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筛》集是黎巴嫩旅美派作家、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努埃曼最为著名的文学评论著作,集中阐发了作家的文艺美学观点,吹响了20世纪以来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迈步进入新阶段的号角。本文以《筛》集出版的历史背景为线索,试图从努埃曼在作品语言、作品审美层次、审美创作与审美欣赏等方面的论述分析其文艺美学观点,并归纳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征,即:破旧立新的文学语言观、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独特的精神需要论。  相似文献   

2.
梅·齐亚黛文学沙龙兴起于20世纪早期阿拉伯近现代文化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它一方面学习西方,以思想启蒙为宗旨,践行平等和开放原则,发挥了类同于文学公共领域的作用;另一方面,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诸如复兴标准阿拉伯语等问题上维护民族身份,表达持守传统的立场,体现了正确的时代精神。梅·齐亚黛文学沙龙由此成为阿拉伯历史上最具知名度的沙龙,并为东西方文化如何融合的大课题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参与观察法关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服饰文化现象,试图呈现其十五年来的发展面貌,归纳总结其特征与发展趋势,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诉求与发展动力。汉服复兴是全球化时代下汉族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与重构,当代汉服是被建构出来的一套服饰体系,关照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整合过程中人们对待传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倾向,能够走出误区,使汉服复兴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参与观察法关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服饰文化现象,试图呈现其十五年来的发展面貌,归纳总结其特征与发展趋势,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诉求与发展动力。汉服复兴是全球化时代下汉族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与重构,当代汉服是被建构出来的一套服饰体系,关照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整合过程中人们对待传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倾向,能够走出误区,使汉服复兴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种典型形态,奇卡诺文学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高潮中,有着其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特殊的背景造就了奇卡诺文学与众不同,兼有墨西哥裔文学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在此将以鲁道尔夫·贡萨雷斯的作品为突破口来展现奇卡诺族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核心     
米哈伊尔·努埃曼(1889—1988),阿拉伯现代著名作家,黎巴嫩流散文学"三杰"之一。1920年4月,黎巴嫩旅美派的核心组织"笔会"在纽约成立,成员有赫利勒·纪伯伦、米哈伊尔·努埃曼、伊利亚·艾布·马迪、阿卜杜·迈西哈·哈达德等。该组织的宗旨是继承阿拉伯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树立创新的文风,并倡导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翌年,"笔会"成员将他们创作的作品结集成册并筹资出版,名为《1921年"笔会"文集》。鉴于作品集不甚理想的销售状况和"笔会"成员在侨居地美国困窘的经济处境,这部文集也是这个文学组织正式出版的唯一作品集。此文是努埃曼为这本《1921年"笔会"文集》撰写的序言,收录在努埃曼文学评论集《筛》中。文中,努埃曼剖析了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精神力量,提出文学创作与审美的"共鸣说",阐明了"笔会"的宗旨和文学追求。本文是研究阿拉伯现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首次从阿拉伯语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思想的解放,文学自身的发展,文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并且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多种方式和手段自觉宣传文学作品,在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地让文学作品传播久远。而在文人们各尽所能推广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通过其经典<古兰经>一开始就与阿拉伯文学结合在一起.伊斯兰教决定了阿拉伯文学的生存环境,从而也决定了阿拉伯文学的价值取向,阿拉伯文学成了伊斯兰教的主要载体.伊斯兰教赋予诗以尊贵的位置,从而造就了杰出的诗人.伊斯兰教重视教育,从而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性论述、梳理,较深入地探析其对立的因由:从鲁迅与梁实秋两种人性观的对立,阐明他们思想的两极性对文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风格。而他们的不同见解,又极大丰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1.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重新界定了黑人历史、音乐、戏剧及形象艺术,是新黑人文化意识和种族意识的生动反映.然而,绝大多数对复兴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其文学、历史等内容及主要特征的探讨上,对这一时期黑人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繁荣发展的介绍和研究甚少.分析和介绍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在黑人绘画和雕刻艺术方面所涌现出的杰出艺术家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幽默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幽默的存在和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的文化缺省。在不同的文化框架下,幽默受着传统和异域文化的深厚影响。幽默的发展史也体现着中西差异,这种不同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话题的选择上。幽默的编码与解码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粗略探讨了文化、文学和幽默的关系和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先生对中西文化十分精通,因此在其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他不可避免的杂合了多种语言和文化。《围城》中语言"杂合"现象比较复杂,具有特殊功能,极具代表性;《围城》内容丰富,如同一本百科全书,涉及了中西方的风俗,生活方式,文学典故,神话故事,哲学思想,宗教习俗,政治事件,地理环境等等不同的文化信息,文化"杂合"赋予该小说特殊的文学特点。从语言杂合和文化杂合两个方面分析《围城》的英译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杂合"现象,帮助译文再现文学作品中语言杂合和文化杂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近年来,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我国大量文学作品被翻译到国外。本文试图从功能目的论的角度,阐述功能理论关于文学翻译的要素(解读文本,文本功能,文化距离和文本效果)及对应翻译策略。同时,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对于英美文学的研究由于受不同的文化意识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结合文化意识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产生的影响,注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英美文化,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是一种解殖民化的策略,具有抵制文化霸权,重塑文化身份的功能.文中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从译者文化身份、翻译选材及翻译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后殖民剧本《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对爱尔兰语言和文化身份的重构作用.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范畴,为解读其他后殖民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同时,有助于在译介中国文学作品时,凸显其语言、文化差异和元素,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因素,是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文学翻译不仅要“达意”,而且要“移情”。从译者主体性、文化和比较美学的视角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移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当今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热点议题,如何走出去,翻译家的翻译活动是其关键。葛浩文英译莫言作品,从文本选择、读者中心和文化调适三个方面体现出译介模式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谙熟中国文化的海外汉学家与优秀中国译者互为补充的译介模式是现阶段的理想选择;译者应根据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不同阶段以及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可接受程度合理调整译介模式。只有在译介模式和翻译策略之间找到"支点"才能承担起中国文学"走出的"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文学中,重庆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描写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和文学内涵.重庆的文学形象的构成与作家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作家与战时重庆之间经历了从障碍到认知、从复苏到想象,进而开始创作的一个过程.并最终形成了文学作品中独特的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