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中原油田濮深18块稠油油藏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粘规律和流变性室内实验研究。采用4种类型稀油对PS18-1井超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粘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稀油类型和掺稀比例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文一联稀油以体积比1:2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粘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稀油。将实验测得的稠油掺稀粘度数据进行拟合后得到模型参数,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吐哈深层稠油配套空心抽油杆泵上掺稀油举升工艺,使吐哈稠油得到有效开发并普遍推广应用。随着吐哈稠油近十年来的有效开发,目前稠油含水升高,掺稀油量增加,掺稀比升高,增加了开发成本。研发出稠油井筒活性水降粘举升工艺技术,在稠油中含水期后大规模替代空心杆掺稀油举升工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吐玉克稠油开发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稠油具有密度大、粘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等特点,在采出和集输过程中粘滞阻力较大,常规集输困难。稠油集输方法包括:掺稀法、加热法、化学法及掺水法等。本文主要针对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开展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的降粘效果,其中,掺稀降粘效果受稀油的粘度和掺稀比例影响较大,稀油粘度越低,掺稀比例越大,混合后粘度越低;通过筛选实验,有三种乳化活性剂具有较好的乳化降粘效果,降粘率达99%以上,其中OA-6的乳液稳定性更适合于稠油集输。  相似文献   

4.
塔河油田稠油开发以掺稀降粘工艺为主,掺稀降粘工艺更适合高粘度、低含水稠油井,掺入深度越深,掺稀效果越好,塔河油田掺稀降粘过程中掺稀比调配不合适,稠油在井筒内上升过程中会堵塞井筒,产生稠油凝管现象,堵塞油管无法进行掺稀生产。连续油管下入油管内注热油进行掺稀降粘,逐步加深循环解堵,产生稠油井连续油管解堵工艺。  相似文献   

5.
塔河稠油降粘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河高粘稠油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掺稀前后和加醇前后的流变特性和粘温特性,评价降粘效果,探索塔河稠油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掺2#片区稀油的高温降粘效果较为显著;实验分析确定45℃为稠油降粘的最佳加剂温度;加醇降粘效果与"醇型-浓度"有关;异构醇降粘效果较正构醇差。塔河稠油复合降粘是溶剂化、乳化、氢键重组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深层稠油掺稀举升方式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稠油掺稀油降粘工艺包括开式反循环掺稀油和空心抽油杆掺稀油。这两种掺稀降粘方式对机抽系统的悬点载荷、杆柱应力分布、温度分布规律不同,因而在深层稠油举升中的适用性也不同。本文在建立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用吐鲁番油田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证明开式反循环掺稀油工艺对于吐鲁番油田深层稠油举升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7.
稠油在油藏中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但在井筒流动中,流动阻力大大增加。稠油生产中,可以通过井筒掺稀油降粘方式,改善井筒内流体的流动性。本文通过对掺稀油井筒温度场的模拟计算,分析掺稀油工艺、掺稀油比例以及掺入温度对掺稀油降粘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鲁克沁油田属于超深稠油油藏,原油粘度大、密度大,稠油在井筒中流动困难,需进行井筒降粘才能实现油田开发。鲁克沁油田共有油井126口,95%以上的油井采用掺稀油降粘工艺开采。由于稀油含蜡量较高,管壁容易结蜡,必须定期进行热洗清蜡才能维持管线的正常运行。本文综合考虑掺稀量、管线长度、原油粘度、管线两端的高程差等因素的影响后,利用掺稀泵压和掺稀管线打回流后的井口回压,来计算地面掺稀管线的管壁结蜡厚度,并以此指导掺稀管线的日常热洗维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掺稀油工艺在合作开发作业区的应用现状分析,提炼该作业区现场管理过程中的动态掺油控制、稀油温度控制、掺油成本控制等方法,验证了一是掺油界面的位置对掺油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合理的掺油界面应该控制在泵的吸入口附近;二是掺稀油降粘主要是依靠稀油中的轻质成分对稠油产生的稀释降粘作用,日常管理中要走出掺油温度越高效果越好的这个误区;三是因油稠、气大掺油困难的井可以通过实施间掺或一次性强掺来提高稀油利用率和掺油效果;四是为降低生产成本,低产无效常开井应改间开生产,间开无效井应改捞油生产。  相似文献   

