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文章梳理有关渔家乐的文献:(1)研究领域是内涵及起源、类型及区位、影响因素、面临问题;(2)区位特征是近海/江/湖,发展过程受资源、客源、交通、产业经营模式等影响;(3)研究内容形成美食—休闲娱乐—文化—产业为核心的体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经济学主导的实证主义范式或管理学为主的经验主义范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及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问题较为严重,而且贫困代际转移明显。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民族文化习俗等因素是少数民族贫困代际转移的主要致因。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等措施阻断贫困代际转移。  相似文献   

3.
国内城市机动车出行拥堵加剧,技术的发展让电动自行车拥有灵活、轻便、续航持久、成本低等优点,加之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推广,使电动自行车的使用量急剧上升。电动自行车在出行距离增加、替代其他交通方式出行的同时,也因事故频发而饱受争议。以电动自行车的骑行距离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构建Tobit模型,探究城市中不同区位电动自行车骑行距离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所处区位不同,路网条件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距离的影响也不同。在路网非机动车道路规划、设计及管理等环节,应分区位考虑。  相似文献   

4.
截至2018年,据阿里研究院统计全国淘宝村数量已达到3202个,淘宝村是一类典型的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淘宝村为例来研究中国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全国范围内淘宝村的分布状况,发展模式,以及目前淘宝村主要集中区且发展趋势较好的六个省分布情况以及主营产品类型,探讨国内农村电商产业集群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农村电商产业集群发展与扩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具有独特田园资源优势的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借助最近邻指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核密 度分析等 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对长沙市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表征,构建了乡村旅游 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长沙市各区(县、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 析了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沙市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聚 集状态分布,总体呈现长沙市中心城区集聚程度相比长沙市边缘地区的更高的特征;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 平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状态,各区(县、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浏阳市的乡村旅游发展 水平指数最高,为 0.112,宁乡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低,为 0.068;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 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资源禀赋对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较大,且任 意两个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的影响力均表现为增强,由此表明,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 素之间存在明显的木桶效应。  相似文献   

6.
采集贵州贫困农村室内不同类型燃料产生的PM10样品,运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法测定了Fe、Al、Zn、Cr、As、Mn、V、Cu等8种金属元素,分析了影响金属元素浓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室内PM10中金属元素的污染主要是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不同类型燃料对室内PM10中金属元素浓度贡献大小为柴>蜂窝煤>拌泥煤>煤.运用富集因子法分析了室内PM10中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显示:Al、V、Mn、Cu、Fe元素主要为自然源,Cr元素是由自然源和人为源共同作用产生的,Zn和As元素主要来自人为源,如燃煤、吸烟、烹饪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城市多维特征与共享单车停车需求的时空关系及其关联尺度,结合上海市多源数据,构建以骑行距离为约束的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RD-MGTWR)来探究建成环境和区域经济属性对停车需求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模式.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相比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MGTWR模型表现出更好的解释力和可靠性,骑行距离的引入也进一步提高了MGTWR模型的鲁棒性.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属性对停车需求的正向影响尺度具有全局性,而区位条件的负向影响呈现局部异质性,在通勤早高峰的内环中心区域最为显著.此外,具有微观空间或时间作用尺度的公交站点密度、地铁站点密度和购物类服务设施密度对停车需求产生了正负向影响.影响因素尺度效应的发现有助于指导停车设施的分区规划和共享单车的分时调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和空间布局特征,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2005年、2010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计量地理模型,从利用程度、组合类型和区位意义角度对江淮分水岭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区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地类,各地类数量差异明显;土地利用多样化和集中化处于中等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差异明显,地类组合是以耕地为主的2~3个地类的组合;西部多样化水平较高,东部集中化水平较高,西部和西北部区域地类组合类型较为丰富;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区位意义相对突出,但建设用地逐渐增强,耕地逐渐下降;研究区内各地类斑块形状相对复杂,但复杂度逐渐降低,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集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布较为离散。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机理、安徽省农村信贷配给程度的现实状况和历史变迁,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样本数据,筛选安徽省农村贫困家庭,且将其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发现:信贷配给具有引发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宏微观双重机制;安徽省农村信贷配给程度较高;安徽省农村贫困存在显著、严重的代际传递现象,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增加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供给,降低农村信贷配给程度是有效阻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SPSS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和同心县4个县(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牧草地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丰缺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最重要的因素。(2)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程度是影响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生态环境要素。在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区,农村居民点主要依旱地布局,密度相对较高,分布较集中;在北部干旱风沙区,分布则较均匀稀疏;在灌区平原,分布最集中密集。(3)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规模相对较大,密度相对分散;相反,居民点分布规模则较小,密度相对较高。(4)交通道路密集性越高,交通通达性越好,表明区位水平相对较高,通行便利,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有沿主要交通干线呈带状密集分布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1.
以滁州市主城区2018年在售普通商品住宅价格为研究对象,运用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克里金插值进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进而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房价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滁州市主城区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布呈现东西方向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南北方向由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且变化速度不均;2)Moran’s I统计量为0.425 981,住宅价格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具有显著空间集聚性,其中,龙蟠街道、清流街道、凤凰街道的商品住宅价格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门街道、北门街道、扬子街道的商品住宅价格以低低集聚为主,且部分区域空间异质性明显;3)对11个指标因子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得到调整后R~2值为0.671,说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影响因子对于滁州市房价空间分异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4)滁州市商品住宅价格空间分异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学校、商业中心、物业管理,影响较小的因子依次为政务中心、超市、银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镇发展和城镇环境质量两个维度构建辽宁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辽宁省城镇化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辽宁省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由2.74提高到4.74,经济城镇化子系统质量上升最大,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子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环境状态和环境压力子系统质量相对平稳.2)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0.087~0.740之间,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沈阳为"大核心",大连为"小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3)研究区城镇化质量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辽阳市,2005—2019年偏转轨迹是"东南—西北—西南",且标准差椭圆重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逐年增加.4)影响辽宁省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主要有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因素;具体到指标层上,影响综合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有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且指标影响力在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3.
影响居民电能消费的直接因素主要有需求因素、经济因素和服务因素。在一定条件下 ,居民电能消费的变化受一种或多种因素主导。居民电能消费的主导因素可能发生变化 ,变化的形式有自变和因消费而改变 ,变化的类型有因素的增减和替换  相似文献   

