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用定量金相的方法研究了多道次热轧形变条件下混晶奥氏体的细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形变在高温再结晶区进行时,起始奥氏体大晶粒或未再结晶晶粒明显细化,而小晶粒细化缓慢;形变在部分再结晶区进行时,主要是小晶粒或已再结晶晶粒细化,随温度下降,起始奥氏体大晶粒或未再结晶晶粒变得更难实现再结晶细化。此外,还研究讨论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BNbRE钢中残留稀土元素对其相变临界点、退火后珠光体组织及热轧态奥氏体晶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中残留稀土元素使Ar1温度降低,Ms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细化,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一) “普低钢热形变过程中动态再结晶细化和静态再结晶细化的相关性”研究课题于1991年6月通过了冶金工业部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们认为:该课题组在均匀奥氏体晶粒热轧形变再结晶细化规律的研究上,首次提出了晶粒细化极限值的新见解,揭示了在不同形变速率条件下细化晶粒所需要控制的工艺参数,为建立控轧的数理模型提供了重要依  相似文献   

4.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X80管线钢热轧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及精轧过程中后四道次变形的再结晶特点与室温组织的关系.揭示了X80管线钢动态再结晶临界钢应变量与变形温度的关系,确定了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区和非再结晶温度区,所得到的技术要点对精轧过程轧制工艺制定细化奥氏体晶粒具有指导性,有助于X80管线钢获得细小均匀的室温组织.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热形变工艺参数对奥氏体晶界和晶内不同区域的形变程度不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尺寸、形变温度量和形变量对不同区域的形变程度不均匀性都有影响,从而影响了动态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6.
ZrC粒子对低碳钢晶粒细化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碳低合金钢熔炼过程中加入平均径为0.5μm,体积分散为0.8%的ZrC粒子,研究了不同轧制变形量条件下的晶粒细化行为及力学性能,轧制变形过程中在ZrC粒子周围形成高位错密度和高晶格畸区,成为形为核心和再结晶核心,促进了高温奥氏体非自发再结晶细化奥氏体晶粒;由于奥氏体晶粒尺寸细化,奥氏体晶界面积增大,随着后进行的铁体相变的铁素体形核位置增多,从而大大细化了铁素体晶粒尺寸:轧制变形量与ZrC粒子体积分数存在一定的最佳配合才能对晶粒细有作用,本实验中轧制变形量为62%,ZrC粒子体积分数0.8%以及轧后水冷条件下,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化到9.8μ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明显提高,分别达到386.4MPa和522.1MPa;同时冲击吸收功(AKV=118.5J)不降低且延伸率(δ5=34.5%)有所提高,说明添加ZrC粒子粒子可促进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7.
在连铸连轧生产线采用铁素体轧制技术制备微碳钢热轧薄板,并对所制备薄板的组织、性能及织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素体轧制微碳钢热轧薄板的组织为完全再结晶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50 m左右。相对于常规奥氏体轧制,铁素体轧制薄板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下降了21%和6%,延伸率略有下降。热轧薄板的塑性应变比值为0.4,明显低于常规奥氏体轧制。薄板中存在较强的{001}织构是导致值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Gleeble 1500热模拟机上以SS400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冷加工+α→γ逆相变等实验工艺,研究了此变形工艺对奥氏体再结晶行煌 影响以及细化母相奥氏体晶粒的方法,结果表明,由于低温大变形及快速升温同时有铁素体基体的回复,再结晶或奥氏体相变这三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发生,可得到晶粒尺寸为10-12um的奥氏体晶粒。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形变温度、形变量、形变后停留时间对50CrV钢奥氏体组织状态的影响,并对动态再结晶和静态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轧工艺对AZ61变形镁合金板材进行轧制实验研究,探讨在350℃轧制温度下不同压下量对板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轧后镁合金晶粒逐渐细化,压下量为20%的晶粒明显被拉长,出现了较多的变形带,硬度值升高;40%压下量轧制过程中镁合金发生了再结晶,致使形变带消失、晶粒尺寸细化;压下量为60%时晶粒尺寸最细小,第二相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中,材料获得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形变量和加热温度对新型镍基合金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对该合金进行了静态再结晶实验,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其微观组织变化.合金静态再结晶实验结果表明,冷变形试样在γ′相完全熔解温度以下时,延长保温时间对晶粒尺寸的影响不大;在γ′相完全熔解温度以上时,随保温时间的延长晶粒长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发微合金化热轧低硅多相钢,在不含替代硅的合金元素的化学成分设计基础上,通过热轧实验研究了终冷温度对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终冷温度从420℃升高到500℃,均可得到多相组织,其中残余奥氏体量增加了6.5%,马氏体消失,组织中出现大量的贝氏体。当实验钢的轧制工艺参数和开冷温度相近时,组织中的铁素体量、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大致相同,终冷温度对其硬相特性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分布有很大影响。终冷温度为470℃时,硬相特性及残余奥氏体的分布匹配良好,其屈服强度、延伸率、强塑积分别达到460 MPa、31.3%和21 754 MPa·%。  相似文献   