10.
稠油开采对我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稠油开采过程中,会因稠油粘度过大而导致卡泵或是抽油泵无法正常工作。稠油掺稀降黏技术已经在油田生产实践多年,在稠油中掺入稀油,可有效降低稠油中沥青的质量分数,从而达到稠油降黏效果。本文采用CFD方法模拟井下稠油掺稀过程,并选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来处理稠油与稀油相间作用,通过数值模拟得出:稠油掺稀可分为四个阶段,纯稠油流动阶段、预掺混阶段、充分掺混阶段、稳定阶段;当稠油与稀油掺混时,稠油主要集中在油管中部,而稀油则分布在外围与管壁接触;综合考虑稠油掺稀效果和经济效益,当掺稀比为1∶1时,稠油掺稀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渤海Q油田原油黏度大、采出程度低的问题,对稠油掺稀油技术在渤海Q油田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稠油稀油的基本性质,考察了稠油掺稀比例、含水率、温度、剪切速率对掺稀降黏的影响。综合考虑稀油成本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掺油方式和比例,以探索利用稀油降低稠油黏度、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掺稀降黏体系的黏度降低;含水率增高,体系黏度增加。确定稠油掺稀比例为8∶2,同时发现在油田开发初期含水较低情况及稀油低速注入条件下有较好采出效果。Q油田进行稠油掺稀油开采,高部位稠油和深部位稀油储量比接近8∶2,与实验结论 8∶2的掺油比接近,故从储量潜力角度评价,该技术在Q油田初期低含水开发阶段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胡嘉  刘波  孔嫦娥  袁玲  陈继贤  冯兰 《辽宁化工》2014,(10):1277-1280
稠油掺稀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原油粘度,减少摩擦阻力,提高原油的流动系数,是稠油井开采的一种常规方式。基于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分别根据正掺和反掺两种掺稀方式建立了井筒温度分布的模型,对掺稀油井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由计算结果可知:影响稠油井井筒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油井含水率、掺入点深度、掺入稀油量和掺入稀油井口温度;用VB语言编制程序计算得出不同条件下的井筒温度分布曲线,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掺稀降粘的关键敏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疏水烷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基烷基氯化铵季铵盐和非离子聚醚丙烯酸酯四元无规共聚,合成了一种抗温耐盐型水溶性两亲聚合物稠油降粘剂,其降粘稠油的能力优于OP-10小分子表面活性剂降粘剂、普通聚合物以及聚表二元复合体系;在1 500 mg/L低使用浓度,对中低粘度稠油,无掺稀油条件下,降粘率超过98%,可完全替代掺稀油开采;对中高粘度稠油,降低稀油掺稀量70%~85%以上,降粘率超过98%,降粘后稠油体系粘度小于2 000 mPa·s。  相似文献   

14.
春光油田稠油降粘技术以套管掺稀降粘工艺为主,本文通过实验并结合掺稀技术在春光油田的应用现状,对掺稀比例、掺稀温度、掺稀压力等参数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和优化,优化后的掺稀方案现场应用效果较好,稀油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徐建忠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10):45-46,119
本文针对鲁克沁油田超深稠油油藏特点,在系统认真分析前期井筒举升工艺的基础上,采用螺杆泵配套环空掺稀油降粘井筒举升工艺,首次成功应用螺杆泵将稠油举升到地面,达到了增大油井生产压差、提高产量的目的,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稠油冷采螺杆泵深抽配套工艺技术,该技术为鲁克沁超深稠油油田螺杆泵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稠油开采油井工程分析设计软件包是在充分总结稠油开采实践的基础上,面向稠油开发过程中各类油井开发的工程分析设计的计算工具。不仅能对蒸汽吞吐工艺、井简降粘工艺进行参数分析与优化,也可对稠油电加热开采、掺蒸汽、掺稀油、掺化学剂等降粘条件下的温度压力场和抽汲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是适用于稠油开采任意井型、多种机型、多种杆型、多种泵型的工程分析设计综合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7.
稠油因其密度大、粘度高、流动性差而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粘、降摩阻、改善流变性目。目前常用的稠油(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降粘、加热降粘、改质降粘及乳化降粘。掺稀降粘受到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粘能耗大;改质降粘存在催化剂筛选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田油品性质多样,既有稀油、稠油,又有高凝油和天然气,是全国最大的稠油和高凝油开采基地。掺液(稀油)降粘是稠油集输的常用工艺,辽河油田稠油区块普遍采用此工艺,配套地面设施为计量接转站内设置的稠油掺稀油计量间及计量分离器,采油单井进站使用计量分离器玻璃管量油,稀油经掺稀油计量间集中分配,并经独立掺稀油管线送至井口。  相似文献   

19.
针对稠油开发的技术难度问题,采取掺稀油的开发方式,应用空心杆泵上掺稀油的生产模式,降低了稠油的黏度,提高了稠油的流动速度,降低了稠油流动的摩擦阻力,提高了稠油的开采效率,满足稠油油藏开发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掺稀油降粘是掺液降粘最方便、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但是在不同的生产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掺油比例比较合理,是超稠油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杜80-38-56井采用光纤技术井温剖面测试实验,对不同掺油比的粘温曲线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开展超稠油区块掺稀油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