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稳态荧光探针研究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4种带干扰基(磺酸基邻位的短链烷基)的支链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团浓度、合适猝灭剂浓度下的胶团聚集数以及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水溶液中的胶团聚集数.结果表明,支链烷基苯磺酸钠分子中长链烷基碳数增加,临界胶团浓度大幅度降低,胶团聚集数减小;分子中短链烷基碳数增加,临界胶团浓度降低幅度小,胶团聚集数增大;胶团聚集数随氯化钠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3种高纯的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丙烷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表面活性荆浓度下的胶团聚集数和胶团微极性.研究了链长变化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丙烷磺酸钠聚集性质的影响.考察了胶团聚集数的浓度效应,并由胶团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关系方程外推求得了它们各自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SA分子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具有荧光发射性质,以280nm激发BSA,在341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在加入CTAB后,发现CTAB—BSA强荧光峰的位置蓝移,且荧光强度随着CTAB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减弱,说明CTAB对BSA有荧光猝灭现象,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由Stern—Volmer方程求得CTAB表观猝灭常数Kq=1.469×10^13L·mol^-1·s^-1。得到了CTAB与牛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利用已有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使计算结果更合理。通过与常见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所建立的方法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稳态荧光探针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多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团浓度(cmc)、胶团聚集数(Nagg)、胶团的微极性和微粘度.当干扰基团增加时,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团浓度减少,胶团聚集数减少,胶团微粘度降低,胶团的微极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技术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硫堇(T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硫堇借静电力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以静态方式猝灭,其结合常数为1.155×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835、结合距离2.865 nm.同步荧光和圆二色技术证实TH对BSA的构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祥村  贺高红  全万志  顾爽 《化工进展》2003,22(Z1):206-210
采用一种新的阳离子反胶团体系(CTAB/异辛烷-正戊醇),研究了反胶团萃取牛血清白蛋白(BSA).用单变量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水相pH值、离子种类和浓度、萃取时搅拌速率和油水比对BSA萃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静电作用力是该萃取过程的主要动力,随水相pH值增大,BSA的萃取率逐渐升高;对于不同种类的离子,基本随其浓度增大,萃取率下降.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BSA萃取率可达98%以上,因此,CTAB/异辛烷-正戊醇反胶团体系适合BSA的萃取.  相似文献   

7.
杨胜园  杨慧仙  于军晖  陈云生  唐正 《化学试剂》2012,34(3):205-207,271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征及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m-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为1.096×103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2(20℃),ΔH=-31.8 kJ/mol,ΔG=-17.1 kJ/mol,ΔS=-50.2 J.mol-1.K-1。研究发现苯甲酸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苯甲酸与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力或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8.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维生素C(V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测定了Vc与BSA在21、34℃两个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21℃:4.381×105 L/mol,34℃:4.061×105 L/mol)和结合位点数n(21℃:1.08,34℃:1.10).结果表明:Vc对BSA有明显...  相似文献   

9.
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与胆红素及铜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胆红素(BR)及铜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BSA-BR的光谱图在有Cu2 存在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能够形成BSA-Cu2 -BR三元络合物.胆红素主要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使得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强度显著降低,胆红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主要凭借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结合.测定了BSA-BR、BSA-Cu2 以及BSA-Cu2 -BR体系的组成和结合常数.探讨了铜离子及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反应,阐明了铜离子浓度对胆红素和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MC)、胶团聚集数(Nagg)及胶团微极性.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氯化钠浓度对CMC、Nagg、胶团微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CMC比常规表面活性剂的CMC低1—2个数量级.当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加时,CMC依次降低,Nagg增大,胶团微极性减小.当氯化钠浓度增大时,Nagg增大,胶团微极性减小.  相似文献   

11.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锡离子(Ⅳ)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锡离子(Ⅳ)和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锡离子(Ⅳ)与白蛋白的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猝灭机理是动态猝灭,锡离子(Ⅳ)与BSA以物质的量比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12.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n(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Mn(Ⅱ)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Mn(Ⅱ)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Mn(Ⅱ)与B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Mn(Ⅱ)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猝灭法进一步研究了Mn(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Mn(Ⅱ)、Zn(Ⅱ)与BSA的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在与单金属体系对比后,推测出Zn(Ⅱ)会竞争Mn(Ⅱ)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李慧芳 《陕西化工》2014,(2):231-235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5种有机氯农药(OCPs) δ-BHC、α-氯丹、艾氏剂、o,p'-DDT、HCB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280 nm波长下,OCPs可使BSA色氨酸残基发生荧光猝灭现象.通过光谱数据,绘制了Stern-Volmer曲线,测定了平衡常数和25,37℃下OCPs-BSA的结合常数.结果显示,5种OCPs猝灭蛋白质的过程均为熵驱动的静态猝灭过程,通过较弱的疏水作用力与蛋白质相互结合,结合点位数近似为1,这种结合作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4.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XO-Hg(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XO-Hg(Ⅱ)配合物对BSA有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根据荧光猝灭数据,由Stern-Volm er方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XO-Hg(Ⅱ)配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推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探讨了给体-受体间的作用距离,阐明了XO-Hg(Ⅱ)配合物对BSA的猝灭作用不是由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导致。  相似文献   

16.
尚永辉 《化学工程师》2011,(1):12-13,17
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橙皮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过程,由热力学参数焓变△rHm=-60.543 kJ·mol<'-1>,熵变△rSm-114.121J-mol<'-1>均小于零,判断橙皮素与BSA之间主要靠氧键和范德华力相结合,生成自由能变(△rGm)为负值,...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水溶性4,9一二[N-(2一二甲氨基)乙基]-9-吖啶胺-4-甲酞胺(DNAF)探针,研究了DNA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作用机理.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H,△G以及△S;通过荧光猝灭方法研究结合作用,测定出结合位点数n和表观结合常数KA;根据荧光共振能童转移理论求得供体BSA和受体DNAF的距离r;...  相似文献   

18.
胡威  高宗华  黄玉玲 《广州化工》2014,(17):54-55,138
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维生素C存在下左氧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淬灭作用。在模拟生理条件(pH=7.4,37℃)下,根据Stem-Volmer方程,确定了在维生素C存在条件下,左氧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淬灭类型仍为静态淬灭,左氧氟沙星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淬灭减弱,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均变小。为研究左氧氟沙星和维生素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通过Aza-Wittig反应。碳二亚胺与酚类化合物在碱性催化条件下成环,合成了3-苯基-2-(4-叔丁基苯氧基)-3’-氧环己烷并噻吩并[2,3-胡嘧啶-4(3H)-酮(PTP)。在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T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PTP的加入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PTP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PTP与BSA的结合反应为自发进行,反应中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两者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距离为1.78nm.PTP的加入对BSA构象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