg/L降至113±18 mg/L,降解率达96%。实验结果表明,硫酸亚铁混凝法可作为一种高效、简便的预处理方法用于去除煤化工废水中的难降解组分。  相似文献   

4.
臭氧氧化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焦化废水的可生化性,对焦化废水进行了臭氧氧化预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废水初始pH值为9,气水反应时间为3 min,臭氧投加量为30 mg/L时,废水m(BOD5)/m(CODCr)值由原水的0.068提高到0.281.臭氧用于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是可行的,有利于焦化废水的后续生化处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解酸化-混凝沉淀工艺,对活塞环生产综合废水进行预处理.研究了水解酸化时间、混凝沉淀药剂类型及其投加量等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将废水的COD由9 656 mg/L降至3 081.2 mg/L,COD去除率达到67.8%,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并确定了水解酸化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以及混凝剂的最佳投药比,为活塞环工业废水的大规模处理提供了应用参数.  相似文献   

6.
采用混凝沉淀-微电解组合工艺预处理再生造纸废水。通过实验,考察了混凝单元药剂选择、药剂投量以及沉淀时间、微电解单元的初始pH、铁炭用量、铁炭比、反应时间以及出水pH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选择氢氧化钙为混凝剂,用量为4 g/L,沉淀时间为40 min,微电解的初始pH为3.0,铁炭总量为20g/L,铁炭比为3:1,反应时间为40 min,出水pH为8.0时再生造纸废水的COD、氨氮、总磷、SS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2.88%、43.08%、93.61%、91.64%和33.19%。同时可生化性由0.32提高到0.46,减小了后续生化处理工艺负荷。  相似文献   

7.
制药废水预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家伟 《化学工程师》2010,(4):25-26,45
采取混凝法预处理泰州某制药废水,试验结果表明:混凝试验阶段,选用FeSO4作为混凝剂处理制药废水时,投加混凝剂25mg·L-1,pH值控制在6,搅拌时间35min,COD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为后续处理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混凝-微电解-Fenton联合预处理木材加工废水,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填料投加量、曝气量、双氧水投加量等因素对于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700 ppm时,混凝过程对于COD的最佳去除率为42%。正交实验表明反应时间对于COD去除率果影响较大,在HRT=3 h,填料量40%,曝气量20 mL/min, Fe2+与H2O2摩尔比为2的条件下,处理效果最佳,COD去除率达到46%以上。  相似文献   

