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游离氰浓度是氰化提金液的主要控制指标之一。用银离子选择电极监测金矿氰化液的游离氰其主要困难在于电极中毒。通过电子探针分析确定了中毒离子;对中毒原因进行热力学分析,证明了中毒的主要原因是Pb,Hg等重金属离子在膜表面的离子交换反应,并试验用掩蔽、离子交换、复活液、自动分析等手段减轻、消除中毒对电极的影响,使电极的寿命大大延长,据此研制了游离氰测定仪。  相似文献   

2.
氰化钠浓度的在线自动检测是黄金生产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常用的分析 银量法,而银量法手工操作,手续繁杂,难以实现分析自动化。研究了用比色法测定金矿氰化液中游离氰化钠的方法,即向氰化液中加入铜离子,生成Cu-CN配合物,再加入显色剂EDTA,用光度计测量有色配合物EDTA-Cu的吸光度值来求得氰化液中氰化钠浓度。为国内研制氰化钠自动分析仪作了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353E树脂是大孔双官能团阴离子交换树脂,对金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氰化镀金废液中的金是以Au(CN)~-_2配离子形式存在,为了回收镀金废液中的金,我们选用了353E树脂吸附法,研究了金的吸附条件,解吸条件,还原分法以及交换柱的放大实验等,为进一步工业回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论文研究了在用常规氰化提金以前,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在改进的qk~*介质中预处理载金难浸黄铁矿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氧化该矿,如果铁的氧化率达到67.02%,则氰化浸出生物氧化滤渣的金浸出率为86.86%,而直接氰化浸出的金浸出率仅为12.46%。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含金矿石或金精矿氰化浸金的同时,银以同样的方式溶解,但银的浸出率却始终小于金,有时二者的浸出率相差很大。根据金银浸出的电化学分析,说明反应过程中,二者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同,导致金银浸出速度的差异。在相同时间内,金的浸出率大于银的浸出率。事实证明,对于含银高的矿石或金精矿不适于采用简单氰化流程,而需采用联合或强化流程。指明了高银金矿石中银的回收途径。  相似文献   

6.
全泥氰化低品位金泥的冶炼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庄子金矿全泥氰化--锌粉置换工艺产生的含泥率高的低品位金泥冶炼提金过程。  相似文献   

