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盛业壮     
中华民族,世所雄居。弥久辉煌,几无二致。春秋繁荣,秦制一统。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开元盛世,元有拓疆严欧之迈,明有永乐兴国建基之豪。  相似文献   

2.
鲍建明 《江苏陶瓷》2010,43(4):56-56
宜兴紫砂艺术作为一门历经繁荣而不衰的民间艺术,它在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上的底蕴极其深厚。无论何种艺术,它都是依附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存在的,因此它的历史总是一个从传承走向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紫砂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紫砂属陶类,陶器是农耕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陶器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黄河流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摇篮,数千年里,陶器伴随农耕文化发展和繁荣。长江流域的文化是  相似文献   

4.
詹伟 《佛山陶瓷》2015,25(1):62-64
陶瓷茶具是日常用茶较为普遍的饮茶器具之一,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文化日渐兴起,陶瓷茶具除其基本的日常实用功能外,其艺术审美也引起人们的关注。陶瓷茶具的造型设计是陶瓷茶具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之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肇源于千年以前,陶瓷是景德镇城市发展之根,陶瓷文化是景德镇城市繁荣之魂,景德镇在历经千年的沧桑与蜕变后,将陶瓷茶具设计得更具艺术审美与实用特征,是大力倡导陶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举措。本文以探讨景德镇陶瓷茶具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从而提出改进景德镇陶瓷茶具的一些建议和对策,从而为当代陶瓷茶具设计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宜兴紫砂艺术造型丰富,历史传承至今可谓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环顾如今繁荣的紫砂壶市场.其艺术造型除了一些传统经典造型之外.更多的是在传统造型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融合时代文化审美元素的紫砂壶创意造型。  相似文献   

6.
陶瓷造型是日用和陈设陶瓷器皿独立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陶瓷造型的产生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生产的,同时陶瓷造型又来源于生活.作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统一体,陶瓷造型既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服务,又反过来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又促使陶瓷造型不断产生变化.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陶瓷造型与生活的关系,对繁荣陶瓷工艺美术创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葛明宏 《江苏陶瓷》1997,30(2):32-33
宜兴紫砂是我国陶瓷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以她的质地、色彩、工艺过程和特性,是其它陶瓷无法替代的。可为“人间珠王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自古以来,人们对宜兴紫砂的评价不乏言美之词。紫砂工艺陶的盛行和繁荣,是与历代能工巧匠的努力分不开的。在我国历史上素有饮茶、品茶、论条之风,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古人评品之余对名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一些名人、名作成就赫赫。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一大骄傲。随着时代的飞速前进,技术革命、生产关系、文化环境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与发展。必然要求适应时代观念的紫砂精品。现在,我们如何…  相似文献   

8.
正宜兴丁蜀镇它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地理位置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生产的紫砂器使得宜兴的经济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同时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绚丽的光彩。紫砂壶的造型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以几何形体组合变化光素器即方壶、圆壶。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转折变化,对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十分讲究,线条装饰简洁,装饰面大,适宜陶刻书画装饰。二、筋纹器是将整个形体分成若干等  相似文献   

9.
唐黎萍 《江苏陶瓷》2021,54(1):34-35
宜兴紫砂壶是起源于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一直繁荣兴盛发展到现在,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以及精美的工艺,可以称得上是最佳的品茗用具,深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由于人们饮茶习惯的演变,紫砂壶与茶文化不断相互交融,之后文人雅士也参与到了紫砂壶的创作中,将其它文化艺术形式融于紫砂壶艺中,比如书画、金石等等,带给人们高雅的文化熏陶,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以丰富,如今紫砂艺术已是独树一帜.本文主要就紫砂壶"宁静致远"谈谈它的造型特征及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10.
从起源发展直至繁荣兴盛,紫砂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时期是十分漫长的,而之所以紫砂艺术能够在历经漫长岁月之后依旧不断地发展着,是因为历代的紫砂艺人不断地总结、传承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改善和创新,而在这其中包含了许多方面的传承和发展,比如造型特征、题材、主题思想等等,这才造就了紫砂艺术现如今不断完善、全面发展的局势,同时这也是紫砂艺术与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本文便主要以紫砂"坦克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长沙窑在唐代富裕、稳定、自由的社会风气下,地处偏僻之乡的长沙窑工匠们在没有样式限定、思想自由的状态下大胆操作,以娴熟的技法随性而就,其概括性,写意性,趣味性,文化民俗多元性等造型语言,对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的文化传承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的南部,与浙江、安徽两省交界,又处沪宁杭三角中心,是太湖西岸的重要城镇。因丰富的陶土资源、悠久的制陶历史、庞大的陶瓷产业、杰出的陶艺人才、灿烂的紫砂文化而成为著名的世界陶都。  相似文献   

