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表河流入渗补给地下水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些年,由于地表河流污染的加剧,污染的河流下渗,必然伴随着污染物对影响范围内的非饱和带土壤造成生态破坏。采用Hydrus软件构建二维饱和-非饱和数值模型,为各影响因子构造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探讨河流影响下的包气带水分及溶质运移随各参数变化而改变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VG模型5个参数θ_r、θ_s、α、n、K_s对压力水头和溶质运移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土壤饱和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θ_s、α、n、K_s的影响较为显著,而θ_r的影响则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汽油和柴油储存罐的泄漏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气带中非混溶液体的残余饱和度是模拟其迁移及选择治理方案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柴油在砂土完全干燥、残余含水和水位波动状态下的残余饱和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淋滤实验对残余饱和度的影响和淋滤水中总油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砂土完全干燥或饱水条件下,油残余饱和度随粒径的变化较大.起始含水量及淋滤作用对残余饱和度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汽油和柴油储存罐的泄漏已成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气带中非混溶液体的残余饱和度是模拟其迁移及选择治理方案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柴油在砂土完全干燥、残余含水和水位波动状态下的残余饱和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淋滤实验对残余饱和度的影响和淋滤水中总油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砂土完全干燥或饱水条件下,油残余饱和度随粒径的变化较大.起始含水量及淋滤作用对残余饱和度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奎屯河流域包气带土壤取样分析,探讨了土壤包气带的盐分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 水平方向上,由南至北,表土含盐量逐渐增大。在垂直方向上,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细土平原及冲积平原区, 包气带含盐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在人工耕地洪泛冲积平原、细土平原则呈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包气 带岩性结构较单一且潜水位埋藏比较深的地区,包气带含盐量随深度增加而出现微小波动。分析结果显示:地 形、地貌和潜水位埋深是影响该区包气带盐分分布的主控因素,而人为的大面积灌溉又加速了积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柴油污染包气带环境的自然衰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柴油污染包气带环境的自然衰减过程中吸附、生物和挥发作用,通过吸附实验确定细砂和亚黏土对柴油饱和溶液的吸附平衡时间均为24h,对总石油烃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4和430mg·kg-1.经6个模拟柱的淋滤对比实验,建立总石油烃生物降解作用和挥发作用的一级衰减动力学方程:在细砂中分别为ρ(TPH)=25.48e...  相似文献   

6.
模拟填埋实验对比研究了渗滤液定期排放、降雨入渗及渗滤液全量回灌对垃圾生物质降解过程的影响,探讨了生物气资源化填埋水分运移的调控措施。结果表明:渗滤液定期排放难以形成产甲烷菌适宜的Eh、pH及湿度条件,垃圾生物质降解表现为持续的水解产酸过程。降雨入渗对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在入渗水持续冲刷下,CODCr累计净溶出量增加了67.8%。15±2℃下的渗滤液回灌使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渗滤液累计产生量与CODCr累计净溶出量分别下降了70.9%与88.5%;反应温度升高至35±2℃,产甲烷菌适宜的环境条件快速形成,但也造成了NH4+-N的快速积累。减少地表水入渗量,合理控制渗滤液回灌温度,并在回灌前进行脱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垃圾填埋处理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包气带中铅的垂直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 3种不同介质的包气带对排污河渠中铅的去除模拟实验研究发现 ,不同的介质对排污河渠中的铅都具有去除和净化的功能 ,并且随着包气带深度的增加 ,铅的去除率逐渐升高 ;不同的介质对铅的去除效果不同 ,中砂对铅的去除明显优于粗砂 .铅去除的机理为吸附和沉淀 .包气带对铅去除的影响因素有 :介质的颗粒大小、不均匀系数、粘粒物质含量、温度、pH值等 .铅一般截留于土壤和沉积物中 ,不会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合适的浅层灌溉方法,采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一维压力入渗及再分布实验,研究入渗压力对湿润峰前进速度、入渗率、土壤平均含水量、水分再分布过程中湿润峰前进速度及对干土层厚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入渗阶段提高入渗压力增大了湿润峰前进速度、入渗率及平均含水量,其中对湿润峰前进速度和入渗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入渗初期;入渗压力对再分布过程湿润峰前进速度没有影响;入渗压力对垂直土柱干土层厚度没有影响;调节入渗压力是调节含水量大小及水分分布形态重要手段,适当地减小入渗压力能避免形成植物所不需要的高含水量区。  相似文献   

