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婷婷 《粘接》2022,(5):166-169
研究嵌岩桩竖向承载特性,基于荷载传递法理论,采用双曲线函数来表征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荷载传递规律,建立了一种可考虑嵌岩段侧阻力的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模型;结合工程算例,根据理论分析和地基土性质,确定合理的模型参数,采用荷载传递的迭代法,计算桩顶荷载位移变化规律,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荷载较小时,桩顶荷载位移曲线变化相一致;随着荷载逐渐增大,计算值与实测值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变化趋势相一致,证明嵌岩桩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当缺少现场试验时,可根据所提模型,对嵌岩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从饱和软土中沉入预制桩单桩引起的三维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和桩周土的固结出发,结合桩土接触面的破坏形式,获得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解析解,实现了对任意时刻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分析了土体参数的变化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桩的最终极限承载力增量随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固结系数决定着桩的极限承载力在初期的发挥,但并不影响桩的最终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测量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单桩工作性能的研究是单桩承载力分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桩土相互作用和影响荷载传递影响因素的分析,了解桩土间的传力途径和单桩承载力的构成及其发展过程,以及单桩的破坏机理等,对正确评价单桩轴向承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可分为陡降型和缓变型两类型态;陡降型曲线有明显的特征点,缓变型曲线没有明显特征点,其极限承载力并不取决于桩的最大承载力能力或整体失稳,而是不能满足继续承载的变形。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桥-建合一"高架车站桩基中单桩承载力要求高、沉降敏感的工程问题,西安地铁5号线二期工程的高架车站设计中引入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通过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确定了后注浆土层侧阻、端阻的提高系数。结果表明:高架车站桩基设计主要受承载力、沉降双控,地勘报告中天然土层侧阻力实测值较地勘报告中建议值存在富余。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时侧阻力增强系数对细砂、中砂、砾砂可采取规范下限值,而端阻力增强系数建议取1.5。给出的设计建议可为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桥-建合一"高架车站桩基中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曾崴  徐武 《江西化工》2001,(1):41-42
某化工工业厂房基础工程钻孔桩由于沉渣过多,造成桩承载力不足,通过桩身钻孔、洗孔、压浆、提高桩身、桩底与基岩砼的胶结程度,达到补强目的。  相似文献   

6.
正0引言灌注桩后注浆,可以极大提高灌注桩承载力,改善成桩质量,同时缩短桩长,减少工期,大幅降低桩基工程造价。灌注桩后注浆分为桩端注浆、桩侧注浆以及桩端桩侧联合注浆。具体是指:灌注桩在成桩后,由预埋的注浆管用高压注浆泵将水泥浆压入桩侧土层和桩端土层,通过浆液对桩端沉渣和桩端持力层及桩周泥土起到渗透、填充、压密、劈裂、固结等作用来增强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桩基极限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复合地基桩和桩间土的应力发挥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得到桩土应力发挥取决于桩顶刺入量、桩体的刚度和桩端刺入量决定,土的发挥相对于桩的发挥较被动。在长短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时,长桩、短桩和垫层厚度是设计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长桩为第一道防线,分担了主要的荷载,同时控制着复合地基的沉降的,短桩为第二道防线,也分担了一部分荷载,调节长桩的荷载比例,垫层影响厚度影响着桩间土的应力,同时对长短桩应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桩侧摩阻力作为影响异型桩承载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当前异型桩实际应用的关注热点。本文通过一些影响因素,如异形效应、深度效应、施工工艺、成桩效应、桩侧和桩端土体性质,以及时间效应、桩顶荷载等,分析了异型桩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显然,这些影响因素不但对异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起单独作用,而且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异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非常复杂,不能采用一般桩桩侧摩阻力均匀分布假定,现今也没有精确统一的计算公式。本文主要综述在不同影响因素下异型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综合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某公司制钒废水产生的钒铬共沉渣为原料,采用焙烧—酸浸—水浸工艺研究钒铬共沉渣中钒铬的浸出率,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剂用量、硫酸用量、固液比、酸浸温度对钒铬浸出率的影响。得到适宜工艺条件:焙烧温度为300℃、碳酸钠用量为钒铬共沉渣质量的10%、硫酸与钒铬共沉渣的质量比为1.5、水与钒铬共沉渣的质量比为5、酸浸温度为80℃。在此条件下,钒的浸出率可达90%,铬的浸出率可达6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胶合木构件螺栓连接的火灾试验,研究连接的侧材厚度、螺栓直径、螺栓数、端距、荷载水平、施加保护等参数对连接耐火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栓的直径和间距对耐火极限影响不大,而增加侧材厚度、降低荷载水平、增加连接端距能提高其耐火极限;需要对连接施加有效的保护才能达到规定的耐火极限。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锤击送桩噪音控制,使静压桩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对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静载试验+PDA高应变检测,对常用的φ400、φ500静压预应力管桩,在不同地质条件、不同歇后恢复时间、不同施工控制参数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试验研究。经统计分析后提出主要土(岩)层桩的极限端阻力和极限侧阻力指标,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出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控制参数、质量检测等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地锚桩承载力直接关系到陆地油田修井机井架承载的安全性,超深井、加密井等特殊井况对地锚桩承载力要求更高。运用等截面抗拔桩承载理论,剖析了修井工况下地锚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通过建立桩土竖向振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桩土共同作用体的耦合振动特征,并提出了利用动刚度测试间接获得地锚桩抗拔极限载荷的方法。通过对全尺寸地锚桩承载力现场试验,获得了砂土、粘土和低洼湿土的极限承载力,并利用直接拔桩验证了测试结果,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超长桩在承受水平荷载下的桩侧水平位移和桩侧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根据有限杆单元的等效荷载求解原理得到与p-y曲线相适应的非线性弹簧的设置方法,建立了超长桩非线性有限杆单元的理论模型;以实际工程为建模背景,通过ABAQUS软件模拟受到水平荷载时的桩侧水平位移和桩侧土压力,并与实际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桩端受到水平荷载作用时,桩侧土压力呈“M”型分布;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工程测量数值之间误差较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桩侧水平位移和桩侧土压力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在5%和2%以内;通过p-y曲线模型计算得到的桩侧土压力曲线与桩侧水平位移曲线与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各点之间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7和0.92,两种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且利用p-y曲线模型进行计算比通过ABAQUS三维有限元软件计算节约了将近60%的计算时间。在实际工程中,可考虑p-y曲线模型作为超长桩的分析计算模型或作为一种辅助验证方法用以验证通过其它方法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在桩基础的设计中,桩顶与承台一般采用铰接的计算假定;包括《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桩顶荷载的计算公式也是按铰接给出的。事实上,桩顶与承台有相当程度的嵌固,因此也有工程根据实际受荷需要采用了固接的假定。在这两种不同的计算假定下,桩顶被分配的荷载,桩顶位移及桩身内力都有很大区别,本文着重就单桩分别在铰接和固接情况下其位移和内力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给实际桩基工程设计带来的现实意义。二、计算假定:  相似文献   

