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了原位接枝NR与nano-SiO2协同增韧PVC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通过SEM表征了增韧PVC的相结构.结果表明:当原位接枝NR和nano-SiO2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和3%时,与未增韧PVC相比,相界面的结合强度明显提高,增韧PVC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02%和35.11%,并且具有较好的耐溶剂性能,达到较好的协同增韧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志君  余浩川 《弹性体》2007,17(5):10-13
采用化学交联模压法制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GMA/St)熔融接枝天然橡胶[NR-g-(GMA-co-St)]和聚氯乙烯(PVC)共混泡沫材料。研究了橡塑比、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用量、发泡剂种类及用量对泡沫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泡沫材料的微孔结构。结果表明,当橡塑共混比为70/30、DOP和复合发泡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和8%时,可制得密度较小,具有较好综合力学性能的NR-g-(GMA-co-St)/PVC泡沫材料。NR/PVC泡沫材料的泡孔尺寸稳定性较差且以开孔为主,而NR-g-(GMA-co-St)/PVC泡沫材料以闭孔为主,且泡孔小、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改性聚氯乙烯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财  张晓东  楼涛  佘希林  李志国 《弹性体》2009,19(5):37-40,64
在考察了聚氨酯弹性体/纳米二氧化硅/聚氯乙烯(PU/nano-SiO2/PVC)反应挤出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反应挤出一步法制备了PU弹性体/nano-SiO2改性的PVC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PU/nano-SiO2的质量比为5∶1时,增韧改性效果最佳,PU弹性体和nano-SiO2能协同增韧PVC,且nano-SiO2具有补强作用,当PU/nano-SiO2/PVC质量比为5∶1∶20时,改性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此时样品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45.6kJ/m2,拉伸强度为50.3MPa。  相似文献   

4.
利用熔融共混挤出方法制备了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协同增韧增强聚丙烯(PP)三元复合材料(PP/POE/nano-SiO2)。通过冲击实验、拉伸实验、熔融结晶分析和热失重实验研究了POE与nano-SiO2的协同作用、nano-SiO2的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OE与nano-SiO2的协同增韧明显优于POE单独对PP的增韧,nano-SiO2还体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当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材料的室温冲击强度达最大值,其较PP/POE提高了72.6%,而在-35℃下较PP/POE的提高了200%。当nanoSiO2的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室温拉伸强度达最大值,其较PP/POE增大了38.9%。熔融结晶分析表明,添加nano-SiO2导致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大。热学性能分析表明,nano-SiO2的加入使PP/POE/nano-SiO2三元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聚氯乙烯(PVC)挤出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聚氨酯(PU)的反应特点,选用经钛酸酯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作为纳米材料,对PU/nano-SiO2/PVC复合材料进行了探索,利用超声辐照技术并经搅拌将nano-SiO2分散于液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MDI)中,良好地解决了物料的分散问题;研究了反应挤出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速度40~50 r/min、均化段温度180~190 ℃最为合适;PU/nano-SiO2的质量比为5:1时,对PVC的增韧效果最佳,Pu和nano-SiO2能协同增韧PVC,且nano-SiO2具有补强作用,当PU/nano-SiO2/PVC质量比为5:1: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6.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天然橡胶(NR)/氯化聚氯乙烯(CPVC)热塑性弹性体(TPV),并研究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苯乙烯(St)双单体熔融接枝NR[NR-g-(GMA-co-St)]与白炭黑复配增容补强NR/CPVC TPV的物理性能、耐溶剂性能和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当NR-g-(GMA-co-St)和白炭黑的用量分别为7和3份时,交联NR分散相在CPVC基体中的分散度和均一性得到明显改善,相界面的结合强度显著提高,达到良好的复配增容补强效果。与未改性NR/CPVC TPV相比,改性NR/CPVC TPV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增大,耐溶剂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对含聚烯烃弹性体(POE)的共聚PP增强增韧阻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少量nano-SiO2即可提高聚丙烯/膨胀型阻燃剂/聚烯烃弹性体(PP/IFR/POE)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并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但是,当nano-SiO2含量超过2%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有下降趋势。PP/IFR/POE/nano-SiO2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值在nano-SiO2含量为2%时达到最大值。相比于未加入nano-SiO2的复合材料,添加了nano-SiO2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明显提升。此外,PP/IFR/POE/nano-SiO2复合材料还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偶联剂处理纳米二氧化硅( nano-SiO,)填充氰酸酯(BCE)/双马来酰亚胺的预聚体(BMI)体系制备出nano-SiO2/BCE/BMI复合材料,对比考察不同硅烷偶联剂处理的nano-SiO2对nano-SiO2/BCE/BMI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偶联剂处理的nano-SiO2可提高nano-SiO2/BCE/BMI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热分解温度,尤以偶联剂KH560处理的效果最好,与未处理的相比冲击强度和热分解温分别提高了25.2%和9.6%,同时偶联剂KH-560处理的nano-SiO2/BCE/BMI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角正切值在1 ~40 MHz范围内都明显低于于不处理的nano-SiO2/BCE/BMI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9.
闫冰  刘晓明 《中国塑料》2008,22(1):73-76
对丙烯酸酯接枝氯乙烯共聚物(ACR-g-VC)增韧聚氯乙烯(PVC)体系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丙烯酸酯核-壳接枝共聚物(ACR)、氯化聚乙烯(CPE)增韧PVC体系的加工性能进行对比,发现其加工性能与ACR增韧PVC体系的加工性能接近。通过对PVC/ACR-g-VC与PVC/ACR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对比,分析了两种体系增韧效果差异的原因。实际应用研究表明,ACR-g-VC与CPE共同使用时有协同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氰酸(酯BCE/)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BMI)/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复合材料,研究了nano-SiO2用量对复合材料耐热性能、静态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nano-SiO2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情况。结果表明:随着nano-SiO2用量的增加,BCE/BMI/nano-SiO2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是先升后降,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储能模量均在nano-SiO2含量为2%时达到最大值;nano-SiO2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性,但随其用量的增加,nano-SiO2在基体中的分散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POE和POE-g-(GMA-co-St)对PBT进行增韧,制备了PBT/POE和PBT/POE-g-(GMA-co-St)体系。研究了POE和POE-g-(GMA-co-St)对改性PBT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TEM对其相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POE相比,POE-g-(GMA-co-St)对PBT的增韧效果明显。当POE-g-(GMA-co-St)用量为15份时,改性PBT的缺口冲击强度为29.21kJ/m2,分别是纯PBT和PBT/POE体系的约4倍和3倍,且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下降幅度较小。POE-g-(GMA-co-St)在PBT基体中分散尺寸小且分布均匀,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PP-g-(GMA-co-St)增容PVC/PP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多单体接枝PP[PP-g-(GMA—co—St)],研究了其对聚氯乙烯/聚丙烯(PVC/PP)共混体系的增容作用。讨论了接枝PP用量对共混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力学性能、耐热变形性能和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接枝PP对PVC/PP共混体系有较好的增容效果,接枝PP的加入使共混物的界面相互作用增强。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接枝PP用量为20份时最佳;熔体流动速率在其质量分数为20%后下降缓慢,共混物的耐热变形性能随PP—g-(GMA—co—St)用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宇平 《塑料助剂》2014,(3):27-30
制备了聚氯乙烯(PVC)/赤泥复合材料,研究了赤泥的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耐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处理赤泥的效果最好,不做处理的效果最差;赤泥的含量在15份时,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最大;添加赤泥可以提高PVC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同时,耐温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熔融共混法和辐照交联工艺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氯乙烯(PVC)/环氧树脂(E-12)/马来海松酸酐(MPA)复合发泡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核磁共振仪(1H-NMR、13C-NMR)表征了MPA的化学结构;通过凝胶含量、力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吸水率等试验,探究了E-12/MPA(EM)固化物含量对PVC/E-12/MPA复合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EM固化物含量为10%(质量分数,下同)时,PVC/E-12/MPA复合发泡材料的凝胶含量为42.3%,较改性前提高了9.9%,拉伸强度提高了23.4%,压缩强度提高了26.7%,压缩模量提高了32.5%;断裂伸长率从286.11%降至217.68%,吸水率从改性前1.5%增至3.4%,同时具有优异的泡孔结构。  相似文献   

