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文东沙三中高压低渗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二三类层水驱动用程度低、潜力大的特点。在理论研究和试验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针对性实施精细调整,取得较好效果。实践表明,在明确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采用与油藏特点相匹配的井网恢复、注采完善、缩小井距、细分层系、重组井网等手段,可有效提高二三类层的水驱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明一块油藏层间差异大,事故井多,剩余油分布零散的问题,开展了精细构造研究、储层评价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搞清了60个小层层间、平面的动用状况,选择和配套应用了提高薄差层动用程度集成配套工艺技术。以深化构造、储层和剩余油分布研究为基础,利用现有井点,以注采井组为单元精细调整注采关系,优选潜力层,减少注采厚度,优选集成配套的工艺技术,逐步形成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强化差层动用、提高区块水驱储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陇东侏罗系油藏处于"双高"开发阶段,套破井多,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状况差;剩余油分布零散,稳产难度大。本次研究采取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1多油层叠合区纵向上原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未动用的非主力层剩余油富集;2注水开发的层状、块状油藏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边部低渗区、注水滞留区;纵向上主要分布油藏内部未水驱的微构造高部位;3边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受底水影响大,纵向上分布在油层顶部及构造高部位,平面上分布在隔层发育区、套破井连片区及边部未动用区;4分部范围小、厚度薄、数量多的小油砂体,由于注采井不完善,油层动用差剩余油富集。确定油田稳产确定潜力区,并开展不同时期不同油藏优化稳产技术研究,解决制约老油田稳产的矛盾与问题,提高对油藏的控制能力与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永宁双河油田是一个特低渗的岩性油藏,具有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其沉积环境造成了岩性油藏内部岩性变化的复杂性,直接控制和影响着地下油水运动的规律。永宁双河东区延长组油藏储量动用程度不均均,区内井距不均匀,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不易调控,造成可采储量损失大,加之采用混注,较少分注,纵向上各层吸水不均,油井措施效果变差,水淹关井井数增多,油田开效果相对变差,区内仍存在部分剩余油未被开采。对剩余油分布技术的研究大致分为:地质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油藏工程法等以及各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论文总结出井网不规则井距不均匀造成剩余油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剩余油区、平面水窜造成的剩余油区等几种剩余油分布的类型,对于指导油田进一步挖潜及提高采收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卫七块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局部构造认识不清、剩余油分布零散等问题,在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油藏的基础上,加大油藏分层动用状况监测力度,精细剩余油分布研究,及时实施注采完善和层间、层内挖潜,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实现了高含水后期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6.
文79小块油藏属高压低渗油藏,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导致油藏平面见效不同步,层间储量动用不均衡,开发井网对剩余油适应性变差。2011年以来,针对油藏存在的矛盾,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井网配置关系研究,并应用于矿场实践,油藏注采井数比由1∶1.2提高到1∶1,储量动用程度由47.2%上升到54.3%,增加7.1个百分点,采油速度由0.12%提高到1.15%,提高1.03个百分点,油藏采收率提高6个百分点,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濮城低渗油藏现存井网适应性和注采井距进行研究和调查,在低渗油藏应力压敏性及低渗储层裂缝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渗透储层特征,确定合理注采井距;利用油藏精细描述及相控剩余油研究对潜力进行再认识。并针对油藏注采井距大油井见效不明显的问题,立足于现有水井“实施逐层段前期培养注水”,经行加密调整及对油井实施压裂改造,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低渗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加强工艺配套集成应用,实现油藏的稳产和上产。  相似文献   

8.