14.
掘进巷道爆破后排烟时间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掘进面爆破后排烟时间,推导掘进面炮烟运移规律公式,对排烟时间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得出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大小排序为:巷道出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0.827)风筒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0.738)风筒供风量(0.628)炮烟中CO初始体积分数(0.547).在归来庄金矿掘进巷道中进行炮烟监测试验,研究了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风筒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LO分别为10、15、20、25、30 m时,巷道出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LP分别为40、60、80、100、120 m的排烟时间.研究结果表明:排烟时间随巷道出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增加而变长,两者拟合成线性关系;排烟时间随风筒口到掘进面迎头的距离增加而变长,成非线性增加;排烟系数c与LO拟合成线性关系,并推导出不同工况下排烟时间的计算式;在试验及相似巷道的5个工况下进行验证,相对误差为6.1%,3.8%,5.4%、8.8%,9.3%,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地区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分区分级处理,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30 881个镇域单元的8项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垃圾收集密度、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乡镇距市县中心距离、公路路网密度、地形起伏度、土地面积)数据分析,研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乡镇类型识别指标体系,采用空间差异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讨论了我国镇域空间分布格局,并探讨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同类型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结果表明:①从乡镇类型划分来看,我国乡镇可分为城乡一体化型、密集型、村庄农户分散型,并且东部、中部地区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总体优于西部、东北地区; ②从空间分异性来看,东部、中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整体较小,可建议推广同一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东北、西部地区乡镇指数内部差异性较大,建议推广不同类型相组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③从空间关联性来看,不同尺度下的乡镇指数空间聚集效应明显,特别是东部地区产生了“近朱者赤”的空间关联效应。最后,根据乡镇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总结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赣南地区的区位优势赣南(江西南部)是江西省赣州市的简称,位于赣江上游。她作为红色中国的发祥地和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地理、人口、教育、资源和区域经济等方面具有其得天厚地的区位优势。1.地理优势。赣南作为京九铁路的主要站点,她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市,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优势显著。2.人口优势和生源优势。赣南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现辖章贡区和南康、瑞金二市及赣县、兴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云南省沿边境25县(市)2003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该地区的综合经济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沿边境25县(市)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各地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将25县(市)初步划分为三类,即发达型、次发达型和欠发达型;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中,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是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交通状况、地理区位和经济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则是发展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砚山县的村域为研究单元,从时空角度出发,利用2007—201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数据,采用GIS技术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时空演变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空间集聚性逐步增强,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且拥有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的区域;经济收入较低的地区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交通落后的区域;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区逐步形成明显的空间两极分化,宏观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北高南低格局;地理条件、交通状况、农业生产条件及资源承载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对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农村居民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村居民生计类型为研究视角,将生计影响因素与居民心理感知作用共同纳入研究范围,探讨生计类型对农村居民出游意愿的影响.以尝试探究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村居民表现出的出游意愿特征,以及不同生计因素在居民个人感知为媒介下对出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现阶段不同生计类型的农村居民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出游意愿,具有相当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潜力;(2)生计类型对农村居民出游意愿影响存在差异,不同生计类型的居民出游意愿受到生计因素及个人资本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个人及家庭固定资产是相对稳定的影响因子;(3)生计因素对居民出游意愿的差异化影响源于居民个人感知能力的不同,居民对自身收入及未来风险感观在生计因素对居民出游意愿影响机制中起到中介效应;(4)农村非农为主兼业户人数占比较多,出游意愿受个人及家庭资本因素等隐性生计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