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因应全球气候变迁,台湾为善尽地球公民之责任,于2008年发布《永续能源政策纲领》,将节能减碳列为重点施政,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面,能源密集度于2015年较2005年下降20%以上,此一目标系在每年提升能源效率2%下达成.此外,藉由技术突破及配套措施,2025年将下降50%以上,此一目标更隐含着在2015年以后台湾能源效率将提升3%以上.在积极推动各项节能减碳措施下,台湾能源密集度过去5年(2007~2011年)平均每年改善幅度约2.61%,整体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节能成效已有效显现,其中在产业节能策略方面,于环境面成立节能减碳技术服务团队,提供节能技术辅导,推动集团企业自愿性节能暨成立内部节能服务团,辅导能源用户建立ISO50001能源管理系统等措施.于法制面,依能源管理法推动能源大用户建立能源查核制度、订定能源用户强制性节约能源规定等,透过环境与法制等面向共同推动产业节能减碳.本文针对上述台湾对于产业所推动之节能推动策略及其推动作法,分享实施经验,以彰显台湾产业于经济、环境与能源三者兼筹并顾之成果.  相似文献   

2.
英国政府发布名为《能源未来计划:安全、合理价格及低碳之能源白皮书》(Planning our electric future:aWhite Paper for secure,affordable and low-carbon electricity)明确指出:1.订立最低碳价制(Carbon Price Floor,CPF).2.固定电价价差合约(Feed-in Tariff with Contracts for Difference,FiT CfD).3.制定排放绩效标准(Emis-sions Performance Standard,EPS).4.提出新的电力容量机制(Capacity Mechanism).另一方面《能源法2011》(En-ergy Act 2011)之立法要点,除加强能源效率之改善,并利用能源公司义务(Energy Company Obligation)等新的经济架构强化对于弱势能源消费者的照护.此外,在进一步对历年来政策目标的更动与方向的调整进行比较与研析中,发现政策目标不外乎是藉由补助提高人民投入、发展该低碳能源产业之意愿,然而,由于自由市场选择之结果,造成资金集中到收益高的项目上,而无法多元化,且再生能源发电的种种限制,如发电缺乏弹性,亦造成供电安全等新兴的问题,此皆是相关政策调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的能源安全观,认为这些能源安全观均从自身利益出发,重点不突出,方向不明朗,指出国际社会尚未形成以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为目标的合力.提出建立世界能源组织,摒弃各国或各利益集团狭隘的本位主义,完全出于国际社会公益目的而统筹安排各主权国的石油利益,必要时主权国要做出牺牲(如主权限制或让渡),从而确保世界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减缓全球暖化冲击及顺应气候变迁,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共同追求目标,世界各国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已迈出领先一步,然推动低碳仅为达成永续发展选项之一,如何由低碳社区及城市建构,延伸朝向永续家园发展,实为未来整体施政应考虑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国际间推动低碳与永续政策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归纳出国际间成功的条件因素,并介绍台湾当前低碳及永续的发展动向,提出建构低碳永续家园的推动策略、方法及产出的效益分析.打造低碳永续家园非一蹴可及,就生命周期与其观点而言,应从整体层面来评估碳排放,并整合资源建构低碳永续措施,将永续发展定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背景下全球能源互联网运行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与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特高压技术解决了超远距离电力传输调度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全球能源互联已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全球经济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全球能源互联需要世界各国在能源领域进行全方面合作,打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能源准入壁垒,将世界各国的资源及能源性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套互信互惠的能源交易运行机制,并探索适用于全球能源互联的商业模式,以保障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有序开展。通过现阶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对全球能源发展现状及全球能源互联网现阶段取得成果的分析,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组织保障机制的建设进行了探索,旨在提出全球能源互联运行当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全球能源互联运行机制建设提供可行性方案,推动“一带一路”与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两大战略的耦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一个智能型混合能源独立供电/市电并联供电系统,解决再生能源可能引发之发电不稳定问题,利用独立电源混合并入市电之机制互补电能供应,运用成本导向发展经济调度法则,完成电源管理及功率分配最佳化过程控制,并可根据不同场址需求弹性加入各种再生能源以及传统能源.本系统透过全数字化控制达成电源管理及功率分配,并分析混合能源发电系统之冲击,并网模式将洁净能源电力转换供给一般负载使用,减少尖峰时刻之市电需求,于离峰用电或多余电能时将水电解为氢与氧储存备用,该系统可以逆潮流反馈电能回市电,自动侦测市电中断时以独立供电模式供应负载.本系统可达成三点目标:1)经智能型电源管理控制法则使系统操作于最佳效率之状态;2)并网模式时,输出与市电电压同相位之电流,达成单位功因并网以提升能源利用率;3)独立供电模式下提供低总谐波失真成分之正弦输出电压,有效降低电磁干扰.