13.
茶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珍品,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桥梁和纽带。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西汉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中有“芳茶冠六清(六种饮料),溢味播九区”之句。可见茶的历史悠久,源流不断。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饮茶在统治阶级中流行。唐代流行烹茶,崇尚那种取于自然而融化于自然的物我相融意趣,是中国工夫茶的成形期。在这期间由于文化上的“遗传传递力”作用,使潮州工夫茶能够保存固有文化的精华。宋代流行斗茶与点茶,是对茶叶品质的一种艺术的品评形式,是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元人饮茶,最令世人瞩目的是不再将茶叶碾末使用,而是煎煮茶叶。直至明代,茶艺臻于完善,出现了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时期。至清代,潮州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已形成规范,潮州地区饮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随之出现。潮州的工夫茶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透过对潮州茶具造型的分析,她体现了潮州独有的风味和文化内涵,兼容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反映了“和、敬、精、乐”的潮州茶文化,也促进了潮州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见证,是生活的载体,是每一位艺术家实实在在的情感写照,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无数种类的艺术诞生、繁荣,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诞生于宜兴的紫砂艺术,就是如此。对于紫砂壶艺创作而言,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无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古往今来,无数制壶艺人博闻强识,在厚重的文化中撷取精华,将其糅入紫砂壶的创作,受到世人的喜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北宋的时候,宜兴紫砂得以萌芽产生,到了明代的时候便兴盛了起来,一直繁荣发展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而为什么宜兴紫砂壶能够成为所有茶具之首,其先天的因素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宜兴具有着独一无二的紫砂泥料,而且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以及陶文化,于是宜兴紫砂陶器与茶文化的结合就显得更具优势,再者制壶艺人在紫砂壶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情感,更是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也都融入进来,使得紫砂壶不仅有着较强的实用性,更是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本文便主要以紫砂"鸳鸯对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6.
经久不衰,在于其无可挑剔的外型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紫砂文化自明代起,就以一种势如破竹的态势不断繁荣发展,展现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魄力.紫砂作品《窗前雪》是一件充满风趣与雅致的作品,也是一件从生活中提取出来具有抒情意味的作品,其酣畅淋漓地书写着紫砂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蒋超 《陶瓷工程》2014,(11):93-93
紫砂壶之美,是历久弥坚的执着美,是天然材料的本质美,是历史文化累积的厚重美,是人们生活品味提升趋向所使然的优雅美。笔者创作的《溢香壶》整体流露出清新、简洁、高雅的质感,赏心悦目,把玩之余更是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的陶杯造型尹干(淄博师专,淄博255000)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密县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湖南石门皂市遗址以及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曾瓦皮岩的洞穴遗址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片遗存。我国...  相似文献   

19.
文化融合是丝绸之路艺术的基本特征,其中可见中外多元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互鉴,唐代三彩狮子是丝绸之路艺术中别具一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其造型特征不仅呈现拟犬化的趋势,更凸显出拟拂狗(子)化的特征,最终形成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的多元化、本土化、世俗化的文化特征。本文通过物种的传入与形象考证,参与佛教活动源流及拟犬化造型特征的演变几个方面,结合文献查阅考证和案例对比分析研究,阐释了三彩陶瓷狮子在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揭示其造型演变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化在兼收并蓄、创新发展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