7.
推导了绘制电位-pH图所用公式,根据ΔG298^0值绘制了Au(Ag、Zn)-CN-H2O系电位-pH图,并详细地分析了该图在氰化分离提取Au,Ag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对水口山铅锌矿4^#金矿体矿石进行了氰化物和硫脲室内浸出可行性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可行性方案为氰化浸出工艺,并研究了氰化浸出工艺浸出剂浓度、氧化剂浓度、液固比等对浸出效果影响,金浸出率超过90%,获得了浸出的合适参数和工艺条件,可为下步现场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相流态化技术在浸出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流态化浸出及三相流态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简述了三相流态化的流动特征及其在浸出过程应用的几个实例,即锑精炼渣的砷锑分离过程的强化,石煤提钡浸出过程的强化以及常压氰化提金过程的强化等。其结果均优于在相同条件下的机械搅拌浸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高温高压解吸电解工艺中生成的粉炭进行研究,分析了粉炭产生及其品位高的原因,采用了科学处理粉炭的方法,降低了渣中金的含量,提高了金的回收率,对氰化厂的金属平衡和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3种细菌去除水溶液中镍的效能进行调查,探讨了溶液pH、接触时间、离子强度等因素对镍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平衡数据较好地符合了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H为5时吸附效果较佳,增大溶液离子强度会导致镍离子的单位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膦氧化物萃取Au(CN)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膦氧化物萃取剂Cyanex 921和Cyanex 923用于从金的氰化物溶液中萃取Au(CN)2-,反应可在常温下进行;煤油作稀释剂,锂盐作盐析剂,能明显提高萃取率;萃取反应在3 min即可达到平衡;Cyanex 921和Cyanex923的萃取效果相近.在60℃时,KCN水溶液能将萃入有机相的Au(CN)2-完全反萃取出来.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羟基铝柱撑膨润土对[BMIM]C1离子液体水溶液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膨润土用量、离子液体的浓度、pH值等对离子液体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羟基铝柱撑膨润土对[BMIM]C1溶液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甚微;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为2 h;吸附率随着吸附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离子液体的浓度越大,吸附率越大;在中性溶液中,离子液体吸附率可达到最大值;离子液体在羟基铝柱撑膨润土上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4.
TiO2光催化降解含氰废水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二氧化钛在降解含氰废水中的光催化活性.通过实验探讨了二氧化钛的加入量、粒径和溶液透光性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钛的加入量、粒径和溶液的透光性都对光催化除氰的效果有影响,其中溶液的透光性是影响光催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溶液透光率较大时,二氧化钛的加入量和粒径对除氰效果都有较明显的影响;而当溶液透光率较低时,二氧化钛的加入量和粒径的影响都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5.
薄层油膜在电解质中的电位变化是一个电化学过程,采用组合式微电极研究了薄层油膜在5%Na2SO4溶液中导电机制转变行为。结果表明:薄层油膜在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导电机制由电子导体向离子导体转变现象,表现为薄层油膜在浸泡初期,电位随时间变化发生正移,当浸泡一段时间后,薄层油膜的电位开始随时间变化发生负移,理论分析说明:当油膜为电子导体时,所测得的电位值实际上反应了电解质溶液中的氧化剂在油膜/电解质界面发生还原反应时的平衡电位,当油膜为离子导体时,所测得的电位值实际上反应了金属在金属/油膜界面发生氧化反应时的平衡电位,因此,采用组合式微电极,通过对薄层油膜电位的精确测量,可以研究高阻薄膜(如薄层油膜)在电解质溶液中导电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16.
活度平衡理论很早就被提出并应用在泥浆滤液防塌性能的研究和设计中,但长期以来由于无法取得泥页岩地层水样,致使泥页岩地层水的离子活度难以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也阻碍了该理论在泥浆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对地球物理测井在这一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充分认识和利用现有测井资料,结合泥质砂岩地层的“双水模型”,可以确定泥浆滤液与地层水溶液的离子活度比及地层水溶液的离子活度,从而可对泥浆滤液防塌性能(或抑制泥页岩水化的能力)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吸附剂用量、染料初始浓度、盐离子浓度以及温度对荷叶吸附水溶液中碱性品红(BF)的影响.Langmuir,Freund lich,Koble-Corrigan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Kob le-Corrigan等温线方程对平衡实验数据拟合良好.荷叶对碱性品红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该吸附属于化学吸附.生物质吸附剂荷叶对水溶液中的碱性品红有很好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吸附剂对水中腐殖酸(HA)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各种因素下碳纳米管对腐殖酸吸附效果的影响,如吸附温度、吸附时间、溶液pH、共存离子等.实验结果表明,在15℃,25℃和35℃条件下,多壁碳纳米管对腐殖酸的吸附等温线可以用Freundlich模型模拟,其实验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7.77mg/g,41.89mg/g,52.95mg/g;吸附剂对水中腐殖酸的吸附在12h内可达平衡,且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碳纳米管对腐殖酸的吸附量随溶液pH的增加而降低;水中金属阳离子的存在能促进腐殖酸的吸附,不同类型的阳离子对腐殖酸吸附效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Ca2+﹥K+﹥Na+.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应用于MgCl_2-N,N-二甲基乙酰胺(DMA)-H_2O、MgCl_2-N,N-二甲基甲酰胺(DMF)-H_2O以及MgCl_2-甲酰胺(FA)-H_2O三个三元体系,建立了活度系数关系式。通过关联相平衡数据,得到了这三个体系中的粒子相互作用参数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这三个三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实了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可以用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混合体系.  相似文献   

20.
Copper adsorption on olivine supplied by the A/S Olivine Production Plant at Aheim in western Norway was studied. The factors were evaluated which affect the uptake of copper. It is shown that the equilibrium pH of aqueous solution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copper adsorption thanks to the 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proton and copper ions, and the adsorption of copper to olivine increases rapidly with pH increasing from 4 to 6. Moreover, initial copper concentration and olivine dose possess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pper adsorption, for the adsorption rate of copper increases with olivine dose increasing or initial copper concentration decreasing at the same pH. In addition, the ionic strength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but it owns little effect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copper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inner sphere adsorption of copper on olivine. The experimental data show that olivine has a high acid buffer capacity and is an effective adsorbent for cop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