13.
对0.14C-0.016V-0.014N的低碳微合金V-N钢分别进行终轧温度为950,900,850℃、形变量为30%,40%,50%的控制轧制;对轧后试样进行了拉伸试验、显微组织分析、晶粒度以及铁素体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轧制形变量对试验钢性能和组织有明显影响.降低轧制温度及增大轧制形变量,晶粒度增大,晶粒尺寸减小,钢的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THERMECMASTRE-Z型热加工模拟机对钢坯加热、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进行了试验研究。加热试验中发现,在1150℃时钢中Nb(C,N)已大部分固溶,且发生原始奥氏体晶粒突然长大现象,在1200℃时Nb(C,N)几乎全部溶解。控轧试验证实,形变量和形变温度对再结晶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最大。控冷试验表明,终冷温度和冷却速度对晶粒度的影响较明显。析出相基本上分以为主的TiNb(C,N)较大尺寸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和钛含量对含有较高氮的20MnVBH钢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钢的奥氏体晶粒随奥氏体化温度升高逐渐长大,符合一般晶粒长大规律:如果钢中的钛含量大大超过按化学计算的钛量(3.43N),可显著提高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和细化奥氏体晶粒。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电脉冲处理条件下,不同初始组织对逆变奥氏体晶粒细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马氏体初始组织电脉冲奥氏体化过程为α+Fe_3C→γ扩散型逆相变,逆变奥氏体晶粒获得超细化(d_γ5μm),这证实了脉冲电流促进奥氏体形核率提高的理论分析;马氏体初始组织电脉冲奥氏体化过程为α′→γ位移型逆相变;初始马氏体的原奥氏体晶界在逆相变过程中未发生变化,形成晶粒粗大的位移型逆变奥氏体;从位移型逆变奥氏体淬火得到的马氏体获得再次强化;升高电脉冲处理峰值温度,位移型逆变奥氏体发生再结晶;再结晶形核始于位移型逆变奥氏体晶界这唯一具有大角度位相差的区域;再结晶完成后,奥氏体平均晶粒直径为11μm。  相似文献   

17.
以X70管线钢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变形量和冷却速率对管线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适量的变形,从而形成位错、形变带和胞状组织等缺陷,可以增加铁素体在奥氏体晶内的形核位置和形核率,增大相变驱动力,有利于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得到晶粒细小的针状铁素体组织;其中变形量2ε=0.4、冷却速率为30~60℃/s(油冷)下冷却的试样,能够得到最佳的针状铁素体组织,可以满足工程上要求组织中针状铁素体占80%以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定量金相的方法研究了37Mn5钢(N80石油套管)在再加热前的不同组织状态、加热温度、形变温度、形变量以及形变后在空气中的停留时间等诸参数对奥氏体高温形变再结晶规律的影响。为钢管在淬火前获得最佳奥氏体状态确定比较合理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Cu—25.66Zn—4.02Al(wt%)形状记忆合金再结晶规律及其退火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该成分的合金其再结晶转变量随形变量的增加、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随形变量的增加而减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一些未溶解的α相以小颗粒的形式存在,对晶粒长大具有阻碍作用,温度升高后,这种作用逐渐消除;对于这种合金,经630℃退火后,其令加工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便捷、准确地确定工艺参数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考虑热加工工艺参数间的耦合关系,基于Hodgson再结晶模型建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工艺参数的灵敏度方程,探讨工艺参数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道次热加工过程中,变形速率、变形量、间隙时间、初始晶粒尺寸、间隙温度和变形温度灵敏度依次降低,工艺参数在不同的工艺过程中灵敏度不同;在多道次热加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灵敏度还与工艺参数所在道次和总道次数有关.H型钢开坯过程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后两个道次间隙时间是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关键影响因素;降低温度并缩短间隙时间可以将H型钢开坯后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2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