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运用熵权法、P-R-S模型、地理探测器和GM(1,1)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固原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固原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在研究期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2006—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下降0.134 8,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上升0.345 9,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发展到临界安全,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和提高。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得到人口密度,化肥使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废水排放量,综合能量消耗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水利、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占固定投资的比率等7项指标因子的Q值均大于0.9,成为影响固原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利用GM(1,1)预测模型对固原市未来10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5年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2.
土地与空间是不同势力竞合的场所,冲突则是土地或空间资源背后基本特性的显现,制度性生态空间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的空间资源,在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不协调现象,导致土地利用冲突。文章阐明了制度性生态空间概念和内涵,概述了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表现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城市蔓延扩张等2种土地利用冲突类型,基于城市政体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土地利用冲突形成的城乡土地制度机制和城乡规划管理机制,阐述了土地利用冲突的参与机制与共管机制的管理策略,对中国转型期制度背景下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的形成和管理的研究动向,以及制度性生态空间冲突调控路径在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中应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煤电资源开发背景下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对象,使用RS,GIS技术,基于2011,2013与2015年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和步进回归法,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在农业、牧业以及煤电资源多重影响下的演变规律及响应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草地面积持续减少8.43%,且主要是草地向耕地(7 911km2)和建筑用地(3 722km2)转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呈持续增长趋势;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 171.52亿元持续下降至2 097.77亿元,主要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煤电资源与农业资源的开发.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在农业、牧业、煤电资源开发综合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在总结全区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影响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  相似文献   

5.
布设土壤含水量监测站,依据实测信息校验水文预报中的土壤含水量计算过程,可有效缓解因土壤含水量计算偏差导致的水文预报误差,其中土壤含水量监测站点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文预报精度。阐述了土地覆盖产品数据、土壤分类数据和相应的信息提取方法,并以丰满样子哨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水文预报和试验研究的需求出发,结合三层空间分布(流域特征、土地覆盖和土壤类型)信息,统计了流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流域特征和土地覆盖、土壤类型;结合各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面积、占比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规划了具有地形、土地利用和土壤代表性的3个土壤含水量监测站。该方法兼顾了流域的地形特征、土地覆盖和土壤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为其他流域测站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根据WTO关于农业发展的规则和我国的国情,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将制约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资源的刚性约束、投资主体单一等因素,使我国农业经济无法适应世界经济的挑战。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节约资源、拓宽投资空间、加快土地流转等入手,走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是导致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不仅有助于从资源耦合的视角深化碳排放效应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对于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13个典型村庄的农户调查数据,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水土资源开发的不同环节来看,土地投入导致的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2)就不同作物而言,小麦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玉米和花生的;(3)就不同地区而言,豫东与豫北的碳排放强度要大于豫南与豫西的,其中,生产资料投入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地形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大小;(4)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要远大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建议未来应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农业节能和节水技术、规模化经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来降低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研究区2009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学模型,分析大庆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大庆市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的特点,耕地面积最大,其次为草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各行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不同区域的分布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比较高,并且在各行政区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辨识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评定其适建水平、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立足于损益分析视角以五大连池为例,借助RS与GIS技术,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17个因子的用地扩低张阻力赋值体系,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村镇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覆盖过程,探讨空间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潜在趋势,据此通过损益模型划定镇域空间适建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镇Ⅰ类(高适宜建设区)、Ⅱ类(较为适宜建设区)、Ⅲ类(较为不适宜建设区)、Ⅳ类(不适宜建设区)用地面积为41.01、138.97、387.85、492.26 km2,分别占镇域面积的3.86%、13.11%、36.59%、46.44%,划分结果可为镇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空间管制规划提供辅助判别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提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都需要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入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基于对农业更新改造评价,建立了空间准入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构建了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乡市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新乡市待整理、复垦与开发各类利用不充分和未利用土地的类型、区域分布状况,指出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利用方向并对它们进行了规划,从而合理地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新乡市待整理、复垦与开发各类利用不充分和未利用土地的类型、区域分布状况 ,指出这些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利用方向并对它们进行了规划 ,从而合理地利用这些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规模的校园建设导致大量土地资源的使用,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集约化校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校园土地开发利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土地的措施,向下拓展空间,即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校园的措施将有益于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兆萍  吴振宇  黄涛 《宁夏工程技术》2020,19(2):163-167,172
为有效协调土地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科学决策土地利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合理持续利用,以彭阳县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科学的适宜性评价技术线路,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素,完成了彭阳县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彭阳县农地适宜区和土地类型的分布耦合性较高,土地资源利用基本合理,农地中度适宜区土地资源仍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调整空间;农地勉强适宜区和农地条件适宜区中林地、草地占比超过90%,反映了彭阳县生态环境治理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朔州市平鲁风沙区内的不同立地类型的土地资源整体情况做出了详细的概述,明确了风沙区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不同类型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调研,系统地阐述了土地资源承载力定义,分类汇总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模型。其计算方法可归纳为4大类:基于“人口-土地-经济”结构的计算模型、基于土地生产潜力模型、趋势外推法模型和生态足迹法模型,从模型计算方法、模型的应用以及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到统一,模型方法也没有固定形式,数据资料获取手段滞后,影响了评价结果。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发展趋势看,其研究方向趋于综合性,研究空间范围趋于多样性;研究方法上,现代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的作用日趋突出;在大数据时代必须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信息数据库,才能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and Carrying Ca-pacity Index,LCCI)模型,定量评价1949—2009年承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949—2009年承德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在波动中略有增长趋势,随着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到2009年承德土地资源承载力仍未达到人粮平衡状态。除了1996年和1998年以外的所有年份处于人口超载状态。34.42%的年份严重超载,其中有7年人口超载率Rg>100%,这7年降水量均小于485.20 mm,承德市粮食产量与其降水量密切相关,应该增加旱作农业科技含量,以保证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8.
以湘南地区传统民居为例,基于湘南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从土地资源约束的视角结合传统民居尺度的统计分析,研究了湘南传统民居的形制与空间的特征及其响应关系,其目的在于解读传统民居时,不但要看到其物质形态与空间的一面,同时还要对其所依存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依托土地资源的湘南传统民居营造策略进行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在明晰了农业资源的类型、阐述了中国农业资源利用现存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种主要途径;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和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建立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实施农业资源管理资产化、资源核算体系完善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乡镇工业生产体系,发展以提高农业资源效益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等。  相似文献   

20.
由我院张子平副教授等完成的科研课题“多维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于2000年12月通过了由河南科学技术厅组织的科技鉴定.   课题成果主要表现在:   1.详细地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变化的形式,提出了土地资源信息系统中土地利用的时空数据结构;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时态记录与跟踪.   2.提出了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库、影象数据库和DTM数据库完整结合的体系方法,并在部分区域建立了矢量数据库、影象数据库和DTM数据库.   3.根据地籍信息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地籍时空数据结构及其拓扑关系模型,解决了层次结构数据的操作问题.   4.提出了基于三维地表模型TIN的多模型空间叠置算法,解决了空间分析中的三维叠置操作,并成功地将它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叠置和区域变化叠置分析.   5.针对地籍与城市规划中三维建筑的特点和可视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分层可视、分块组合”的建模方法.   6.根据土地资源的多维性,应用多项技术建立了系统的功能完善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和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