15.
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微型桩在既有竖向荷载作用时施加水平荷载,桩体的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土体的横向抗力、侧摩阻力等的变化情况;对比不同既有竖向荷载作用对微型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竣工后桩基础中分担竖向荷载较大的桩,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较强;不同施工阶段,随着上部竖向荷载不断增加,桩抵抗水平侧移的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及考虑负摩阻力时对桩承载力的验算,对软土层超过15米,上部堆载大或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区的桩,尤其是端承桩而言,具有较大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某总包工程的原料粉磨及废气处理、烧成窑尾、熟料储存及输送等子项目基础处理均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加桩端压力注浆桩方案.详细对比计算了普通钻孔灌注桩和桩端压力注浆桩桩基方案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后者比前者要高30%.另试桩结果表明在保证同样承载力的情况下,桩端压力注浆桩方案的桩端压力注浆桩数量可比普通钻孔灌注桩的少,从而能减少混凝土数量,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复合桩基承台下土体极限承载力提高值产生的根源,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对常规桩筏基础(3D桩距)和复合桩基(6D桩距)进行三维弹塑性分析,得到土体绕桩滑动模式、土体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等变化情况,并将数值计算的结果同提高值的理论解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桩的遮拦作用使承台底土破坏时发生绕桩滑动并受到极限滑动阻力,从而提高了承台下土体的极限承载力;随着桩距的增大,承台下土体极限承载力提高的幅度和提高比例逐步下降,最后趋于天然地基的受荷特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承载能力不明确的问题,以山西省中部某高铁项目为依托,对水泥土挤密桩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建设的水泥土挤密桩身的完整性和桩体强度皆满足设计要求;在竖向最大荷载的作用下,地基没有表现出任何破坏特征,证明在测试过程中,复合地基未达到极限状态。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理论值大于静载试验得到特征值。  相似文献   

20.
邢利光 《山西化工》2003,23(3):47-49
从分析复合地基含桩层与非含桩层的压缩沉降入手,利用变形协调原理,建立基础变位与复合地基压缩沉降间的变形协调方程和含桩层桩顶变位与桩周土压缩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导出了单桩承载力标准状态时基础的最大竖向沉降、复合地基的标准荷载与桩周土表面阻力,解决了复合地基目前设计理论中变形计算与受力计算相互脱节的问题,对复合地基、复合桩基的设计理论进行了大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