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PI/BR/NR胎侧胶的混料回归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与顺丁橡胶(BR)和天然橡胶(NR)并用作轮胎胎侧胶,采用混样回归设计法设计试验,并回归处理试验数据,优选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各性能指标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显著性。选择出最佳配方为TPI/BR/NR(质量比)为20.0/20.0/59.8。  相似文献   

2.
按照NR/BR/TPI并用胶90/10/0,85/10/5,80/10/10,75/10/15,70/10/20之不同配比,研究了TPI对并用混炼胶性能、硫化胶的力学性能、老化性能及其分散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I含量为5份时,TPI与NR和BR相容性最好,硫化胶硫化网络结构均匀,交联网络达到了极大值,tanδ值较小,动态性能优异,NR/BR/TPI并用混炼胶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采用普通、半有效和有效硫化体系的NR/BR(共混比为70/30)硫化胶在同一表观交联密度下的疲劳寿命,比较了3种硫化体系硫化胶的疲劳特征参数β和C0值,并采用指数函数模型拟合出3种硫化体系硫化胶的疲劳寿命SN曲线方程,其中最大相对偏差只有-652%,相关系数均大于09535,可较好地描述不同硫化体系的NR/BR共混胶料的动态疲劳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由于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有了很大改善,所以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在基本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引起科技人员极大关注。与微米填料补强的复合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即使在低纳米粘土用量下,其性能也有极大改善。在胶料质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也会获得良好的性能。纳米粘土明显的补强效果可归于以下两点:1)纳米粘土在聚合物基质中可分散成分离的片层。以纳米尺度分散的纳米粘土为聚合物/纳米粘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高的表面面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硅烷偶联剂Si-69在NR/BR共混胶硫黄硫化体系中对白炭黑的补强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当Si-69的用量为白炭黑用量的1/6左右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具有最大值;Si-69的加入,使硫化胶在常温下的损耗因子(tanδ值)变小。  相似文献   

6.
彭俊彪 《橡胶工业》2018,65(2):151-156
摘要:研究了填料种类和用量、硫化体系、硫化条件和NR与BR的并用比等因素对NR/BR复合材料抗裂口增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NR/BR复合材料,炭黑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炭黑用量和种类影响硫化胶的抗裂口增长性能;随着促进剂用量提高或延长硫化时间,抗裂口增长性能变差;而适当提高硫化温度或硫磺用量,NR/BR复合材料的抗裂口增长性能提高;NR/BR并用比、炭黑分布或硫化体系不同时,NR/BR复合材料的耐裂口增长性能都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8.
研究了在过氧化物/PDM和过氧化物/硫黄复配硫化体系中,PDM和硫黄用量对CM/N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物/PDM复配硫化体系中,随着PDM用量增加,CM/NR共混物的t90和(MH-ML)的值都呈增大趋势,t10则呈减小趋势,当PDM用量为0.5~1.5份时,胶料有较好的物理综合性能。在过氧化物/硫黄复配硫化体系中,随着硫黄用量增加,CM/NR共混物的焦烧时间、正硫化时间呈减小趋势,当硫黄用量为0.6~1.2份时,胶料有较好的物理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炭黑与NR/BR/EPDM共混胶混炼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炼工艺对天然橡胶(NR)/顺丁橡胶(BR)/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炭黑预混入EPDM的混炼工艺可以改善NR/BR/EPDM共混胶的流动性,改善炭黑的分散程度,提高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屈挠疲劳性,预混入炭黑量以20%~50%(质量分数)较为合理;采取50%比例的硫化剂、促进剂、活性剂预混入EPDM的工艺方法能有效改善NR/BR/EPDM的共硫化性,显著提高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屈挠疲劳性。  相似文献   

10.
增塑体系对NR/TPI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增塑体系对NR/TPI并用胶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R/TPI并用比为85/15时,选用芳烃油较塑解剂B的增塑效果好;在NR/TPI并用胶中加入2~4份芳烃油,混炼胶硬度降低,粘性增加,门尼粘度适中,工艺上利于后续半成品的加工,而其硫化胶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动态性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  相似文献   

