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针对目前我国单醇催化剂热稳定性差,低温活性不佳等缺点,西北化工研究院开展了新型单醇催化剂开发研究,完成了单醇催化剂实验室研究和工厂模拟试验。新型合成甲醇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各种流程的甲醇厂,包括Lurgi工艺和IGI工艺。由于对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做了较大改进,催化剂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催化剂活性提高,增加了催化剂时空收率和CO转化率,且稳定性增强,对热不敏感,耐热性好,催化剂使用寿命长,选择性好,使用范围宽,易于还原和操作,强度大,有利于提高甲醇厂的产量。该催化剂已通过陕西省科委鉴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
聚烯烃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对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展前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DZG-10焦化汽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DZG-10焦化汽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开发过程和工业应用。通过对载体的改性,提高了大孔所占比例,将催化剂外形改为齿球形,增大了催化剂的外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机械强度。从连续平稳运转26个月情况来看,催化剂床层压差较低,说明催化剂床层结垢、结焦和催化剂破损情况不明显。开发的DZG-10催化剂是一种优良的纯焦化汽油加氢精制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酯化反应中催化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立芳  姜波 《江苏化工》2004,32(4):17-20
概述了近年来在有机酸酯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现状,包括杂多酸催化剂,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生物酶催化剂,相转移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及盐类、离子型有机金属化合物催化剂等。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茂金属催化剂和传统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差别,论述了茂金属催化剂的特点和工业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国外应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聚烯烃的新动向,最后对我国发展茂金属催化剂提出了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6.
醇法制叔胺胺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胺化催化反应是目前生产长链烷基二甲基叔胺的主要工艺。该工艺的技术关键之一在于其催化剂。研究了在以Cu和Ni为活性组分、以碳酸钙为载体的催化剂体系中加入其他金属元素作为助催化剂对催化剂选择性和活性的影响,并考察了助催化剂的加入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测定了各催化剂的吸附等温线、比表面积和孔径及其与催化剂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助催化剂La、Ba和Zn的加入均能提高Cu—Ni催化剂的选择性,Ba的效果尤其明显,可以将产物中双长链烷基二甲基叔胺的质量分数降低至2%以下。助催化剂的加入没有改变催化剂的孔结构,但使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均减小,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新型高稳定性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新型脱氢催化剂的研制和该催化剂H2化学吸附性能以及脱氢反应性能,讨论了助催化剂组分Sn和碱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稳定性及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催化剂的转化率比工业用DF-2催化剂高2个百分点,寿命和选择性与DF-2相当。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国产催化剂NA(1)在聚丙烯HYPOL工艺上的试应用,分析了催化剂的性能,通过采用合适的催化剂配制参数及对关键生产工艺控制,催化剂性能满足装置生产均聚物及共聚物的需要,应用结果表明:NA(1)催化剂与进口催化剂和其他国产催化剂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9.
改性Cu-Mn-Ce-O三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制备Cu-Mn-Ce-O三效催化剂的基础上制备出搀杂K、Fe、TiO2和Pd的三效催化剂;用脉冲--火焰装置产生出适合评价催化剂三效活性的模拟汽车尾气,通过实验研究了所制备各种催化剂的空燃比特性和温度特性,结果表明:搀杂非贵金属K、Fe和TiO2只能提高某些组分的转化率,但缩小了催化剂的操作窗口;贵金属Pd的加入提高了催化剂的三效活性,加宽了催化剂的操作窗口,但催化剂的起燃温度并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水热催化制备绿色柴油的工艺广受关注,非均相催化剂用于该工艺可以提高绿色柴油的产率和选择性,但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常存在失活和再生困难等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水热催化工艺中常用的催化剂,随后阐述了该工艺中非均相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分别讨论了负载金属和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负载金属的浸出和烧结是引起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原因,载体自身不稳定是催化剂失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然后,总结了水热催化工艺中失活催化剂的再生方法,主要包括煅烧和洗涤。最后,对水热催化制备绿色柴油工艺提出了建议,即开发更优质的催化剂、探求更高效的再生方法和选择更适宜的反应条件等。  相似文献   

11.
