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国地震频发同时地域广袤,大中型城市中就存在着《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的一二三四四类场地。场地条件对场地地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考虑场地的放大作用可以科学地考虑场地地震作用。现今有多种计算场地效应的软件如DEEPSOIL,shake2000,SOILQUAKE等。本文通过在软土场地拥有优势的SOILQUAKE,计算近300个的场地模型,以找出场地类别、基岩输入峰值加速度与场地影响系数间的关联性,为科学地考虑场地地震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超高层建筑基岩地震动时程分析中,常规的分析方法存在地震动设计谱与反应谱拟合障碍的问题,导致时程分析方法选波容错率与合格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超高层建筑中考虑相位随机性的基岩地震动时程分析.分析基岩土层结构,剖析出场地土层参数,计算地震动反应谱,以基岩半空间上土层作为目标,反演基岩地震动,计算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  相似文献   

3.
选择适当的地震参数,能更有效识别地震相。本文阐述了几种基本的地震属性,并运用这几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衍生的各类参数来识别地震相的几何形态。本文最后对这些参数做了一个简单综合评价,说明综合使用本文给出的地震参数,有利于地震相的识别。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地震属性参数提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地球物理的关键技术,也成为联系地球物理和勘探开发的桥梁。波形属性综合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相伴等属性,是一种综合的地震属性,而这种综合属性参数的提取可以通过应用Stratimagic软件来实现。本文主要介绍了Stratimagic软件划分地震相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在伊通地堑波太地区的应用效果,说明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演化及储层分布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北部滩海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是辽河油田重要的产能接替区[1]。但是,滩海地区地表环境复杂多变,地震采集涉及气枪、炸药、水检、陆检等多种激发接收组合类型,导致不同区域地震资料在能量、相位、极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同时该区多次波干扰强烈,严重降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制约该区基岩潜山勘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滩海地震资料品质,对进一步深化滩海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纯北地区的勘探实际,尝试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储层及其含油气性进行预测。文章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操作方法及要点进行论述,并在纯北地区对该技术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地震属性优选,选出对储层含油气性敏感的参数,建立了它们与含油气性的关系,对有利目标区进行预测,为下步勘探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工程位于印度尼西亚苏加武眉项目地区(东经106°29′00″,南纬6°57′0″),场地周围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地貌形态单一。场地内存在断层破碎带,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苏加武眉地区处于印尼地震分区第4区,地表动峰值加速度约为0.28 g,转化为中国规范,加速度为0.30 g,相应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内主要地层结构特征及描述见表1。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裂缝预测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对近些年辽河地区的基岩地震裂缝预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辽河基岩油气藏勘探储备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上海某大型动迁安置基地地块土壤受多环芳烃污染,根据目标污染物的特性及修复场地实际情况,设计了异位化学氧化修复施工方案。通过小试试验研究得到了过硫酸盐类氧化剂的活化方式和添加量等参数,并对污染土壤样品中目标污染物的去除进行了效果验证。最终工程实施结果表明:本场地土壤中四种目标污染物(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h)蒽)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全部达到了修复目标值。本修复工程对过硫酸盐类药剂活化方式的研究,可为今后类似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望虞河引江济太期间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和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对望虞河西岸地区河网水环境的影响,应用MIKE11模型构建了区域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利用水质实测资料进行了参数率定,所得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应用模型模拟了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和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不同实施方案下,望虞河西岸地区河网的水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最优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1.
着重叙述了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场功能的变化.由于国际上应用广泛且技术、管理成熟的地面处置场的安全性低,而地下处置场相对远离生物圈、密闭、安全性高、技术成熟(高放射性废弃物除外),因此提出了在当前情况下利用废弃矿井建设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置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成现 《河北化工》2014,(11):40-43
根据地应力测试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结合实际地应力测试工作,介绍了地应力测试过程中的测量原理、测试设备与现场测量方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应力的测试结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地应力场反演,并以西二采区9号煤反演结果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采区3个工作面位于应力集中区,冲击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3.
