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示踪剂的分类与基本应用,提出了数值示踪剂技术,结合油藏动态监测资料利用数值示踪剂模拟技术,能够获得更为准确井间剩余油分布,为动态预测与方案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搞清井间连通关系、落实注入流体流向、流速等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高59-10断块两井组投入两种不同示踪剂,通过采样分析、利用示踪剂综合解释软件进行计算,得到了高渗层渗透率、波及体积以及相关物性参数,监测确定了油水井井间的连通状况等,为高59-10断块下一步调整方案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认识SN12-6井组注氮气井组中注采井间的连通情况及注入氮气的波及情况,开展了井间气体示踪监测技术研究。介绍了气体示踪剂的监测原理、监测内容及气体示踪剂的筛选条采用Brigham-Smith经验公式计算了该井组示踪剂用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块油藏存在平面矛盾,注入水在平面上存在明显的指进,纵向上动用程度不高。这一监测结果为鄯善油田陵SN12-6井组及其周边区域相关井组的注气方案调整提供了详尽准确的动态监测资料。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上油田注水井网开发,认识油水井连通性及提高剖面改善措施的作业需求,介绍了示踪剂技术原理,梳理了海上油田示踪剂监测施工工艺流程,以及取样检测和解释分析等质控原则。对如何高效开展海上油田井间示踪剂技术,更好地掌握水驱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井间示踪剂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动态监测技术,已成为重要的油藏工程手段。在确定注入水井间分配系数时,使用数学外推法解决示踪剂开采曲线不完整问题;应用分层体系实现多层油藏的示踪剂测试和综合解释,反求水淹层的地层参数。本文提到的这些方法和原理成功地用于乐安油田草31断块草13—711井组的示踪剂井间监测试验中,解释了井间存在的高渗透层和纵向上油层的动用状况,提出了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4+5、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超低渗透引入示踪剂监测井间动态技术,对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加以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优选5种无毒环保、成本低廉以及与压裂液配伍性良好的水溶性有机微量物质示踪剂,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L致密砂岩气田分层暂堵转向分层压裂完井的L-A井盒3、盒4段2个压裂层位5个压裂段塞的压裂液返排过程进行了定量监测.分析了压后28d内不同时刻取得的返排水样中各种示踪剂的浓度,通过物质平衡法计算得到了该井笼统及设计的各层、各段...  相似文献   

8.
示踪剂及其监测技术,是用以描述油藏,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水流向及贡献率,分析油水井注采状况和判断断层密封性的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三叠系长6油藏在早期的注水开发中,出现了部分井注入水单方向突进现象,引起主方向油井水淹,采油三厂近几年来引入了示踪剂监测井问动态技术研究,根据监测结果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并对该曲线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从而为评价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桩西油田106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层非均质性加剧,准确描述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等情况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配型示踪剂的优选与性能评价,借助示踪剂井间监测解释技术对桩106区块106-15-17井组的储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进行监测与定量解析。结果表明,井组油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桩106-14-18井为主要受效井,桩106-15-X18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受非均质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示踪剂监测技术是用以监测油层有无高渗透层或大孔道存在,跟踪注入流体流向,分析注采井间连通状况以及验证隔层稳定性等一种特殊的动态监测技术。针对试验区油层发育差、连通复杂等实际情况,在试验区选取5个井组采用示踪技术进行油水井井间不同方向的油层连通状况、注采井距的差别对各储层注入流体推进速度的影响及井组隔层稳定性研究,为试验区进一步调整注采井工作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常用的半解析示踪剂定量解释方法存在前期准备时间长、解释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油田要求,需要优选其他方法作为该方法在示踪剂监测过程中的阶段性补充.基于此,以渤海某油田活化水驱井组B1为例,对该井组实施了井间示踪剂监测,并分别利用半解析法及飞行时间法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定量解释,获取了水窜通道渗透率、波及体积等参数.结果 表明,飞行时间法操作简单,解释效率高,结果准确,但适用范围窄,获取参数相对较少.该方法可以作为传统半解析解释方法的补充,进行示踪剂阶段监测结果定量解释,提升解释效率,为油田快速提供井组水窜通道的各项参数,为后续井组开发方案调整及增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应用于商二区沙二上断块油藏,以评价井间连通性、解释高渗通道参数,为油田挖潜增效提供依据&该技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方法并结合油藏的静%动态资料,对注水井与采油井间连通性和高渗通道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适的解释结论,应用结果表明:同位素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在分析低渗透油藏中井间连通性,识别高渗通道,解释高渗通道参数方面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了搞清高76区块油水井连通情况,找出井间存在的大孔道或高渗层,弄清油藏平面与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在该区块开展了示踪剂井间监测,为下步开展区块精细注水开发提供比较确切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分析强制循环蒸发器内流体停留时间分布测试中示踪剂循环对响应曲线的影响,建立了循环条件下所测定的循环响应曲线Cr(t)与蒸发器和循环管内流体停留时间密度函数E1(t)、E2(t)之间的基本关系,并以此处理循环条件下直接引入示踪剂的实验测试数据,获得了满意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相似文献   

15.