比对商购产品,少数有同时具备监视及控制功能,且不具备如本系统可任意搭配能源数量及调配电力使用负载条件之功能,本研究所开发之系统具有明显技术差异、领先优势及成本优势,具高度商品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避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剧烈气候变化给全球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正迅速提升其能源生产中可再生资源的比重,以加速能源转型并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旧有的能源系统在形成之初并未考虑对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融合,因此在面对此类资源具有的间歇、波动与随机等特性时,其往往较为脆弱.基于对既往智能电网技术和德国提出的能源利用多板块耦合技术进展的总结,同时考虑到大规模地下储能的潜力和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分析和预测的广泛应用,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多板块耦合的清洁能源系统(clean energy systems based on smart sector coupling,ENSYSCO)的面向未来的综合能源架构.首先,ENSYSCO架构通过对电力多元转换/逆转技术(power-to-X-to-power)的应用将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存储3大板块紧密耦合在一起.大规模地下储能的引入在大幅提升系统冗余度及灵活性的同时,也令所在国家或地区获得了更加充沛且稳定的能源储备.其次,未来能源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功能复合体会导致更复杂的供需关系,同时也迫切需要与之适配的多元运输网络.物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轻量化人工智能方法既赋予管理系统强大分析、决策和反馈能力,也令整个系统的运转更高效、坚固且节能.最后,ENSYSCO架构中以地下抽水蓄能为代表的大多数技术都已足够成熟,并且可以立即投入工业化应用.对可再生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人工智能管理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ENSYSCO架构推动中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进行厨余厌氧酦酵生质能源应用之可行性评估,针对厨余转换生质能之产能、用能及可不可能等3大部分,作为评估之重要范畴,同时根据厨余特性、分类收集、反应器形式、操作控制技术、反应物再利用去化管道及经济评估等6大因子,作为后续能源应用可行性评估之重要准则.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汇整相关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及技术可行性,以期提供推动低碳城市厨余生质能源化政策之建议方向.根据目前评估数据显示,利用生质能源于LNG、CNG车及氢气电动车等车辆之燃料,已有相关之应用实绩,未来可经由建置生质能源中心示范厂先期进行试运,再配合公部门(例如:公共运输工具与清洁车等)及未来施政之需求与考虑后,再行验证推动示范之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能源供应紧张和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挑战。金融危机是最急迫的挑战,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通过政策驱动的“有形之手”引导市场“无形之手”,努力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能源供应紧张是现实挑战,需要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生产方式,打破经济社会运行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日益显著。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等问题已成为英国能源政策面临的极大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英国2003年及2007年两部能源白皮书的分析,解读英国在能源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战略措施,并对能源政策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作出解析。  相似文献   

11.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措施。建立产权激励机制是发展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制,它能够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并持续地投入到再生能源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中来。建立完善的产权和产权交易制度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资本在再生能源产业市场上有进有退、合理流转的机制,约束再生能源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则运行,明确责、权、利关系,激励其以“经济人”身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下,非再生能源将会迅速枯竭,与此同时,引发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欧洲国家发展比较迅速的风力发电、小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分析,探究和展望我国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副总裁马福.史密斯(Maf Smith)说:"再生能源行业的不确定期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规划转为政策,指导引领复苏,目标影响决策。"生物质发电作为绿色低碳再生能源,在降低大气污染、减少碳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们国家在能源发展方面,大的方向是向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方向倾斜,而生物质发电在新能源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在京发布的2012年生物质能发电的建设统计报告中提到: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核准容量878万千瓦,其中并网容量581万千瓦,包括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项目318.6万千瓦,垃圾焚烧发电项目242.7万千瓦,沼气发电项目20.6万千瓦。2012年,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4.
