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悬臂板损伤数值模拟试验与WPNN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小波概率神经网络(WPNN)与数据融合技术在工程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原理,建立了基于小波概率神经网络和数据融合技术的模型.对悬臂板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运用损伤单元数据作为输入向量训练了WPNN与数据融合的损伤识别模型,并选取4个单元作为检验样本进行检验,检验的结果与数值试验分析吻合较好,从而表明,该方法在工程结构的损伤识别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数据融合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为了充分利用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来自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信息资源,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决策和估计任务。进而提高确诊率.方法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概念、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数据融合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融合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结果提出了小波概率神经网络数据融合损伤检测技术及其在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结论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健康监测与诊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入侵检测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特征复杂的入侵方式,设计了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理论的新型入侵检测机制-DFIDS,结果提高了系统在检测复杂入侵行为时的确定性。DFIDS使用优化的并行分布式检测与决策融合系统模型,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入侵检测系统因单检测器而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的局限性,从而提高了检测的总体性能。文中建立了DFIDS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和传统入侵检测机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DFIDS在检测准确性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型复杂结构分布式损伤检测系统中的多种损伤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融合问题,提出了最大联合概率(MJP)决策融合法.通过分析子损伤检测方法的检测概率与最终损伤检测结果正确概率的关系,根据贝叶斯决策原理得出了形式简单的MJP决策融合准则,并通过分析子损伤检测方法所得损伤状态的从属关系,将MJP决策融合准则推广应用于有无损伤、损伤区域、损伤程度等不同精细程度等级上的多个损伤检测结果融合.算例分析表明MJP决策融合算法适用范围广,可大幅提高最终损伤检测结果的正确概率.由该算法得出的子损伤检测结果正确概率和子损伤检测结果个数等参数对最终检测结果正确概率的影响规律,为分布式结构损伤检测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汽车的常见被盗方式,介绍了用多传感器采集信号、信息融合技术处理信号的方法,分析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算法,讲述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组织能力.通过分析可知:使用多传感器的汽车防盗系统具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起到及时、有效的预警和报警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检测数据统计知识,运用散度对雷达组网系统目标进行检测判决:并利用雷达固有发现概率和虚警概率对检测判决算法进行检验,对串行数据融合结构目标判决算法进行了推导,通过分析得到了利用散度进行目标判决的合理串行结构。  相似文献   

7.
基于汽车的常见被盗方式,介绍了用多传感器采集信号、信息融合技术处理信号的方法,分析了信息融合技术的基本算法,讲述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组织能力.通过分析可知:使用多传感器的汽车防盗系统具有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起到及时、有效的预警和报警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异步融合中心计算量大、实时性差的问题,基于估计协方差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异步数据融合算法.该算法在每步卡尔曼滤波的同时进行下一步的传感器选择,以最少的运算量得到较优的结果.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快捷、无损检测鸡肉新鲜度,建立了一套基于电子鼻和力学参数两种传感器以及神经网络识别技术的智能检测系统。根据鸡肉腐败机理,合理选择传感器。采用RBF神经网络作为模式识别方法。经理化试验证明系统检测鸡肉新鲜度准确率达93.65%,结果表明设计的融合系统检测鸡肉新鲜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精密仪器在特殊环境运行时会产生热量而引起温度升高导致精密仪器寿命缩短、精度降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温度检测方法。通过遗传算法优化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智能检测技术应用到恒温箱温度检测中,结果表明:经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得出的温度预测值与温度实际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充分利用来自多传感器的冗余、带噪声数据,提高结构损伤识别的精度.方法利用小波包良好的时一频特性,首先用小波包分解对结构响应进行处理.提取信号的不同特征参数,然后利用不同的特征向量对结构分别进行损伤识别,最后应用融合技术对不同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并用一个七层钢结构框架的多损伤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极大地提高了结构损伤识别精度.结论运用小波包分析提取信号的特征参数与数据融合技术进行损伤识别.并使二者有机的结合是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的有效途径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寻找出结构损伤识别中的最优小波函数,进而提高结构损伤的识别精度.方法 选取了几种常用的小波函数,运用小波分析提取能量特征,采用小波概率神经网络方法,对四层钢框架进行了损伤识别及小波函数对损伤识别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比较,发现采用函数曲线圆滑的Mexicancat小波函数识别精度可达100%,识别效果最好.结论 在结构损伤识别领域,选用非正交、正则性好、消失矩阶数大的小波函数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提出的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数据融合降噪的边缘检测方法,是在边缘检测前先进行去噪处理,为避免去噪不完全、微分算子对噪声敏感,在边缘检测的同时增强了噪声,并把微分算子检测得到的边缘幅值图像融合与去噪相结合.最后,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灰度阈值处理和细化,得到边缘二值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能较好的检测出图像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提出的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数据融合降噪的边缘检测方法,是在边缘检测前先进行去噪处理,为避免去噪不完全、微分算子对噪声敏感,在边缘检测的同时增强了噪声,并把微分算子检测得到的边缘幅值图像融合与去噪相结合。最后,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灰度阈值处理和细化,得到边缘二值图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能较好的检测出图像的边缘。  相似文献   

15.
自适应小波概率神经网络损伤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了提高大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监测能力与损伤诊断率,降低误报率.方法 以小波变换作为动力信号处理工具。利用其可以降低噪声以及在时域-频域表征信号特征的强大能力。提取小波能量作为特征参数;以贝叶斯推理作为模式识别原理的概率神经网络(PNN)为损伤识别分类器,利用遗传算法来优化PNN模型中的圆滑参数σ,提出自适应小波概率神经网络(AWPNN)损伤识别方法.并对ASCE的基准结构模型进行损伤识别研究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噪声程度达40%时,AWPNN的识别正确率高达98%.结论 AWPNN具有较强的抗噪声能力和较高的损伤识别率。在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小波图像的分解和重构方法以及小波融合过程。采用Symlet小波变换融合方法对西安地区鲸鱼沟 水库的TM4、TM5子图进行单尺度二维离散小波变换融合,并进行水库的边缘检测。对图像通过TM4分解的低 频图与TM5分解的高频图像融合再与TM4影像原图比较,融合图像提取细节效果明显优于TM4原图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有效利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的多源传感器数据信息,进而提高复杂结构健康状况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将BP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理论中的证据理论有机融合,提出一种决策级数据融合损伤识别新方法.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用1栋7自由度剪切型建筑模型的6种损伤进行了检验.结果研究发现,将BP网络和D-S证据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一些损伤模式的诊断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结论笔者所提方法优于单一信息建立模型的识别能力,表明它具有较好的容错性和识别精度,用于健康监测和损伤检测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损伤检测是当前国内外学术与工程界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如何将不确定性的因素与确定性的损伤检测方法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的复杂工程结构中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在贝叶斯概率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概率神经网络(PNN)进行复杂结构的损伤检测方法,并分别用传统PNN和自适应PNN对悬索桥的桥面板进行了损伤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运用PNN进行损伤检测是可行、有效的,自适应PNN极大地优于传统PNN,且随着噪声程度的增大,自适应PNN的优越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卷积神经网络中的特征层级,发现高层特征图的分辨率低、语义信息强,低层特征图的分辨率强、语义信息较弱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二次特征融合的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在特征金字塔网络(Feature Pyramid Networks,FPN)的基础上对过渡特征重复使用并进行二次特征融合,使丰富的低层特征信息补充到高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