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胸有大志,却一生坎坷,他的词就是一部心灵、情感的成长史。他锐敏善感,词风柔婉凄丽。其词情景交融,意象丰富,如"落花"、"飞红"、"流水"、"斜阳"、"浮云""细雨"等。其中以"花"的意象最盛,几乎贯穿秦词始终。在秦观的笔下,早期的花热闹繁盛,中期的花凋残飘零,后期的花飘渺虚幻。以"花"为线索,从秦观词风的形成、不同时期"花"的意象两个方面,探究秦观用情、用心、用血、用泪写就的词中"花"的意象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不同生命情态和强烈的生命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生成的基础是人的审美体验。而"花意象"在古典诗词中俯拾皆是。"花"美丽的表象经过诗人词客主观的情感关照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纷纷借"花"抒发情志,寄寓对生命的深切体悟。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花"的描写,体现了中国人心灵深处人与自然交感互融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本文拟从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查中国传统美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阑干"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宋词之中,成为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宋人常用以表达复杂的情思。分析了辛弃疾词中的"阑干"意象,并通过对这一意象的解读揭示了他的忧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周邦彦被誉为是集北宋词之大成者,为北宋词的殿军,亦是南宋词的开先。其词缜密典丽,浑厚和雅,形成独具一格的"清真范式"。文章从周邦彦词的意象出发,探讨其组合方式以及意象组合的审美观照,以期更细致、深入地了解清真词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纳兰笔下的月意象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寄托相思离愁;悼念亡妻;抒写襟怀;表现征人思妇的愁苦。其词自然意象占很大比重,月意象更是频频出现,但他甚少用"满月"、"皓月",而是偏爱"残月"、"孤月"、"冷月"等意象,并将月意象与色调清冷,意蕴凄苦的其他意象进行组合,因而词作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蕴含着悲凉、感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6.
以"三美"理论为基础,剖析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意象与意境的搭建,并通过不同版本译文之间的对比,深入解读叠词、颜色词以及意象的译法并提出见解。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词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展现方式,并就如何在英译诗文中保留"三美"展开讨论,最终以得出整合度最高的译文,为广大翻译爱好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李清照词中菊意象英译的分析,深入理解解构主义翻译观,分析不同意境中的对于"菊花"意象不同策略的翻译,以此探讨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屈原确立的以香草香花象征人格的文化传统,被后代文人继承并演变,其中以宋代苏轼的继承和演变最为圆融、最具时代特色。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佩花与凋花的意象,在佩花意象中的营造氛围、意蕴、指向个体方面都有扩展和变化,在一些凋花意象中有着与屈原迵然不同的引申意义。苏轼对屈原花意象的继承与演变,体现了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易经中的变易思想。  相似文献   

9.
以《清真居士集》为例,研究周邦彦的隐括词。认为周邦彦多隐括唐人的诗句入词,尤以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中晚唐诗人居多。隐括词中又多以楼、风、月、烛、花等闺阁意象入词,这是由于周邦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梦及梦境包含了主观、唯心及不可知等非理性意象,同时又似幻似真地再现真实生活情境,梦意象描写往往能陡增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以梦入词的写作在唐宋词中倍受青睐、屡见不鲜。本文针对唐宋词的文体特征与梦自身性质相契合要素作探讨,分析梦意象与唐宋词在表现手段的客观一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梦意象在唐宋词中形成并繁荣的文体方面合理性机制,进而对唐宋词的内在文学空间实现审美拓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证了"境界"一词的来源,辨析了王国维"意象""意境""境界"三词的不同,并探讨它们在<人间词话>中的涵义,分析境界之说对文艺学、美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唐宋词中月亮意象的归纳分析,说明月亮和女人联系之原因,揭示了唐宋词中"月亮-女人"模式背后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运用了大量象征.借助于隐晦的意象和象征性的语言,作者诠释了小说的内在主旨和人物复杂隐蔽的心理.文章着重探究"黑暗"和"花"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军旅词是豪放词的源头和中坚力量,军旅意象对军旅词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轼词与军旅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军旅词数量相对较少,宋代军旅词的局限是“苦寒”“苦难”意象的缺失,很少描写战争的失败。军旅词作为豪放词的典型代表,与主流的婉约派宋词分庭抗礼,最接近诗,但受词体及社会观念的影响,从不以“苦”为美、以“悲”为美,不能占领诗的所有阵地,可以“以诗为词”,但不能“尽诗为词”。  相似文献   

15.
从意象变化看李清照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一生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尽在其词中表现。就李清照词的意象与情感的关系分析其心路历程。从李清照对意象的遣用上,能体验到她的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最早由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探讨概念隐喻时提出。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论文以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的词《一剪梅》为例,尝试揭示这首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从而从意象图式的新视角赏析宋词并验证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南宋词人陆游,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作借助丰富意象地巧妙使用,映射出词人闲适与苦闷交织的矛盾心理。文章试从意象分析这一角度,体味词作中流露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从体式和内容方面探讨了韦庄词所具有的用韵灵活、句式参差、词调风格、内容通俗等音乐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音乐特征构成了韦庄词之所以被称为"花间别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以《虞美人》为例,从文化语言学的意象角度出发,对这首词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探讨,指出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赏析中国古词的意象美,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更深层次的理解原词,也为古词的翻译开辟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中的意象构成了中国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其中"意"就包含情感因素,而中国艺术的情感表现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本质性现象,因此探究"意象"这一中国核心审美问题必然离不开"情感"这一范畴。正是情感表现的需要才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意象性特征。文章分析情感及阐明情感与意象的内在关联,揭示情感在中国意象艺术形成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