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含氨氮废水生物脱氮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传统生物脱氮的理论与工艺,以及基于微生物过程的氨氮废水生物脱氮新工艺的基:本概况、处理能力和运行条件,并对氨氮废水脱氮新工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具有节省碳源、减少曝气量、可实现单级生物脱氮等优点,故近年来受到水处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综合国内外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实现条件及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在实际中的最新应用情况,对该技术需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废水处理生物处理高效硝化新工艺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短时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时硝化反硝化及缺氧硝化等生物脱氮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展进行了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优势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新工艺,并指出了生态优势硝化反硝化新工艺的特点和研究开发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消除排放石化废水的COD、NH4^+-N、TN污染,进行废水的生物脱氮研究,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方法将缺氧好氧工艺应用到摇动床技术中,利用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的生物脱氮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考察工艺的启动挂膜性能以及硝化液回流比和进水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表明该工艺在20 d内挂膜完成.在进水的COD质量浓度为400~600 mg/L、NH4^+-N质量浓度为20~40 mg/L、硝化液回流比为2.5和水力停留时间为26.1 h时,出水COD、NH4^+-N和TN质量浓度小于40 mg/L、1.0 mg/L、7.0 mg/L COD去除率、硝化率和反硝化率分别达到90%、95%和70%.随着回流比的增大,总氮去除率也增大.结论AO摇动床对石化废水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脱氮工艺.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缺氧-好氧生物脱氮系统对焦化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影响硝化和反硝化效果的诸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同时可去除COD 等物质.氨氮去除率为95~99.2%,COD 去除率为88~94%。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作为污水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氮元素必须从污水中脱除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大都采用传统生物脱氮技术进行脱氮,即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传统生物脱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硝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同时反硝化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物。污水处理厂中主  相似文献   

7.
FISH技术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单介绍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基本原理后,着重讨论了该技术在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的应用现状、特点和前景.尽管污水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宏观性能与微生物相的关系密切,但因缺乏适宜的检测技术,对工艺系统中微生物类型、数量和结构等了解还很不充分.研究表明:FISH技术能够为除磷菌、硝化菌的识别与再分类提供优越的检测手段;与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其它技术相结合,可使FISH技术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工构建的高效耐盐脱氮复合菌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脱氮效果,为优化培养条件、提高高盐废水的脱氮效率和处理实际废水提供运行参数.方法在转速125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按6%接种复合菌剂,控制初始氨氮质量浓度100mg/L,进行36h静态脱氮试验.结果耐盐脱氮复合菌剂的脱氮最适m(C):m(N)为15,最适氯化钠质量分数为3%,pH为7,温度为30℃.耐盐脱氮复合菌剂在氯化钠质量分数为3%~7%均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和脱氮性能,脱氮率达到99.02%,反应末氨氮质量浓度低于1mg/L.结论耐盐脱氮复合菌剂具有一定耐盐性,脱氮过程中无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积累,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能提高高盐废水生物处理脱氮效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生物脱氮技术--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详细叙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发展现状,并从微环境理论和微生物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的机理.论文结合目前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结合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提出目前同步硝化反硝化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温室气体N2O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温室气体N2O在大气中含量逐年上升的趋势,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微生物的硝化及反硝化代谢过程是污水处理过程中N2O的主要产生源.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详细论述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的生成机理,并对影响其产生量大小的因素温度、pH、溶解氧、SRT及C/N比等进行详细论述.最后从微生物种群优化和工艺运行的角度出发,初步提出降低污水生物脱氮过程中N2O逸出量的控制策略,即维持相对较长的SRT,曝气时DO充足,反硝化时保证良好的缺氧条件,并维持系统处于中性或偏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围绕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处理及微量化学物质生物高度净化,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极端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硝酸盐还原茵和硫酸盐还原茵的功能开发、废水处理微生物生态的研究、酶处理技术、碳源循环单级生物脱氮技术、微量化学物质生物高度净化技术等废水处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生物脱氮微生物学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物脱氮是含氮废水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除传统的硝化-反硝化过程外,还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参与的转化机制及相关的未知领域,在传统生物脱氮过程机理上,结合废水处理运行中的新发现,就亚硝酸盐型硝化、异氧硝化-好氧反硝化、自养细菌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3.
生物流化床反硝化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技术.以其独具的优点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从试验到放大应用存在许多困难,因而实际工程很少.现介绍国外两例将流化床应用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反硝化的工程实例及其运行中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厌氧微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程序中一种重要的生物净化工艺,因其能耗少、运行费用低且可产生有用副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在总结厌氧微生物组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认为目前主要应用的是以高速厌氧反应器为代表的工艺,而与其他系统整合而成的处理系统拓展了其适用领域,特别适用于如中国一样的资金有限、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对近10年世界生物脱氮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着重阐述了生物脱氮的微生物种群、脱氮微生物种群分布、脱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脱氮微生物细胞内所含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一氧化二氮还原酶的细胞内定位,影响脱氮酶活性的因素,脱氮微生物调控硝酸盐呼吸的基因位点、微生物脱氮基因的表达等发展现状,同时还叙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地下水氮素污染的生物恢复和工业废水处理等应用的进展情况,为进一步探索新的生物脱氮技术的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产量也与日俱增,其中,焦化废水排放量大、组成成分复杂、影响程度深,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尤为突出,一系列排放标准规定日趋严格,焦化废水的处理迫在眉睫。为尽快实现企业废水"零排放"政策要求,多种新型处理技术应运而生,治理效果和应用范围明显提高。通过综述现有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特征与局限性,发现焦化废水处理方法多集中于生物处理技术和高级氧化法,而二者现常用技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与挑战。但是,生物降解和高级氧化耦合处理技术前景广阔,不仅能提高处理效率,还能开拓多维探究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其对于难降解污染废水处理具有较大可行性。展望多工艺联用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实用性,为深化焦化废水处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智能控制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时变性、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其进行智能控制是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自动控制,对智能控制的主要分支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专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国内外专家学者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概况作了较详尽的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智能控制技术发展迅速并且应用领域遍及污水生物处理的各个层面,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了应用智能控制技术是实现污水生物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废水高效生物脱氮工艺进展,提出了同步硝化反硝化以及其机理分析,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其影响因素、厌氧氨氧化以及其氨氮去除效果等新兴的高效生物工艺,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两级逆向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一级人工湿地以连续流方式进水,NH4-N平均去除率为30%,TP平均去除率为62%,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不明显.二级人工湿地中,NH4-N平均去除率为98.6%,TP去除率为100%;硝酸盐氮平均为19.5mg/ L.二级人工湿地进行的是硝化过程,而少有反硝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