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焊接接头疲劳损伤演变规律。认为焊接接头中疲劳裂纹扩展路径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用分形几何学方法建立裂纹扩展模型,将断裂力学的概念运用到损伤力学演化规律研究中,给出分形有效应力强度的表达式以及损伤演化率方程,推导出损伤演变方程,为从微观层次定量描述焊接结构疲劳断口特征及宏观疲劳断裂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层次尺度可划分为五级,各层次尺度对应不同的工程问题,宏观尺度上的研究可以对问题做出定性的分析评价,并指导微细观层次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原因的研究。反过来,细观层次的研究结果又可证实宏观层次评价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限于概念模型和机理模型的不同,各层次间的研究结果不宜跨两个层次尺度使用、在尺度转换的技术方法上和跨学科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岩土热-流-固耦合理论及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煤炭工业中遇到的不可忽略的渗流-温度-应力耦合问题,而且对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进行了报道,总结了岩土渗流-温度-应力耦合的研究方法和宏观方程,并提出了若干前沿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石油沥青质胶态粒子宏观结构尺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沥青质溶液的胶体结构、胶态粒子的形成、形态和宏观尺寸,对石油的勘探、开发、储运以及加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沥青质胶体分散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了研究沥青质胶态粒子的宏观结构尺寸。根据Einstein粘度定律导出以增比粘度计算沥青质胶粒宏观尺寸的方法,确定了胜利沥青溶解于苯、甲苯和四氢呋喃溶剂中沥青质胶粒的大小。结果表明,沥青质在稀溶液中以单分子分散的胶粒形式存在,胶粒的宏观尺寸在8~11nm之间,溶剂和温度对溶剂化层中胶质和芳香分的解离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5.
介绍室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综述气体污染物、悬浮颗粒物、生化污染物在封闭空间内传播规律的研究方法和进展。通过对各类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对气体污染物传播规律的研究比较成熟,对颗粒物传播规律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方法,对生化污染物传播规律的研究较少,且多是宏观研究,有待于相关学者进一步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书装史研究成果(含期刊装帧)大约有50多种,主要集中于宏观发展脉络及人物研究两个方面。宏观发展脉络方面内容研究十分丰富,包括分期、成败、影响、特点、原因分析及期刊等多个方面;人物研究在中国近代书装史领域中,最为引人关注,被研究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陶元庆、陈子佛、丰子恺、闻一多等。近代书装史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具突出的就是重复性研究,其次是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研究范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当前饮食文化学研究中存在的概念不确定性、经验性描述、缺乏宏观视野和书斋研究等倾向与问题,指出了系统分析方法对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饮食文化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研究重心与方向,提出了追求饮食文化学学科独立性的理论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8.
理想气体系统是热力学研究的一种典型模型,通过研究理想气体系统,可以得到真实气体的一些主要性质。用统计物理学观点和热力学基本关系式,研究理想气体系统中宏观物理量的涨落及涨落关联函数,进而说明热力学系统宏观量的涨落与热力学系统的状态方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水果电特性理论为基础研究基于电特性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分析了水果介质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介质内部的极化和损耗机制,以水果宏观电特性参数建立了电特性无损检测等效模型,给出了宏观电特性参数的检测方法。以苹果和梨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低频段(100Hz-100kHz)水果电特性参数的频率特性及其与水果品质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果的电特性参数与水果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基于电特性参 可以实现水果在线无损自动化品质评价和自动分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介电特性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水果电特性理论为基础研究基于电特性的水果品质无损检测方法。分析了水果介质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介质内部的极化和损耗机制,以水果宏观电特性参数建立了电特性无损检测等效模型,给出了宏观电特性参数的检测方法。以苹果和梨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低频段(100Hz~100kHz)水果电特性参数的频率特性及其与水果品质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果的电特性参数与水果品质密切相关,因此,基于电特性参数可以实现水果在线无损自动化品质评价和自动分级。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76年Dougill将损伤力学引入岩石材料的研究中以来,岩石动载损伤破坏的研究已成为岩石力学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并且在许多行业中应用。概述了岩石动载损伤破坏实验的研究、破坏特性、能量损耗、损伤破坏模型及本构方程的发展,提出了水中爆炸激波对饱和水泥试样冲击损伤的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倒塌破坏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建筑物倒塌破坏的系统性和不确定性,对比了不同的倒塌破坏准则和倒塌破坏分析方法,给出了建筑物倒塌的临界状态定义。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的倒塌破坏准则无法准确定义结构的倒塌破坏;时程分析法更为精确,且较少地引入了地震动随机性影响,更适于结构倒塌研究;建议的倒塌破坏区间能够更好地反映倒塌破坏特性;塑性变形集中是框架倒塌的主要原因,应重视柱端塑性铰发育导致的结构整体性能退化;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定量研究建筑结构的倒塌破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ied the damage evolution of ro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Besides, this research built the coal-rock damage evolution model considered residual strength.