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研究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作为混凝药剂,利用混凝-气浮技术去除水中铜绿微囊藻。试验对共聚气浮、一级絮凝、二级絮凝3种絮凝方式的出水效果和能耗进行比较,选择出共聚气浮为较好的絮凝方式,并进一步对整个工艺的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优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3.
《工业水处理》2008,28(1):29-29
本发明提供了毒性低、操作方便,即使低浓度也能发挥高杀藻效果的经济的除藻剂及其除藻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州市白庙水厂混凝沉淀除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水厂中,藻类去除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通常采加氯杀藻,但随之带来的是水质的味觉超标,特别是在原水高藻类爆发时,尤为严重。采用聚铁硅酸钠与高分子电解质联用的方法,强化混凝沉淀,在藻类爆发时,出厂水的味觉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气浮法处理模拟浊度废水,考察了水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产气药剂的加入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温为30℃时,阳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加入量为0.07 g,制备气体药剂加入量为25 m L时,气浮效果最好,剩余浊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气浮工艺及影响净水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王广丰 《广州化工》2010,38(3):175-177,190
总结对比了分散空气气浮法、电凝聚气浮法、生物及化学气浮法、溶解空气气浮法和静电喷涂空气法等五种气浮净水工艺的特点及应用范围,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溶气气浮新工艺的特点,并详尽阐述了影响气浮工艺效果的的各种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强化混凝提高水厂除藻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混凝的Zeta电位出发,研究了强化混凝与Zeta电位和除藻、除浊之间的关系.发现对于浊度的去除.混凝剂的最佳剂量区Zeta电位在-14mV~14mV区域之间,但藻类脱稳去除的最佳Zeta电位则在-8m以上,对应的混凝剂投加量相应较高,此时藻类的去除率约可提高5~10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水体pH是影响藻类和浊度去除效果的重要条件。混凝剂和预氧化剂的投加量会影响水体的pH值,混凝原水的pH值以在中偏碱性(7.0~8.0)较好。  相似文献   

8.
除藻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综述了目前用于除藻的几种方法。对湖泊、水源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有待进一步朝着将从植物中提取的化感物质直接施入水体抑制藻类研究。另外,利用“噬藻体”与“藻病毒”控制藻类生长也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水厂水除藻,应注重改善预氧化条件、强化混凝、优化投加粉末活性炭及组合工艺等,此外还应加强对藻及藻病毒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水厂安全供水。  相似文献   

9.
王伟平  张璐  徐慧 《净水技术》2006,25(2):41-42,76
以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为主要研究对象,就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强化混凝除藻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含藻水,采用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均能获得较高的除藻率。在本试验条件下,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的最佳接触时间分别为1.0~1.5h和10min。此外,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除藻率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高锰酸钾受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三种絮凝剂除藻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肥市环城河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聚合硫酸铝铁(PAFS)三种絮凝剂对该含藻水体进行强化混凝除藻、除浊的试验研究,考察了絮凝剂种类及添加量、水样的pH、助凝剂的种类以添加量等因素对强化混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添加量时,聚合氯化铝的除藻、除浊效果最好,当添加量为27 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87.46%,浊度的去除率为92.74%,添加高分子助凝剂PAM、HCA对原水的浊度、叶绿素a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助凝剂与絮凝剂的配合使用可改善絮凝剂的的混凝去除效果,助凝剂PAM的效果较好,当PAM的投加量为2 mg/L时,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提高5.91%,浊度的去除率可提高1.70%。  相似文献   

11.
刘庆 《煤化工》2008,36(2):40-43
简述了低温甲醇洗工艺技术和NHD工艺技术,并将两种工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以安徽淮化集团公司30万t/a合成氨项目为实例,重点探讨了低温甲醇洗工艺的先进性和流程配置的灵活性,介绍了低温甲醇洗工艺中塔板数的确定、酸性气中H2S浓度的控制、冷量消耗的控制等方法,结合整个合成氨装置能量利用及消耗的优化,对低温甲醇洗工艺进行了经济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更好掌握反硝化聚磷菌在废水脱氮吸磷过程中,系统内pH、COD、磷酸盐、NH4^+-N、NO2^--N和NO3-—N等离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对处理工艺中反硝化段采用SBR工艺间进行反硝化脱氮和吸磷试验。结果表明,各因子的变化趋势能间接呈现出反硝化脱氮、吸磷、释磷各反应阶段的起始情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综合利用各因子变化趋势,对脱氮除磷阶段进行合理掌控,使脱氮除磷运行工艺更加高效、节能。  相似文献   

