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孙,在诗坛以“西昆体”而著称,然而其生平思想及诗作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生平资料散见于同人及诸学人诗话笔记以及《曾氏三代家书》之中,其诗集《环天室诗集》也未点校出版,只存在宣统二年刻本。曾广钧身处近代思想变革巨变的湖湘之地,研究其生平思想与诗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现从其生平、诗派归属、诗歌诗学等方面总结迄今为止对曾广钧的研究成果,为深化曾广钧的研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东北女作家孙惠芬近年来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创作势头,评论界对她的小说常从"乡土文化"的角度进行阐释,文章认为:其小说更多地体现了全新的女性主义色彩,对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突破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精英化倾向,关注新时代的乡村女性;打破男女对立思维,呼唤和谐相处的两性观念;亮出"做好女人"的旗帜,寻找维系生命力的永恒品质.而这些正是与愈来愈具有宽广胸怀和容纳能力的女性文学对话.  相似文献   

3.
明代云南诗人张含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一生虽未中进士,放弃仕途后却凭借自己的诗作成为嘉靖时期云南文坛的翘楚,具有“海内诗翁”的盛誉,创作诗歌类型多样,其中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有一定比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张含咏史诗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及审美特征。他的咏史诗创作与当时明代的社会背景、出身名门的家庭环境以及个人的交游经历密切相关。在这类诗作中,他借古事古迹显史识,通过咏说历史人物与历史古迹,希望国家吸取教训,体现出他作为一名儒生的济世情怀;借历史人物以寓己,叹惋自己失意的人生。此外,张含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史论特征,运用“儒家思想”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判,力求史论的公平公正;借咏史表达超然的心态,抒发自己的隐士思想;诗歌反映民生疾苦,融入了人文关怀,表现出沉郁悲凉的风格特征,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追求上多得杜甫之精神。他的咏史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古到今,成为历代不少作家的创作题材。据不完全的统计,仅咏昭君的诗作就多达七百多首,而诗作者就有四百多人。历代诗人以这一题材所创作出来的诗歌,都是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处境和心态出发,对之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借题抒怀,开拓出无尽的新意。较早的《怨旷思惟歌》揭露了封建嫔妃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何逊的《昭君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抒情性极强的文学形式,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诉求,读者的欣赏过程也是心灵感应的过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语言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经过锤炼的话语,一种浓缩的书写形式,诗歌自有其创作的规律。诗人创作手法就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蒙太奇将诗歌中的意象群组合在一起,它连接了诗歌的感性和理性两因素。  相似文献   

8.
苏金伞是中原农村大地孕育的诗人,他的前期诗歌是指从1926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本文从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诗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苏金伞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9.
苏金伞是中原农村大地孕育的诗人,他的前期诗歌是指从1926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本从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诗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苏金伞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译界对于其可译性的争论由来已久。诗歌可译性是相对的,其争论的实质是译者对诗歌中需要翻译和能够翻译的要素有不同的理解,即权衡诗歌的内容、形式等。任何译者在翻译诗歌过程中均会由于各种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1.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的大量绝句是在模仿李白、王昌龄等盛唐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手法方面考察盛唐时期绝句的风格与特点,探讨其对李梦阳绝句体裁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试图寻找李梦阳以盛唐诗歌作为模仿对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后世提及高适,动辄与岑参并称,多论其边塞诗作。细细研读高适诗歌二百余首,发现边塞题材在其全部诗作中不过二十几首。而数量多达三分之二的隐居浪游诗作,风格独特,却鲜有论者。本文试图对高适前半生隐居诗作,包括赠别、田园诗等略作解读,管窥其独特之处,以期对其诗风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诗人朱吉成的诗歌创作一直比较重视道德情操的表现,在他近年诗作中更出现具有精神向度的好作品,较好地展示了诗歌的文学品格和思想力度,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名媛诗话》的编纂者沈善宝在书中论及同乡女诗人方芳佩作品时指出,女性于归后,生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创作境遇的改变,往往导致女性作者才情消磨、诗思日疏。在《名媛诗话》全书及沈善宝自身诗作中,不但体现了这一变化,而且对其表露出复杂的情感。将范围扩充至清代女性诗人群体,在其别集序言中,她们及其亲友亦对这一变化常有叙述,并或隐或显地传达出各自的情感与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象征诗派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但是这个原应取得更大文学成就的诗歌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却因代表人物李金发对中国象征诗派盗火者角色的执迷,人为地搁置了其中国象征派旗手的历史责任,最终在个人利益和对象征诗艺的浅尝辄止的襄抉下,遁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逐渐远离诗歌大潮的轨道,象征主义诗派和他本人的创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发起了关于"诗歌语言口语化"的大讨论,多年以后,由于网友的参与,曾经的废话诗作品再次被翻出来,网友们或笑之、或骂之,鲜有支持之声。从"梨花体""乌青体"大热现象入手,讨论了废话诗歌的创作主张、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的承继关系、废话诗歌为人诟病的原因等问题。认为废话、口语入诗,亦还是诗,有其特有的存在价值,只是废话诗派的创作鲜有佳作,还须改进。  相似文献   

18.
沈佺期和宋之问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贡献外,对初唐诗歌的创作技巧也多有发展。沈、宋摒弃齐梁以来堆砌浮艳的风气,注重语言锤炼,以精炼朴素的诗作给初唐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并在立意取境、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也颇具巧思,加之充盈的情感内蕴,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律体创作技巧的全面掌握,为唐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女性文学源远流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女作家们挣脱"无性别写作"的桎梏,创作出了大量具有鲜明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思想内涵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打上了"女性文学"鲜明烙印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女性文学由男性附庸到无性别写作,再到性别自觉的创作嬗变,固然因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催化,但更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有着紧密的联系.女性文学自身的传统如种子,传入的西方女性理论如水分,文化转型期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则如和煦的阳光,使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里装载着德育元素,德育承载着育人的大格局。《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一首登高诗作。该诗格调昂扬、气势充沛,显示出盛唐气象,堪称旷古难得的登高绝唱。诗歌意境深邃,技法精湛,具有浓郁的文学审美效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诗歌美,祖国山河更美,美应该触动着审美者心弦,爱应该流淌在审美者心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