海上窄河道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注水井的水驱方向复杂.为了解井间的注采连通性和非均质性,以G1井组为例,开展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对示踪剂用量和注入工艺进行设计,通过监测示踪剂产出量,对G1井组的高渗通道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表明:G1井组油水井间对应关系不均衡,注水井平面上的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因长期注水冲刷,油层内部有高渗带和大孔道存在,且比较发育,大孔道孔喉半径最高接近20μm.在窄河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大孔道的存在及其对存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状集油田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在注水开发后表现为油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并且很快在注采井间形成高渗条带,影响开发效果。如何对高渗条带识别,成为改善严重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本文通过沉积微相法、测井评价方法、示踪剂监测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开展对高渗条带识别的研究,为下步措施安排提供了可靠的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7.
明确油水井的对应关系、注入水驱方向及驱替速度、油层非均质性状况、识别大孔道或微裂缝,对示踪剂在安塞油田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介绍示踪剂监测原理及应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对示踪剂监测结果在安塞油田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井间示踪剂监测在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和应用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建议在安塞油田利用示踪剂监测剩余油饱和度。井间示踪剂监测能有效地评价油藏连通性、注入水流动方向,是制订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混相驱、蒸汽驱、SAGD等驱油措施的开展,及时准确地了解注采井间的连通情况,了解注入流体的波及情况,跟踪评价驱油措施的效果,对于下一步方案的实施及措施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井间气体示踪监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利用自行研制的气体示踪剂急相关的配套分析解释技术,对冷43-98-560井组注烟道气混相驱进行了动态监测,为下一步方案的实施及措施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双转子连续混炼机停留时间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示踪剂法测定了双转子连续混炼机的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讨论了影响物料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因素。结果发现:混炼机产量越大,停留时间越短,分布曲线的分布越窄;而混炼机的转速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压裂裂缝监测手段匮乏、成本较高且操作复杂等问题,利用水溶性有机微量物质示踪剂对LX致密气田的分段压裂水平井LX-A井进行了裂缝监测。优选9种不同示踪剂分别注入9个压裂段,通过在压后13天内对不同取样时间的水样中示踪剂产出浓度进行分析,得到了9个层段的动态产水情况及裂缝参数。结果表明,该井第9段先开始返排,返排前期第7、9段压裂液返排占比较高,分别为15%和50%,其他段返排液占比较低且较为接近,均不到10%。返排末期第3、4、7、9段压裂液返排占比较高,分别为13%、17%、13%和30%,其他段返排液占比不到10%;该井改造区裂缝渗透率在0.03~0.16mD,在第1~6段逐渐降低,在第6~9段逐渐升高,第9段渗透率最高;其裂缝半长在30~290m,其中第1~7段,除第5段外,基本呈上升趋势,第8、9段基本相当,均小于第7段。实践证明,示踪剂监测技术能够作为水平井分段压裂裂缝监测的有效手段,为压后效果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