11.
不同硫化体系橡胶的疲劳断裂性能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NR/BR为70/30(质量比 )时普通、半有效和有效3种硫化体系共混物的拉伸疲劳寿命和力学性能。从生热、连续和间歇应力弛豫等行为上讨论了3种硫化体系共混物的疲劳断裂机理 ,并给出了各体系共混物疲劳断裂特征参数 β 和C0。  相似文献   

12.
TPI和不同硫化体系下硫黄用量对TPI/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TPI和不同硫化体系下硫黄用量对TPI/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PI/NR/BR并用比为15/42.5/42.5、选用普通硫黄硫化体系且硫黄用量为2份时,TPI/NR/BR混炼胶的加工性能良好,硫化胶可达到物理性能、动态疲劳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付丙秀  郭栋  庄涛  周丽玲 《弹性体》2009,19(3):35-39
研究了炭黑种类扣用量对天然橡胶(NR)/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并用胶的补强效果。结果表明,合适的混炼工艺下,NR/TPI并用胶中炭黑种类选择N330、其用量为45~50份时,并用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最佳,回弹性、硬度适中。屈挠和压缩生热性能较好,达到了对NR/TPI并用胶综合力学性能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LIR对NR/BR混炼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研究液体聚异戊二烯(LIR)、芳烃油和LIR/芳烃油并用体系对NR/BR混炼胶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R和LIR/芳烃油并用体系均能有效改善NR/BR混炼胶的加工性能,且后者的增塑效果较LIR或芳烃油单用时更为显著,其对应的混炼胶粘度较小,工艺能耗和成本较低;LIR/芳烃油并用体系对应的NR/BR硫化胶性能良好,炭黑在其中的分散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反式-1,4-聚异戊二烯(TPI)用量及补强与填充体系对TPI/天然橡胶(NR)/顺丁橡胶(BR)并用胶力学性能、动态性能和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I/NR/BR的质量比为15.0/42.5/42.5时,混炼胶外表光滑,硬度适中;硫化胶的硫化特性变化不大,在保持基本配方硫化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动态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当加入4~8份白炭黑时,并用胶的撕裂强度、定伸应力提高,滚动阻力、压缩生热降低,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胶配方。  相似文献   

16.
研究改性纳米硫酸钡对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改性纳米硫酸钡部分替代炭黑,NR/BR并用胶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延长,加工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良好,耐屈挠性能优异,滞后损失和生热较低.  相似文献   

17.
混炼工艺对白炭黑补强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陈坤  吴驰飞 《橡胶工业》2009,56(1):29-32
试验研究混炼工艺对白炭黑补强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先将白炭黑加入BR制成母炼胶再与NR共混的工艺,NR/BR并用胶中结合橡胶含量高,白炭黑的分散性好,Payne效应小,硫化胶的综合物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以液体聚异戊二烯橡胶(LIR)为反应型增塑剂,研究LIR对NR/BR混炼胶性能、硫化胶物理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并与添加芳烃油的NR/BR并用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LIR对NR/BR混炼胶有增塑作用,但增塑效果不如芳烃油;添加LIR的NR/BR硫化胶的物理性能总体上优于相应的芳烃油硫化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也较好;LIR在硫化过程中可与NR和BR发生共交联.  相似文献   

19.
白炭黑在NR/BR/SSBR并用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萍  贾德民  宁凯军  杨军 《橡胶工业》2003,50(11):664-666
研究了白炭黑/炭黑填充NR/BR/SSBR并用胶的物理性能,用橡胶加工分析仪(RPA2000)分析并用胶硫化性能和动态粘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炭黑和白炭黑总量固定.白炭黑的用量增大时,并用胶的物理性能略有下降,固特里奇压缩疲劳性能改善,并用胶的硫化速度减缓,且t90和t10的变化与白炭黑的用量呈线性关系;60℃的tanδ值随白炭黑用量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即硫化胶的滚动阻力降低。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硅烷偶联剂Si69和间苯二酚用量对芳纶帘线与NR/BR并用胶粘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Si69和间苯二酚用量对芳纶帘线与NR/BR并用胶的粘合性能影响很大,H抽出力随其用量增大迅速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又呈下降趋势;间苯二酚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入1.5份间苯二酚可获得很好的粘合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