9.
受矿山废水排放的影响,金昌市地下水的污染物以重金属离子为主.同时金昌地区有着巨厚的包气带,其物质组成由砂砾石、亚粉土、亚粘土为主.本文在对污染组分进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对包气带的吸附能力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其对重金属离子有着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地下水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
电容式粮食水分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当前电容式粮食水分检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具体实验给出了水分与电容,水分与定容积重量之间的拟合曲线。分析了曲线特性,给出了主要影响检测因素间的关系。分析了粮食水分检测中的误差产生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质雷达具有测量速度快、质量无损、分辨率高等特点,近些年来更多地应用到水文地质方面.文中综述了3种地质雷达测量包气带含水量的方法,包括:多偏移距反射法、固定距离法、钻孔雷达法,阐述了地质雷达测量包气带含水量的原理,并分析了这3种方法的误差、适用性、优势与劣势.总结得出多偏移距反射法与固定距离法相结合可解决地质雷达测量包气带含水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EDI膜堆相关运行参数对于膜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堆运行时间延长有利于其稳定;电流随电压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浓淡水流量比固定时,进水总流量越大,电压极限值就越大;在极限电压内运行时,进水流量增大,产水水质下降;膜堆在适当淡水背压下运行,有利于产水水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油水井套管损坏影响油田生产和开发效益,套损的发生多是由于生产或注入所引起体积变化而导致应力集中作用,确定降低套损发生几率的主要开采指标界限成为难点。采用大数据挖掘的方法,基于开发因素对套损影响的“五个效应”筛选指标及数据,建立主要开发指标与套损相关曲线,确定了套损发生指标界限,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单井开发因素套损风险综合评价,特高风险井历史数据验证符合率达到70%以上,划分了单井套损风险级别,使套损防控调整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化还原电位(ORP)是评价饮用水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研究饮用水中的无机成分(如pH值、硬度、碱度、以及硫酸盐)与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关系,得出提高饮用水的温度、pH值、碱度、硬度均可明显降低饮用水ORP值,且茶叶也可降低饮用水的ORP值。  相似文献   

15.
注水系统效率是一项反映油田注水系统地面工程综合性经济技术指标,注水系统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原油生产能耗的高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注水站效率的原因:一是小排量离心泵机组效率低;二是设备设计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不匹配,设备运行工况达不到较好的水平。在管网效率方面,受到了阀控损失影响和管线压降损失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将离心泵机组更换为柱塞泵机组;二是进行注水泵拆级改造;三是实施分压注水调整改造,降低阀控损失;四是实施注水管网改造,减少管道摩擦阻力损失;五是实现污水就地回注或回罐,降低输水能耗。  相似文献   

16.
在常温条件下采用兼性生化处理生活污水,通过正交试验获取兼性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COD去除率与HRT,M LSS和进水有机物浓度有关,M LSS的影响非常显著.过高或过低的M LSS、进水有机物浓度和HRT都会降低COD去除率.在本正交试验中得出最优水平:M LSS为5 500 m g/L,进水有机物浓度为260 m g/L,HRT为8 h,此时COD去除率可达72.5%.  相似文献   

17.
南块站污水处理量为4000m3/d,设计水质达标级别B3级,采用沉降-除油-过滤的重力三段式污水处理工艺.从目前运行情况看,仍然存在着水质达标率低、处理后水质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对该站工艺流程的分析研究,发现工艺流程不完善、药剂性能不稳定、污泥无法解决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配套完善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水质达标的基础,及...  相似文献   

18.
双向窄脉冲DBD放电印染废水脱色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各因素对于双脉冲DBD放电反应器处理靛蓝废水的影响.结果发现空气的曝入利于提高脱色效果;溶液的脱色效果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提高,随电极间距、溶液的电导率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介绍脱脂机组的设备组成、工艺流程,并对工艺和机组运行过程进行说明,分析电解脱脂原理及影响电解清洗质量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nearest surface function formula, a quantitative formula to measure the overlapping degree between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 of neighboring aggregate particles was put forward. The formula was further deduc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volume fraction of aggregate, ITZ thickness and the maximum aggregate diameter on the overlapping degree between neighboring ITZ. The volume of ITZ was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in actual concrete by comparing the nearest surface 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