徐文豪  张正斌  魏敬乾 《广州化工》2010,38(4):202-204,213
通过对蒸汽伴热和热水伴热耗量及散热损失的计算,对比研究了蒸汽伴热和热水伴热的散热损失。并本着就近解决的原则,充分利用原有伴热管线,提出了蒸汽管线改造方案并进行了实施。通过对两种伴热方式散热损失比较分析,以及对伴热用户量改为热水伴热后的节能分析,表明将蒸汽伴热改为热水伴热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节能降耗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时间对熔纺聚氨酯纤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预聚体法生产的熔纺酯型聚氨酯纤维在 80℃下热处理时间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纤维的热处理一段时间后线密度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强度开始随热处理时间增加而提高 ,但随着时间进一步增加而下降 ;断裂伸长率 ,沸水收缩率随热处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热处理时间对纤维的干热和湿热收缩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刘西文 《国外塑料》2010,28(4):48-49,54,55
综述了稀土稳定剂的合成方法及目前主要研究的进展;以及主要稀土类热稳定剂的应用性能、稀土复合热稳定剂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稀土热稳定剂的发展前景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闫霆  王文欢  王程遥 《化工进展》2018,37(12):4586-4595
化学储热技术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来存储和释放热能,其储热密度远高于显热储存和相变热储存,不仅可以对热能进行长期储存几乎无热损失,而且可以实现冷热的复合储存,因而在余热/废热回收及太阳能的利用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化学储热分为浓度差热储存、化学吸附热储存和化学反应热储存3类,并针对上述分类的特点及其应用,对化学储热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其中主要概括了目前广为关注、有前景的储热材料,总结了化学储热技术当前的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并且回顾了将化学储热技术应用于储热研究的试验系统。同时,基于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此项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化学储热技术的发展和走向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军 《化工科技》1999,7(1):59-61
文章主要介绍了新型高效换热设备--热管余热化炉用于电石炉炉吃余热回收这一特定工况条件。鉴于电石护存在炉气合尘量大、粘性高、尘拉磨损营村严重等同江,文章从设计的角度这一解决这些难题,提出了与一般水管住炉不同的余热回收方式,并且将设计成功应用到某f 20 000kW的开式电石炉炉气余热回收装工上,通过对设备各项适行指标的测定及分析,阐明了热管余伎俩炉用于电石炉炉气条热回收的经济价值及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有机锑热稳定剂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龚浏澄 《塑料助剂》2005,1(1):35-40
较详细地介绍了有机锑(主要是硫醇锑)热稳定剂的表征及应用范围,同时还介绍了它与其他热稳定剂并用时的效果及用作PVC热稳定剂时的常用配方,建议今后在PVC管材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催化燃烧换热器具有高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催化燃烧换热器在制氢体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催化燃烧换热器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制氢系统中不同结构的燃烧换热器的比较,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结合本实验室在75kW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和5kW甲烷重整制氢体系开发过程中催化燃烧换热器的设计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问题,指出现阶段对于催化燃烧换热器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同时,指出开展催化燃烧换热器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进一步优化制氢体系过程中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研究的着眼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花板换热器与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流板壳程流体横向冲刷换热管时存在振动大、压力损失大和易结垢的缺点,折流杆换热器用作冷油器时壳程Re偏低,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花板换热器。花板换热器中壳程流体的流动方式与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不同,壳程流体纵向冲刷换热管,具有壳程阻力较小、换热器内管子振动噪声小等特点。本文通过对花板与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换热和流阻性能的实验比较,得到在相同的雷诺数下,花板换热器的壳程压降仅为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70%—80%,以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为参照时的花板换热器综合效益比为110%—140%。  相似文献   

19.
于欢  彭德其  田清  隆香花  叶磊  邓斌 《化工进展》2013,32(7):1474-1479
针对目前换热设备的强化传热和防除垢问题,介绍了管内插入物、表面凹槽以及复合强化传热等几种管内旋流技术。管内插入物可破坏流体边界层,实现在线自动防除垢和强化传热,但插入物本身易因磨损导致换热效率下降;表面凹槽技术可对管内外流体实现双向传热,流体阻力与其它技术相比较小,但制造工艺相对复杂;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传热能力较高,可综合各种传热技术的优点,且综合性能要比单一技术要高。对以上几种主要管内旋流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未来管内旋流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将以复合强化传热技术为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丝状颗粒传热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丝状颗粒作为一类长径比较大的非球形颗粒,其传热特性及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诸多领域。但目前颗粒在运动过程中传热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特别是对于丝状颗粒,更是缺乏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描述。从颗粒传热机理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丝状颗粒传热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了颗粒碰撞(接触)传热、颗粒的内部导热以及颗粒与气体间的对流换热。利用该模型,对固定床中堆积丝状颗粒的热量迁移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比较了各种传热方式对传热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流换热对整体传热量的贡献较大。此外,还获得了不同工况下颗粒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