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运用Fauconni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解读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按照概念整合映射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分析了李白诗歌中的水意象的动态意义建构和解读过程。认为从概念整合角度解读诗歌意象,有利于读者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歌阐释入手,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用哲学对诗歌的阐释,认为海德格尔对诗歌的讨论,不仅表达了他的哲学,更表达了他对纳粹政治或国家社会主义的态度,他是通过研究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通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唐诗人李贺在其诗歌中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构思精妙,体现出一种奇异、冷艳及瘦硬的风格。本文阐述通感的含义及在诗歌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和分析李贺诗歌中的通感手法。  相似文献   

4.
"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中和精神,温柔敦厚的中和审美原则则是儒家诗学思想的要义。  相似文献   

5.
曹丕和曹植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有着同样的成长背景和社交圈子,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二人形成了不同的诗歌风貌。曹丕诗风以纤细缠绵为主,以便娟婉约著称;曹植前期诗风以慷慨激昂、乐观自信为主,后期诗风以抑郁深沉、悲凉为主,总之以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著称。深究其原因,四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政治经历、个性气质、文学主张和文学渊源。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言中,抛弃那种单纯以词汇、句法、语言修辞等为分析要素的理性研究,转向以人为重点的感性领域(作者的情感思想和读者的欣赏感悟)为主的探索。重点对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苍蝇》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展示了该理论在诗歌分析中的解释力,以提高读者的诗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7.
"双性同体"是罗伯特·穆齐尔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蕴含着穆齐尔的文化批评命题。穆齐尔在早期诗歌《伊西斯与奥西里斯》中形成了"双性同体"的原型形象。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的兄妹恋情受到这一原型的影响。其中,妹妹阿加特是乌尔里希的镜像式自我,兄妹二人达成了双性同体的理想自我。穆齐尔以双性同体的理想自我反叛男、女性别身份的定式化,并借此探索一种交往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了曹操、曹丕、曹植在他们的诗歌和文章中包含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意图。  相似文献   

9.
道别礼俗是送别题材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域及独特载体。送别诗凭借其充满离情别绪的表现方式,承载了诗人太多的哲思、情感和才华,堪称古诗词曲中的一朵奇葩。文章将从送别礼俗、折柳送别礼俗二个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同时向译语读者传达中国送别诗歌的别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印第安作家纳瓦雷·斯科特·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讲述了印第安青年阿贝尔穿梭于部落与都市之间身份建构之旅。小说中的曲词诗歌重建了人物与部落的联结,破除其迁居城市的精神困境,展现出口头传统与部落景观在印第安人文化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诗歌通过英语元音辅音的巧妙运用和带有印第安色彩的重复手法,再现传统印第安曲词诗歌的音韵,体现出印第安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殷切期盼。其次,诗作中充满有关部落景观和动物形象的各种意象,体现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敬,传达出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对于在城市迷失自我的阿贝尔来说,曲词诗歌中的部落景观和口头传统唤起了他对印第安土地和古老文化的深厚情感,促使其回归印第安部落,重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有“汤屠夫”之称的汤芗铭在湖南统治三年,血债累累,可青年毛泽东却以独特的眼光分析汤芗铭在湖南的政绩,并为汤芗铭被赶走抱不平。其原因,一是毛泽东看问题的方法确实与众不同;二是愤于汤芗铭去后湖南时局的混乱和长沙秩序极不稳定;三是当时的毛泽东在政治上并不十分成熟,尚未认清军阀的政治本质,因而对汤芗铭多有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12.
罗隐是晚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他始终以“忠义气节”为人生坐标,于诗文当中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其社会政治思想具有哲理性、创新性和改良性.罗隐不仅将对现实的关注融入作品之中,还能够跳出一己之悲,以敏锐、独特的视角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社会政治思想闪耀着智慧而冷峻的光芒,表现了一位末世文人不失生命激情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和马基雅维利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思想家,但他们的外交思想从背景、基础、本质、原则、运用到目标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都有着动荡格局的背景,人性恶的理论起点,权力外交的本质,实力外交的原则,权术外交的运用,君主独裁外交的目标,然而,从两人外交思想的认识论基础、独裁专政理念到人民性,又体现了各具特色之异。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和王阊运分别为晚清宗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学对象的选择和诗歌功用的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在诗歌创作方法的理论建构、《文选》经典地位的接受和唐宋诗歌的批评等方面则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诗学思想之异同,不仅反映出传统诗歌领域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关联,同时亦再现古典诗歌功用之争,即治世还是治心、政治教化还是言情审美。  相似文献   

15.
碑志文产生以后,出现了虚假和程式化的弊病,魏晋南北朝以来,碑志文更出现了骈偶化倾向,“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浮华刻削。盛唐张说的文章以碑志见长。他的碑志题材丰富,内容真实,大胆突破了碑志的文体局限,根据碑主的身份、性格、事迹的不同选取、安排材料,善于选取最具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和生动的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和场面描写,刻画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语言俊爽又富有诗意,在碑志文创作中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作为和漕运紧密相关的转运仓的布局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唐前期(开元二十二年以前)、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需求、唐后期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江南经济的崛起都是影响转运仓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仰韶龙山富盛唐,洛阳文物久隆昌。瓷坛独擅一枝秀,三彩交辉华夏光。"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流传至今的宝贵的艺术品,它吸收了中国绘画、石刻、雕塑等工艺美术品的优点,它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只停留在是一件陶制品上,它更能反射出制作者的艺术层次,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对于唐三彩的研究就显得有很大意义。文章介绍了唐三彩的历史,制作及艺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咏史诗中表现出的女色祸国倾向,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女色祸国,二是女色和帝王的好色相结合的误国。李商隐咏史诗中表现出这一倾向的原因,与当时晚唐社会的历史环境及政治背景有关,也与诗人自身特殊的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9.
郑玄易学在北朝兴盛一时,但在隋统一全国后却迅速消亡。这与隋统一全国,军事、政治上北统南而文化上主要是南统北这一关键性问题有关。文章认为,郑玄易学在隋唐衰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北朝后期反汉化潮流与官学衰微。北魏后期官方学术事业陷入停顿;东魏北齐的反汉化潮流也导致了北学的影响力衰微;隋继西魏、北周而起,文化处于弱势。二是南学的北传造成王弼易学在北方的迅速传播。三是严禁谶纬对郑玄易学形成巨大打击。  相似文献   

20.
萨德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女权的作家之一.然而其女权思想又体现出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性.通过对萨德的时代政治背景、他的文学创作活动背景,以及他现实生活中的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这种矛盾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