近来,全球气候变迁异常、能源及资源日趋短缺、跨国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研讨永续因应策略,相关规范均将直接、间接影响到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台湾政府期能积极协助产业全面透过生产管理、制程技术的改变与提升,升级转型为绿色工厂,以因应国际环保趋势并掌握永续发展的契机.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智慧绿建筑推动方案中,指示由经济部工业局规划推动绿色工厂标章制度,该制度整合绿建筑与清洁生产评估,期望降低工厂厂房的建造、运作,以及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能资源消耗与环境冲击,以符合产业低碳化之目标.厂商须同时符合绿建筑与清洁生产认证/评估,才能取得绿色工厂标章.至2012年1月已完成绿色工厂标章制度的发布,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接受工厂的申请.希望藉由发展与推动独步全球的绿色工厂标章制度,引导产业绿化,进而兼顾环境与经济发展.此外,也希望藉由国际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广绿色工厂标章制度与其经验,促进该标章制度之应用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对于绿建筑均有可依循评估的基准,故重点以清洁生产评估系统介绍绿色工厂标章制度.说明工业局对于不同产业应用清洁生产评估系统、指标之规划与评定方式,并以案例介绍绿色工厂推动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旨在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电力为中心,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世界能源发展新格局,是实现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对全球能源互联背景下的能源配置问题进行研究,以最小化能源成本和传输损耗为目标函数,以运输系统容量、能源供给量和能源需求量为约束条件,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减少主观性对多目标优化的影响,运用最小偏差法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并采用GAMS软件求解。算例分析表明,电能替代化石能源能有效降低用能总成本。对比分析洲际电网互联下的优化配置方案,并分析了其关于环境效益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都在经历能源转型。能源问题以及与能源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所谓当前形势重点是四大背景,中共十七大政策导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各国对能源问题的态度以及美国新政府的政策取向。各国能源政策也在迅速变动和急剧的成长之中。中国的能源政策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愈演愈烈,节能已成为全球各国普遍达成的共识。作为能源稀缺大国,我国有必要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并完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相应财税政策,生成一套与能源有直接关系的税收和认证体系,确定能效标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对节能的最大作用,建立长效的节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相震博士在2012年第1期《四川环境》上发表题为《德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及促进措施》一文,认为德国是欧洲国家中节能减排法律框架、鼓励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碳发展政策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德国政府在强调节约使用和高效利用能源原料的同时,大力提倡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以达到降低能源供应  相似文献   

19.
电能替代旨在通过能源终端用户改用清洁高效的电能,从而缓解城市污染问题以及消纳富余电力,对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对近年云南省的能源结构进行分析,从终端用户的角度构建了电能替代效益指标,并从"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三个途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替代措施进行算例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度,横向对比了三个具体替代途径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出适合云南地区能源特征的电能替代实施途径的排名,为电能替代发展的政策及宣传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上海已提出了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新目标,借鉴德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具有现实意义。高效的创新体系是德国始终保持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的最重要原因。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其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密不可分。在德国典型的"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政府主要在制定宏观战略和科技行动计划、直接扶持科研创新活动、搭建基础性研究和公共服务平台、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方面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这对上海着力培育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原创性技术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