明6块是文明寨油田最复杂、最破碎的断块,经过近30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井况恶化、注采井网不适合剩余油分布等问题,明确以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层间动用为主的开发思路,在油藏精细研究,找准剩余油富集区基础上,开展综合治理。通过井况治理、井网优化、井组精细治理三结合,改善区块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卫22块主要受分层动用不均衡及井况损坏导致开发效果变差的状况,主要开展了油藏构造精细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层动用状况研究、提高分层动用程度配套技术适应性研究及提高分层动用程度开发对策研究等工作,明确了调整挖潜的方向和思路,针对提高分层动用程度制定出了具体的治理对策。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推广内容,油藏注采井网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优化、分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卫22块是卫城油田中低渗油藏,1982年投入开发,1983年进行试注,1986年建立初期基础井网。1997年以来先后开展了4次油藏精细描述研究,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持续实施细分层系,建立了适合各阶段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分层动用程度、水驱采收率逐渐提高,采油速度1.5%以上稳产了21年,目前采收率达到56.4%,地质采出程度49.3%。  相似文献   

11.
面对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的老油田,其注水开发存在层间干扰严重、一类层水淹快、二三类层动用程度低的现状,我们立足精细油藏与剩余油研究,以井况恢复为前提,完善适应二、三类层开发的注采井网,培养高效注采井组,以高压分注、4″套、分层压裂等工艺技术为支撑,建立有效的二、三类层开发的驱替体系,最大限度提高二、三类层动用程度。通过文X块沙三中油藏的运用,取得了好的效果,总结了提高老油田二三类层水驱动用程度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沙二上 4-7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 ,井况差 ,层间差异大 ,油层物性差 ,为此进行剩余油研究 ,确定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断层边角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区 ,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对油井进行压裂改造 ,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临盘油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开发调整的困难度,本文阐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治理技术的应用,如精细地质研究技术、剩余油研究技术以及改善水驱油效果的注采调整技术等。精细地质研究技术深化了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剩余油研究技术深化认识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明确了注采调整方向;针对不同类型油藏具有的不同潜力,创新注采调整思路,不断优化注采井网,改善了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永宁双河油田是一个特低渗的岩性油藏,自1999年全面投入注水开发至今已进入中含水期开发阶段,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加深,地下油水关系日趋复杂,给油田稳产和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区内延长组油藏储量动用程度不均均,井距不均匀,注采井网不完善,注采不易调控,造成可采储量损失大,加之采用混注,较少分注,纵向上各层吸水不均,油井措施效果变差,水淹关井井数增多,油田开效果相对变差,区内仍存在部分剩余油未被开采,为了提高采收率,对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研究是重要的手段。文章对永宁双河油田东区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油水分布图的形式展示出剩余油在平面上地下油水运动结果及的分布范围,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浩口油田在1987年进入高含水采油期后,纵向上层间矛盾突出,在井区合采合注的情况下,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利用小层精细对比技术,进一步细分开发层系和开发小层,并结合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资料分析纵向上剩余油分布情况,对油田目前开发特征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来挖潜低渗层剩余油,提高油田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16.
油藏储层平面非均质严重,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分布复杂,平面动用不均衡。通过油水井合理的配产配注,可以改变不均衡的状况。针对油藏中一注两采井组和两注一采井组在特高含水期两注采井间动用不均衡的状况,提出了特高含水期均衡驱替的标准,并在不同的储层非均质情况下,开展了井组的配产配注优化研究,建立了不同非均质储层情况下,两种井组在给定的调控时间内达到均衡驱替的注水量或液量分配比例,为油藏注采结构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沙二下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开展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弄清油藏刺余油及薄夹层分布规律,并在井况调查的基础上优选目标井组。通过对注采井组综合潜力评价,编制出注采井组精细调整先导试验方案,为了保持井组长期高效稳产,摸索一套不同注采类型井组动态管理的规律。实施井组层间精细治理,达到提高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南油田文184高压低渗油藏,注水开发后期,针对存在的剩余油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适应等问题,通过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井网配置关系研究,为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制定、实施提供了有利依据,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低效井组存在的问题,以精细研究、精细注水、精细挖潜为开发理念,以剩余油分布为依据,以注采井组为单元,配套应用集成技术,逐步形成适合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井网,注重注采强度的协调,提高油藏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沙二下油藏构造复杂的特点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数值模拟 ,得出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多项技术充分挖潜剩余油 ;完善注采井网 ,解决层间矛盾 ,恢复水驱控制储量 ,提高开发效果。对生产油层多、层间矛盾突出的油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