13.
蔡海清 《广东化工》2010,37(5):191-192
饮用水水源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利用常规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藻类。文章介绍水源水质处理技术和强化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比较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几种处理手段工艺特点和效果差异,并评价了各种除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单一的方法是很难达到饮用水目标。因此,生物法是与常规法结合是藻类水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反硝化除磷的概念、机理以及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COD、pH值、NO2-浓度、NO3-浓度以及SRT等对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陈霄  黄廷林 《净水技术》2006,25(5):21-24
该文针对滦河源水进行了杀藻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引滦水而言,硫酸铜、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三种杀藻剂的藻类去除率均随药剂投量的增加而升高;在原水含藻量较高(高于1000万个/L)情况下,硫酸铜较佳投量1.0mg/L,藻类去除率为70%~80%;过氧化氢投量4mg/L,藻类去除率为60%左右;高锰酸钾投量0.6mg/L,藻类去除率为85%;通过杀藻效果、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对于以有毒蓝藻为优势藻的引滦水,三种杀藻剂的优劣排序为:高锰酸钾〉硫酸铜〉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气浮技术处理模拟LD10-1油区聚合物驱采油废水。测定了处理水样的含油量、浊度,考察了清水剂的种类、清水剂的投加量、曝气时间、进气流量以及进水的初始含油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含聚合物为200 mg//L、含油量≤173.5 mg/L的模拟LD10-1地层水,投加100 mg/L混凝剂PAC(聚合氯化铝),使用80~100μm曝气头,控制进气流量为6.0 L/min,累积曝气时间为20 min,气浮法的除油率≥72.4%,去浊率≥52.7%。  相似文献   

17.
以泰州市紫光水业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和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制作了1500、2000、2500、3000、4000mg/L污泥浓度的污泥混合液,探讨了停留时间、泥龄、p H值对生活污水脱氮除磷的影响。利用不同污泥负荷时在4、6、8、12、24、36h停留时间进行分析,发现整体趋势为在0~8h这个时段内污染物含量迅速下降,在8~36h这个时段内比较平缓,波动不是很大;泥龄第一天时COD去除的效果最好;第2、3天基本保持不变;第4、5天会有上升,之后一直有微弱处理,而对TN、TP和NH3-N,一般泥龄控制在10d以下,能较好脱氮,也能除去一定量的磷;p H值在中性和微碱性条件下脱氮除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电镀废水尾水和生活污水混合处理,以提高电镀废水尾水的可生化性,并进行O1AO2处理工艺、水解酸化+A/O处理工艺对电镀废水尾水脱氮除碳处理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混合生活污水处理有助于改善电镀废水尾水的可生化性;两种处理工艺对NH4+-N的处理效果良好,效率均达到90%及以上;在去除CODcr和TN方面,水解酸化+A/O处理工艺脱氮除碳效能表现较好,在电镀废水尾水所占体积百分数为30%,CODcr和TN的去除效率分别能够达到81%和69%。  相似文献   

19.
So-called “Advanced Greenhouses” are a new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protected agriculture. Among other technological and structural improvements, these facilities give the possibility of recycling the irrigation surplus water, rich in lixiviates, salts, pesticides and its metabolites. After many cycles, the current is so concentrated on those substances that it becomes necessary for the presence of a membrane separation stage which brine, highly concentrated on those named pollutants, has to be treated before being sent to the public sewage system.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among other chemical treatments, can be considered an alternative to process this current effluent. In this work, concentrated aqueous solutions of methomyl as model pesticide (200 mg·L?1) have been subjected to two of those processes: ozonation and photo-Fenton reaction. Analysis of the elimination of the pesticide itself and the grade of mineralization achieved have shown how, while the ozonat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process decomposing the pesticide (eliminating the total concentration in 60 minutes), the photo-Fenton reaction mineralizes successfully the 40% of the total organic load (the ozonation only can cope with 20%) but only decompose a 40% of the pesticide. Evolution of biodegradability and toxicity of the effluent along both processes was also analyzed. Intermediates generated both by ozonation and photo-Fenton did not increase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the treated effluents. Nevertheless, while acute toxicity just after 15 minutes of treatment with ozone is notably higher than for raw solution, and it is maintained til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120 min), though, toxicity along photo-Fenton reaction has two growing and decreasing regions, always shows lower values than the provoked during ozonation. None of the two assayed processes has been proved to increase biocompatibility of highly concentrated methomy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