塑料土工格栅的现场破坏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塑料土工格栅现场破坏实验的必要性,以青岛颐中格栅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EGR系列塑料土工格栅为对象,进行了现场破坏实验。实验测得不同型号的塑料土工格栅在不同填料中的最高损伤因子,得到了适用于工程设计的损伤因子,并发现填料的级配是影响塑料土工格栅损伤因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季已辰  钱华  郑晓红 《化工学报》2016,67(Z2):94-99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地温场的变化对地源热泵的性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为长期准确高效地预测地温场,提出了一种耦合地源热泵系统COP的地温场三维模型,考虑空气边界、地下水渗流和土壤分层带来的影响。为降低计算负荷,将整个地埋管换热器简化为一维线热源。计算区域顶部设置第三类边界条件,以模拟土壤与空气的对流传热。采用交替方向隐式差分法离散非稳态能量方程,以提高计算稳定性。利用文献中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有温度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均小于±1.00℃,土壤内部测点温度尤其准确(均小于±0.20℃),最大误差出现在钻孔外壁。因此,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预测地温场的分布和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该模型尤其适用于地下水渗流复杂、存在明显土壤物性分层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及其产业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 ,从作物生产、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等角度阐述我国平衡施肥的必要性。介绍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分区养分管理和配方施肥产业化中的应用情况 ,介绍了高效土壤养分测试及推荐施肥系统的特点及开发应用情况 ,分析我国平衡施肥服务体系及其产业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粘性土应力路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DS多功能三轴仪,对南京河西地区原状粘性土进行了常规三轴压缩、减压三轴压缩和等p应力路径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探讨不同应力路径下粘性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实验表明:不同应力路径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都呈曲线形态相似的非线性应变硬化型,而土的峰值强度和土中孔隙水压力差异明显;相同应力路径试验得到的有效应力路径形态一致,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中有效应力路径呈S形。  相似文献   

17.
以215/55R17半钢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胎侧搭接宽度设计3个方案,研究不同方案轮胎的接地特性,预测其干地制动距离,并利用实车测试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轮胎接地面积大、中间接地长度大、接地宽度大、接地长度比值大、下沉量和矩形率小、接地印痕接近椭圆形时,可以预测其干地制动距离较短,车辆操纵安全性好;通过接地特性预测轮胎干地制动距离的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8.
提出利用几何对称性和部分埋管周围温度场呈近似相同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对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分析进行简化的方法。在有限长线热源模型基础上,以无渗流矩阵形式布置的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为例,利用该方法进行简化分析,提出采用代表性埋管矩阵代替原集群埋管地热换热器进行传热分析。结合代表性埋管矩阵和相应工况下的单根埋管传热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单根埋管的传热影响半径,确定地质条件、埋管几何参数、负荷及运行条件等相同情况下大型集群埋管换热器的代表性埋管矩阵。土壤热导率大小影响代表性埋管矩阵的规模,本文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越大,确定的代表性埋管矩阵越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内的深基坑工程的周边环境通常比较敏感、复杂,存在老的浅基础建筑、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基坑工程的施工往往受到环境制约。这些敏感环境对基坑施工产生的变形要求要求严苛。本文以南京城区内某软土层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环形支撑的设计方案,结合实测数据,说明环形支撑在软土层异形深基坑中有效的保护了周边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为类似敏感环境条件下的软土层异形深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Balances of major nutrients such as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in small-scale farming systems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nutrient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ass balances of N, P, and K and some of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tudied for two years from July 2003 to July 2005 on small-scale vegetable-farming systems in two contrasting peri-urban areas (Nanjing and Wuxi)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China. This balance approach considered organic fertilizer inputs (cow manure, pig manure, and human biosolids), inorganic fertilizer inputs (urea, composite fertilizer, and phosphates), irrigation water, and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nd considered outputs by vegetables. Input via organic fertilizers was significant for all element balances in the Nanjing area. Inorganic and organic fertilizer, particularly inorganic fertilizer, contributed major nutrient inputs to the system in the Wuxi area. Compared with nutrient output by vegetabl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urpluses of N and P on two vegetable farm systems. Furthermore, N surplus in the Nanjing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uxi area with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to P surplus. In contrast, the general trend of K balances was negative on both sites; hence, the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N and P than K. The nutrient imbalanc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ertilizer types and management modes driven b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among farmer households. The large N and P net excess creates an environmental threat because of potential losses to ground or surface waters, whereas negative K balance creates soil fertility risks. The results highlight researchers’ and farmers’ need to develop rational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to optimize nutrient management on vegetable farmland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peri-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