15.
将改性椰壳粉填充到聚氯乙烯(PVC)中制得椰壳粉/PVC复合材料,用SEM、DMA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椰壳粉与基体PVC的界面黏结强度提高;用2.0%硅烷偶联剂KH-550及15%HDPE-g-(GMA-co-St)改性后,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新型热收缩膜用聚酯的研究及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介绍合成新型热收缩膜用聚酯的方法。采用1,6-己二醇(HD)为改性剂,在总醇酸量比为1.4∶1情况下,n(HD)∶n(EG)=25∶75,以钛酸四丁酯等复合催化剂,在酯化温度(235~240)℃,缩聚温度(278±2)℃,压力70 Pa以下合成新型的共聚酯,用此所制造的热收缩膜各项性能都达到PVC热收缩膜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可聚合非离子硼酸酯(BE)/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生产出经其改性的PVC树脂,并按管材配方混料,分析了试样的力学性能;并考察了改性PVC树脂在管材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①生产BE/MMA/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配比为:m(BE)∶m(MMA)∶m(纳米碳酸钙)=2∶3∶95。②BE/MMA/纳米碳酸钙复合材料的质量分数为10%时,改性PVC树脂试样的简支梁冲击强度最高。③改性PVC树脂在管材中的应用情况良好,不仅可代替普通PVC树脂,还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用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三元共聚物P(MAA—BA—MMA)对木粉进行预处理,再利用CPE、ACR和nano—CaCO3对PVC/木粉复合材料进行增韧改性。结果表明,木粉经P(MAA—BA—MMA)预处理后,使用ACR增韧时效果最好,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7.97%、5.26%、68.85%和571.26%。SEM结果表明,木粉预处理后再增韧,复合材料界面模糊,断面呈一定的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湿法表面改性的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与VCM原位聚合,制备了nano-CaCO3原位聚合PVC树脂(简称原位PVC树脂),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①nano-CaCO3能够很好地分散在PVC树脂中,对PVC基体产生很好的补强作用;与普通PVC试样相比,原位PVC试样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到13.3 kJ/m2,效果显著;其加工性能也得到了提高。②试样冲击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原位PVC试样为韧性断裂,普通PVC试样为脆性断裂。③DSC试验表明,原位PVC树脂的热稳定性优于纯PVC树脂。  相似文献   

20.
分别采用A1(OH)3、ZB以及Sb2O3等无机阻燃剂对PVC/木粉复合材料改性,研究不同的阻燃剂配方及阻燃剂含量对PVC/木粉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1(OH)3,ZB以及Sb2O3添加量的增加,PVC/木粉复合材料的氧指数(LOI)呈逐渐增大的趋势。Sb2O3阻燃效率最高,当添加量为9份时,氧指数达到35.2%;无机阻燃剂的加入普遍降低了PVC/木粉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但对拉伸强度起到了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