9.
王军  王中琪  杨敏 《广州化工》2014,(7):130-133,199
以石墨电极为阴极,RuO2-IrO2-SnO2/Ti电极为阳极,处理后的柱状活性炭组成三维电极体系对实际PPS合成废水进行预处理,并与二维电极法进行处理效果比较。分析废水在不同浓度下的处理效果,研究废水在电解过程中主要有机物的降解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维电极对废水CODCr去除效果上明显优于二维电极,CODCr最大去除率达46.5%;氨氮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2.9%和52%;废水B/C由0.15提高到0.44,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废水CODCr的去除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通过GC-MS分析,表明废水中存在苯环类化合物及具有碳链结构的无机物,电解反应后废水中氯苯、二氯苯类物质得以彻底去除。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处理含次氯酸钠废水的新方法,采用紫外灯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次氯酸钠。结果表明,采用23.30 W的紫外灯降解速率明显高于10.34 W的紫外灯,紫外灯的辐射距离有一个较佳值,废水初始Cl-含量、p H和反应器操作压力对降解速率和影响基本可以忽略。该新方法具有成本低、流程简单、环境友好、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采用次氯酸钠(Na Cl O)氧化法对乙炔清净废水进行预处理。分别考察了废水的p H、温度、Na Cl O溶液加入量和反应时间对废水中NH3-N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确定了NH3-N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表明,Na Cl O溶液加入量对NH3-N去除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废水的温度和p H,反应时间的影响最小,对于200 m L的废水,最佳处理条件为:废水的p H为8、温度为50℃、Na Cl O溶液加入量为5.5 m L、反应时间为5 min。此时NH3-N、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51.9%和90.9%,游离氯的剩余量很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次氯酸钠处理电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生化出水,研究了反应时间、p H值和次氯酸钠投加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OR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 H值在6~8之间,反应时间为10 min,次氯酸钠与氨氮的质量比为8∶1和9∶1时,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分别小于15和8 mg/L,可满足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氨氮排放的要求。ORP变化和次氯酸钠的投加量有较好的规律性,并在实际工程中实现了ORP控制次氯酸钠的自动投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作用对偶氮类染料弱酸性艳红B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弱酸性艳红B初始浓度、次氯酸钠投加量、反应时间对弱酸性艳红B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3.5 h,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8 mg/mL,弱酸性艳红B的质量浓度为40 mg/L条件下,弱酸性艳红B的脱色率可达96.12%,CODCr的去除率达87.94%,反应近似呈现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浓度的硅酸钠、碳酸钠及二者混合物作稳定剂,研究它们对有效氯含量为0.5%(质量分数,下同)的次氯酸钠溶液化学稳定性的影响。测定稳定化处理后次氯酸钠溶液中有效氯的含量,结果表明:54 ℃下恒温密闭静置14 d后,加入硅酸钠、碳酸钠以及二者混合物作稳定剂的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最高分别可保留初始浓度的88.16%、86.81%和92.85%;而不加任何稳定剂的次氯酸钠溶液在同样条件下其有效氯含量仅仅可保留初始浓度的76.58%。实验结果表明,硅酸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可以作为次氯酸钠溶液的良好稳定剂。  相似文献   

15.
李靖 《氯碱工业》2014,50(12):38-39
利用次氯酸钠和氯酸钠的氧化能力不同,以双氧水消解次氯酸钠的影响,以硫酸中和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以硫酸亚铁作还原剂,将试样中的氯酸钠还原,再用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氧化过量的硫酸亚铁,从而测定工业次氯酸钠溶液中氯酸钠的准确浓度.方法简单可靠,测得的回收率高,检测极限(质量浓度)可达0.05g/L以下.  相似文献   

16.
以碰撞理论为模型,对次氯酸钠溶液的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次氯酸钠溶液在无催化剂影响条件下的主要分解方程式。研究表明,在强碱性条件下次氯酸钠的分解主要是通过CIO水解生成HCIO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歧化反应是通过HCIO的分解生成的[O]实现的;在强碱条件下,次氯酸钠的分解速率与溶液的初始浓度有关,而反应前后溶液pH值、游离碱含量却几乎不发生变化;升高温度会增加有效碰撞,从而提高反应速率。次氯酸钠溶液添加0.2%、0.6或1.O%的硅酸钠后,体系稳定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次氯酸钠氧化脱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与传统的氯系氧化剂液氯相比,次氯酸钠不仅使用安全无氯气外泄的危险,而且可进一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因此用于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是较合适的氯化氧化剂。研究以质量浓度为100mg/L的氨氮模拟废水为对象,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系统地探讨了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次氯酸钠氧化脱除氨氮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氯与氨氮的量比、反应时间、pH值。此外,分别在高低两种氨氮浓度下,考察了有机污染物苯酚的存在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氨氮浓度条件下,氨氮去除率都随苯酚浓度增加而减少,但高浓度氨氮受苯酚的影响程度较低浓度的小。  相似文献   

18.
次氯酸钠溶液的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研究了温度、有效氯含量、含盐量等因素对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常温常压下,漂水氧化还原电位主要受pH值控制,随着pH值的降低而升高;在pH值不变的情况下,漂水氧化还原电位与有效氯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漂水的稳定性与温度、pH值有很大的关系,在高温或低pH值的情况下极易分解,提高含盐量对提高其稳定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次氯酸钠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次氯酸钠(NaClO)水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经过对次氯酸钠水溶液有效氯含量的测定,提出了保持次氯酸钠溶液稳定性的一些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