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微观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北京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社会阶层分化已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居住空间予以表征.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初见端倪.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基本现状和特征,对影响北京居住空间分异的微观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预见.这种分异现象将随城市空间的扩展而日趋深化.  相似文献   

2.
从国外引入居住分异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如何简洁有效测量中国城市居住分异仍然处于探索中,并没有形成广泛认同的方法。不同方法的互相比较应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才能形成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具有解释力的方法和指标。首先,比较的案例在测量内容和方法上应相同。其次,要保持测量空间范围的一致性,不能在不同空间层面上比较。再次,测量空间单元的划分形式应一致,若是空间的方法还需要考虑空间自相关等因素。最后,国外居住分异测度的分类标准应以中国的实际情况去检验,形成本土化的分类测度标准。  相似文献   

3.
城市住区发展新趋势与城市空间形态互动探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居住建设改变城市空间形态"现象的反思,重新审视住区建设给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本文不是孤立地研究城市中的居住模式问题,而是以城市空间形态为着眼点来对其加以分析与探讨.以"城市空间与现代城市住宅模式变化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目标,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城市住区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动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化及城市空间区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而探寻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并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合肥的居住空间主要受到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变动及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在系统阐述城市化及城市空间区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了现代城市居住区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而探寻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并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合肥的居住空间主要受到交通影响。  相似文献   

6.
居住空间分异尤其是贫困阶层聚居是长期困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世界性难题.通过搜集西安市106个保障性住房的项目位置、居住价格等资料,基于Arc GIS分析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结合保障性住房和各项交通配套、教育资源、医疗机构、商业设施等因子进行交叉研究,并选取2008-2014年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对比,探究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异的演化机理,最后对保障性住房空间规划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城市与农村这两种居住形态,长期形成了空间对立的基本特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近郊的部分村落逐渐被包围到城市中来,而成为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城中村”.本文用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来研究“城中村”问题,主要阐述“城中村”的变迁过程——城市近郊的农村、发展中的“城中村”、“城中村”,以西安市西八里村为例来详细分析“城中村"居住形态的变迁;从城市扩展、农村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演变的动因.对于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研究并最终解决城市规划问题的有效途径 ,模型化的定量分析是城市空间分析的良好工具 .以居住空间为切入口 ,探讨了模型技术在居住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与演进预测中的应用 ,建立了居住空间分布区位预测、居住空间规模分布、居民个体居住空间选择等模型 .  相似文献   

9.
居住环境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居住环境的选择体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及城市面貌,而城市的环境面貌又会长期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及身心状态。通过分析有关人性化居住环境因素、人文因素及居住环境中的精神空间问题,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问题,以应对未来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规划。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的不断蔓延扩张,边缘区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对失地农民居住形态进行探讨,采取多功能混合居住模式使得居住空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居住活动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的辩证统一.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人群,通过对其居住空间的规划研究来避免以往“撤村建居”安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将对失地农民居住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前到其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转变的初期,有效避免“城中村”的形成,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迫切需要更新与发展。虽然传统民居改造实践较多,但仍存在建筑设计的创新性不足、改造后的建筑不能融入地区建筑环境中、传统建造技艺缺失等问题。因此,传统民居改造策略更加需要严谨的生成过程。可拓学的基本思想是用形式化的方法处理各领域中的矛盾问题,非常适合作为民居改造实践中科学分析矛盾以及提出可行策略的工具。本文以宝水村民居改造为例,建立基于可拓学的问题模型,对目标、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可拓变换方法解决矛盾生成策略,最后对策略进行优度评价,得出最优策略。探索村落民居改造可拓策略生成过程,一方面为村落民居改造实践过程中的形式化方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使村落传统民居的文化得以延续和重生。  相似文献   

12.
从制度创新中寻求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制度创新来启动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促进全社会合理运行机制的形成。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含义,也是许多国家实践成果的总结。在制度创新中,一方面要坚持提高主体自身价值,发展科技、教育,体现人才在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只注重政治、法律、化环境的塑造,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在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设计中,光线的概念应该是由眼睛直接提供的,它与科学家对光线的物理解释有着本质的不同.人对光线现象的反应是有选择的注意,人对光的特性的直觉体验结果是:轻、透、亮.同时,“光”与“影”是相伴相随的,而且光与影的具象视觉效果暗示着抽象的时间的流逝.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光视觉反应对人的行为有导向和暗示作用.基于这种观点,结合典型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建筑空间环境的“光”视觉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4.
摄影作为工业文明的成果之一,它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建立了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符号系统,以摄影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包括电影、电视在内的现代摄影图像体系,开始了文化符号的一场革命。摄影突破了几千年来单一地以文字作为文化载体的局面,开创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的新的文化模式。摄影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不同的文化时空也赋予了摄影以深刻的影响,造就了影像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与传说中的“三代“圣王相比,黄宗羲痛斥后世君主为天下大害,又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贤君的出现,倾向于以德治国。追溯君权来源,洛克反对专制君主,也指出贤君易被后世滥用的潜在危险,因而始终坚持人民才是最终的裁判者。一定程度上,黄、洛的思想分别代表了十七世纪中、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水平,部分折射出中、西方的现代差异。  相似文献   

16.
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日益严重。但鉴于网络著作权侵权具有极其特殊性,非检察机关主体提起此类诉讼并不可行。检察机关公诉则具备合理性,它一方面拥有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提起网络著作权侵权公诉在其公诉权行使范围之内。我们在此类诉讼中宜以检察机关公诉为主。  相似文献   

17.
饭店人才流失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才流失是饭店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饭店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人才的流失给饭店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作为饭店的管理者,应该正确面对人才流失现象,从企业内部去寻找原因,并实施科学人本管理方法,造就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保证饭店经营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丧钟为谁而呜》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海明威放弃了他早年信奉的虚无主义,对自身和社会树立了新的信心,采用一种不同于以前的时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叙述形式,他利用自然时空、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自然时空为基础,通过对题材的放大和扩展将其变为现实时空;开掘人物的心理时空,以冷静的观察、流畅的笔墨,揭示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迷惘、空虚、惆怅、哀怨、忧伤、绝望和悲愤,从而表现出了人物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海明威卓越的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医学院污水处理间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建筑的表现作为讨论主题,探讨了运用具体的建筑实体表现抽象的建筑意义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该建筑设计过程是在实体,能指与所指的交互作用约束下进行的。实体,能指与所指组成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符号三角(Sem iotic T riang le)关系。一方面,设计者运用建筑实体建立叙述场景,另一方面,又通过文脉响应和主题表达等手段强化建筑“符号”的形式(“能指”)。最终,借助具体的建筑技术手段使设计转换到建筑“符号”的意义(“所指”)。这种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过程和符号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结合。从而,论文传递出以实体,能指与所指三者的交互作用切入设计的思想方法,赋予可持续主题建筑的设计以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