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要有效遏制“物质变换裂缝”的扩大,将“物质变换裂缝”消灭在萌芽状态,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精神上或思想上消除“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固恋”,代之以“大地”共同体的“深层生态学”意识。用环境哲学的话语表征就是:要树立整体主义的生态自觉,充分认识并尊重生态自然的系统性、自组织性和先在性,等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生态哲学在本体论上坚持“道生万物”的形而上学;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同构”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主张“我亦物也”的生态平等主义思想;在实践观上倡导“自然无为”的生活理念。这与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理论不谋而合,其特有的东方生态智慧能够为丰富和发展现代生态哲学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哲学教学应遵循哲学的特性。哲学教学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哲学知识论”的影响和哲学研究的科学化倾向。走出哲学教学的困境必须还原哲学的特性,哲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如“知足、知止”、“物无贵贱”、“慈而重生”、“心和、逍遥”等。道家生态消费伦理智慧在当代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知足、知止”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适度消费”伦理观,“物无贵贱”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公平消费”伦理观,“慈而重生”思想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态消费伦理基础理念,“心和、逍遥”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重视精神消费。真正发挥它在大学生生态消费伦理教育中的作用,需要课堂教育、实践体验、环境合力等多个路径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主要流派,基本格局及其根本特点,以“天人合一”自然观为基础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整体协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及其内涵着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学说,并论述了“天人合一”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中,受到世人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进、主要流派、基本格局及其根本特点。以“天人合一”自然观为基础比较系统地阐明了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整体协调、和谐统一的思想,及其内涵着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学说,并论述了“天人合一”学说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创作了许多以动物或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动物散文,对不同情境中人与动物的相处之道的描述与思考,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反思及对生态和谐的追求.散文《物语》突破“以我观物”思维方式,呈现了“另类”的视角——“以物观人”.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生命哲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生命智慧引发了弥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文章结合时下我国高校教职工生命状况和职业发展态势,着重发掘和整理老子生命哲学中的“贵生轻物”的人文关怀、“贵柔不争”的处世艺术、“生死自然”的达观态度、“死而不亡”的终极超越等独特的生命智慧.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职工,应既“育人”也“育己”,把握自己的定位,顺应生命的本性,纯真而自然地让个体生命之花自由而全面地绽放.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观;“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是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的一次哲学范式的转向,它不是一般哲学原理下的应用科学,而是一种独立的哲学形态。生态哲学是一种以生态整体存在为基础的生态世界观、以自然内在价值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观、以生命平等为前提的生态伦理观和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实践观。生态哲学的理论构建对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实践活动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梭罗认为万物有灵,人类是自然之子,应该回归自然,其生态思想体现了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梭罗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观来源于并超越了超验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精神的作用,又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中心、忽略自然本身存在意义的缺陷。对美国文学家和哲学家梭罗的主要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生态思想并追溯其哲学根源,有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课题。儒道的哲学思想站在人类社会文明开端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但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万物平等的思想内容,赋予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更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跨时代的文化意义。文章通过传统文化思想的视域,探讨当下存在的生态问题,阐释儒道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已经显示出她的不堪重负,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环境哲学的生态理性对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积极意义,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解与统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马赫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由奥地利的恩斯特·马赫和德国的阿芬那留斯创立,由于它把“批判经验”当作其整个理论的出发点,故又称“经验批判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各国传播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文章主要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特征、实质及其与现代西方哲学其他流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休闲哲学"早已成为学术习语,但是对其可能性至今仍然缺乏严肃论证。休闲哲学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充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于哲学自身、人性内部以及对休闲和哲学的种种理解或阐释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在休闲中不仅"成为人"而且"成为哲人"的过程之中,存在于人在休闲中的那种自足、幸福的生命体验及其状态中,存在于人在休闲中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的状态和境界,以及人对世界的欣赏、享受等美的体验之中。休闲哲学对于人性、科学和文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也是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生态同样重要。如果只是简单地为了利用信息资源而建设信息资源,会导致新一轮的“白色垃圾”出现,甚至更加严重。为了使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符合信息生态的内在诉求,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信息资源协同被自然引入,以强化信息资源在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协同问题,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使信息生态真正融入信息资源协同的全过程,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信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讲到人处理的三种关系时讲到,人要处理的关系无外乎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西方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有深刻的宗教背景,人们将自己一生的作为交给上帝审判,因此人们易于建立自己的精神背靠;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汉民族基本上是一个不信教的民族,因此无法建立自己牢固的精神背靠,从而发展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论证。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建构一个"道德形而上学",实则是一种内心体验之察觉、道德理想之构建;而注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因为要处理自然,必须认识自然,则走向了注重抽象与纯形式逻辑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后来发展为一种为科学奠基的哲学,培养出了资本理性。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成就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主要文本入手,对其生态哲学的思想智慧进行梳理,不仅对于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当代人类生态实践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