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州区村庄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村庄建设和发展缺乏宏观指导的问题,通过总结和分析通州区村庄发展存在的问题,按照村庄发展的不同条件,从规模因素、自然条件、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区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将村庄分为城镇化型、迁建型和保留型3类,确定建设时序和近期建设重点,进行了规划实施后的效果分析,提出了不同类型村庄的整合策略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科学地编制村庄规划,促进村庄整治的顺利实施,是规划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当前村庄规划编制仍套用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思维,导致实际的村庄规划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调查不同地区村民了解、参与村庄规划的程度以及对规划内容的认知,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引入村庄规划,从村民在村庄规划中参与方式、参与程序与参与内容等方面探索更为合理、完善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沿淮地区平圩镇为例,从影响村庄布点规划的主要因素入手,对村庄未来发展类型进行判断[1],分析预测村庄的合理规模,科学布局村庄空间,研究确定重点建设村庄,提出沿淮地区村庄的主要建设方式,对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引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对村庄建设的重视,更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从城市转向村庄.在村庄规划中,公共中心一直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对城市设计手法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必要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意义研究和应用于时间的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之后,结合我国现状,引入城市设计理念进行村庄公共中心的规划设计.以广西富川县木江村为例,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给出了村庄公共中心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5.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集研究、实证和可操作性于一体,是一种新的规划类型.以平罗县为例,从分析其县域村庄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具体的村庄空间发展策略、村庄布局调整方案和建设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滑县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稳步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村庄建设问题一直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重视,基本处于村民自发建设的“自治”状态.村庄用地分散、“空心村”现象、村貌不整等问题突出,如何建设好村庄,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河南省滑县村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了国外村庄改造的成功经验,针对该地区出现的上述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7.
乡村公共空间是承载村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它的建设与更新对推动新时期乡村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辨析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关系的基础上,以皖北怀远县刘楼村为例,梳理村庄公共空间现状,总结皖北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乡村振兴视角下,刘楼村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的目标、路径、技术手段,构建"美化边界、突出标志、优化节点、提升道路、整合区域"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并积极创新村民参与更新的方式,以期为皖北其他乡村的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乡村社会结构的认知与对小农经济的分析,总结外源性乡村振兴的经验与教训。在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内生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村庄的设计应坚持“产人融合”的基本理念,在应对策略与实施路径上则应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分类策划分散而小微的乡村产业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关键技术设计;其二,依托村级单位,激发村民潜力,渐进式推进村庄设计。这一理念在宁波市俞塘村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深度融合互动,充分体现了以乡民为本、以资源为基的乡村振兴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新农村规划编制体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省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分析了现状农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在规划建设中赋于村庄、居民点术语新的内涵,建立城乡规划编制六个层次的总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规划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和中心居民点建设规划,并对新农村规划建设标准和实施路径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已在我国全面展开,如何形成一套客观的、与国土空间规划及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村庄分类方法尚有待探索.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提出了先定性、后定量的村庄分类思路.首先,提取关键性因素将一部分村庄先行分类;其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的4类村庄特征和地方发展现状,构建包含5 个一级因子、18个二级因子的乡村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赋权求和、GIS数据分析等方法为村庄打分并分级,结合定性分析结果构建二层级的村庄分类体系;最后,针对各类村庄提出差异化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11.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地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化进程中最富于变化的地域实体 ,位于其间的村庄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 ,村庄规划也有着特殊的矛盾 .本文从区位、人口及土地利用方面分析了村庄的发展特征 ,并提出村庄规划所遵循的原则和执行规划时的措施 .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从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发展质量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以云南省为例,运用熵值法、质量与速度协调测度模型和GIS技术对城镇综合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云南省各市区按发展类型可以分为优质完善型、加速提升型、初步发展型、严重落后型4种形态;按发展协调度可以划分为协调型、滞后型和质量过度滞后型三类;按主导类型则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与科技支撑主导型、经济与社会发展主导型、资源环境主导型以及非主导型四类。第二,城镇综合发展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且整体水平较低,总体呈现出由昆明为中心向外围圈呈三级阶梯状递减的空间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全国建设美丽乡村,进行村庄整治的背景下,通过研究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与村庄整治基础内容,研究确定适宜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整治内容要点,从美丽村庄环境、美丽村民生活、美丽村庄景色和美丽村庄文化4个方面研究村庄整治的侧重点与着力点,以期更加系统有效地进行村庄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河南省社旗县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为例,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县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基础上,通过对县域地形地貌、交通区位等因素与村庄的规模、村庄密度、村庄的经济和村庄空间分布的表征现象进行解析,提出村庄布局规划的空间发展策略、迁并标准、村庄布局调整方案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两套救济机制:“当着面”与“背地里” 在河南农村调查,我们问及人们对村庄中不孝顺等违背基本伦理规范的越轨者的态度时,听到最多的词汇是“当着面”与“背地里”。“当着面”即当面说人家的不是,矫正思维和行为的错误,“背地里”即背后议论、戳人家脊梁骨,形成村庄舆论,给人以压力。它们都是村庄特有的舆论控制模式,在人们生活中的突显与隐匿反映的是地方性共识、规范与伦理的强弱。村民们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的现场测量资料,分析了村庄建筑布局、院落平面布局、房屋建筑高度、房屋开窗等对交通噪声衰减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村庄布局及院落空间形式,以改善高速公路沿线村庄的声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和谐的乡村社会是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就要协调好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村民自治制度确立以来,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乡村关系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分析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不协调关系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提出转变基层政府的治理理念、建立健全法律关系、改变乡镇干部的权力来源、创造有利的人文关怀环境、加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自身建设等对策.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与村民公共生活发展不相适应,导致公共生活衰退的公共空间建设现状,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总结江苏省内公共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继而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蒋山村为例,按照"整体优化和要素整合并重"的思路,通过廊道、斑块、景观基质等三个方面的改造与重塑,探讨古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对研究进行补充和验证。力求在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激发古村落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北地区传统农村聚居地特有的聚居形态与意象,运用认知地图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空间分析,揭示聚居地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和村庄用地扩展的主导驱动因子,总结提出“连片扩展型”、“融合扩展型”与“优化扩展型”三种滇东北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的扩展模式,引导农村用地的合理扩展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关于村庄治理的理论研究在不断转变,现实的乡村治理模式和路径也在不断变化,从人民公社的全能型模式到目前真正的"乡政村治"模式,从对"民主"的探求到目前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完善。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治理的困境却一直存在。实现乡村"大治’的决不是单单某个方面的变革或是照搬某个地方的现有成功模式就可万事大吉,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具体实情,推动村级组织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