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model were verified through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al-rock damage evolution consists of four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compression to nearly 20% of the stress peak value, during which the damage variable changes stably about 0.1, and accordingly a few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ignals emerge. The second period is from about 20% to 70% of the stress peak value. The damage has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arameter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turns larger continu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ess. The third period is when the damage has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the coal-rock was broken which result from sharp increasing of the damage variable, meanwhile a great quantity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ignals emerge. The fourth period is after the coal-rock fracture, during which the damage variable corresponding to the parameter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has a stable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has great academ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studies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rock under loading and damage and the forecasting of coal-rock dynamic disaste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延拓非确定损伤理论研究以揭示损伤力学蕴涵的复杂机理.方法基于损伤、概率、模糊隶属度在[0,1]区间上协调一致性,提出了模糊随机损伤力学观念;构造解释了3类损伤变量模糊性态及对应模糊映射分布,即降半分布、“秋千”分布和组合“秋千”分布,实现了随机损伤变量模糊化自适应生成与构建;依据扩张原理及随机损伤变量满足β概率分布,对模糊集上随机损伤变量的CDF、PDF积分修正,结合当量正态理论,将三类模糊随机损伤泛函引入本构方程,完成了模糊随机有限元可靠度与模糊随机损伤同步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基于全面统计评价的初始损伤场建立,避免了常规损伤力学分析中试验及模型构造的困难.结论借助可靠度理论所得的模糊随机损伤力学模型,可全面揭示复杂工程对象在损伤模糊演变过程中具有的随机变异本质,实现局部损伤发育与结构宏观可靠度的耦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钢结构桥梁具有轻质、高强、跨越能力大、易工厂化制造和便于装配化施工等突出优点,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桥梁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服役环境、荷载条件和交通需求、结构体系和构造细节设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疲劳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钢结构桥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作为桥梁工程的热点研究课题,学者们在钢结构桥梁疲劳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现聚焦钢结构桥梁疲劳损伤演化与服役性能劣化机理、钢结构桥梁疲劳抗力评估与预测、钢结构桥梁疲劳裂纹监测与检测方法、疲劳开裂加固与维护技术等方面,对2019年度的研究进展和下阶段的研究重点进行扼要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了钢结构桥梁疲劳关键问题研究方面的挑战,具体讨论了在钢结构桥梁疲劳失效机制、疲劳抗力评估新理论新方法、疲劳损伤智能监测与检测和疲劳开裂加固关键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的迫切需求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各种动力与静力测试技术及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构无损伤评估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各种基于结构动力、静力参数损伤识别方法不断涌现[1].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静力测量数据,对结构的损伤程度进行识别.利用有限元方法和静力凝聚方法,对桁架结构节点的位移和杆件应力进行测量来计算其损伤指数,并得到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土本构模型课题,是理论土力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正确建立并合理应用土本构模型,对于提高岩土工程的计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结构性及损伤模型、内时模型等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和最新进展;结合2l世纪岩土工程发展方向,对诸如建立复杂应力状态本构模型、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结构性模型等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了解温度及高频列车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结构损伤研究进展,概述无砟轨道的主要结构型式及其优缺点,梳理无砟轨道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不同温度荷载形式下层间界面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介绍静力作用下路基、桥上无砟轨道的静力特性及疲劳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演化机制;探讨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结构力学响应研究现状及其重难点;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并进一步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具有太阳辐射地域性差异的无砟轨道温度作用模式和取值鲜有研究,设计规范也没有针对性说明,后续应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准确计算无砟轨道温度作用,绘制不同地域的无砟轨道温度作用取值等温线地图,提高结构温度作用取值和温度计算理论的精度;对温度及列车荷载对无砟轨道结构损伤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体结构,细部结构损伤演化未深入研究,应对标工程实际,结合轨道细部构件与整体结构、室内加速试验与现场试验、数值分析与试验研究,量化无砟轨道各参数与结构的映射关系;因试验条件限制,现有温度-荷载及力学试验均分段进行,仅从数值模拟角度对无砟轨道开展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的性能研究,数值结果缺少模型试验的验证,应在单一荷载研究背景下进一步突破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多尺度模型试验方法、多场耦合精细化数值分析方法,揭示温度-列车荷载耦合动力学行为和轨道结构失稳机理;循环温度、持续高低温等复杂温度和列车荷载耦合效应鲜有研究,应探明复杂温度-列车荷载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损伤演化机制,优化无砟轨道体系设计,完善耦合作用下的轨道结构性能服役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对大跨度悬索桥桥塔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对大跨度悬索桥桥塔在地震作用下的纵向损伤特征进行初步探究。以某大跨度悬索桥为工程背景,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地震分析模型,将20条实测地震波沿纵桥向输入,采用IDA方法,对塔中和塔底两个潜在塑性铰区的塑性损伤发展全过程进行逐级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地震等级的增加,塔底和塔中截面的塑性损伤有协同发展趋势,但塔底截面的塑性损伤发展速度远大于塔中,因此最终的桥塔破坏形式为塔底截面破坏而导致的桥塔动力失稳。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目前报道的实验研究成果,本文介绍了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损伤积累的分析方法。结合研究者提出的分析模型和设计规范,综述了梁柱节点寿命评估方法和低周疲劳损伤积累评估模型。重点包括S-N曲线、断裂力学和局部应变分析方法的比较,并对进一步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为在国内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