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W/O型微乳液以其独特的结构可以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反应器.为了遴选一个适用于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利用相图分别研究了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烷烃、温度等对W/O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微乳区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m(Span80)/m(Tween80)质量比为10/2,正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且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正己醇的质量比为2/1,正辛烷为油相,温度为40℃,是一个适合用于纳米微反应器的W/O型微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烯丙醇聚氧乙烯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对苯乙烯磺酸钠为单体合成一种能溶于水的梳状三元聚磺酸盐分散剂,研究该分散剂的分子结构、分散性能和润湿性能,用红外、核磁、凝胶色谱进行聚合物结构表征,用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视频接触角测定仪分别对分散后的粒径分布和润湿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聚磺酸盐分散剂添加量为10%时,Zeta电位和悬浮率最佳,悬浮率能达到95.36%±1.08%,并且悬浮剂热贮前后平均粒径分别是0.796μm和1.125μm;稀释后在亲油和亲水叶片上的动态接触角衰减系数分别是0.29和0.48。该聚磺酸盐分散剂能有效地吸附在二甲戊灵颗粒表面并产生静电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使制备的高浓度二甲戊灵悬浮体系稳定。  相似文献   

3.
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吸附滞留与色谱分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针对胜利石油磺酸盐与助表面活性剂的二元驱体系中,研究其在油藏条件下,驱油体系的静、动态吸附规律与色谱分离特征.结果表明:胜利石油磺酸盐在低浓度下为线性吸附,最大静态吸附量为4.6 mg/L,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降低其吸附量;石油磺酸盐与助表面活性剂存在一定色谱分离,且二元驱中聚合物的加入加大了这种色谱分离效应.试验证明,只要适当增大注入液中活性剂浓度,二者的复配协同效应可以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4.
碳纳米管在乙二醇水溶液中的分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硫酸和硝酸混合酸对催化裂解法(CVD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CNTs)进行纯化,以超声仪为分散设备,分别研究了在乙二醇水溶液中加入不同类型的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型等表面活性剂对碳纳米管分散性的影响,通过记录碳纳米管悬浮液的稳定保存时间观察其分散性.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乳化剂OP作为分散剂的分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紫苏油的利用率,利用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考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温度、氯化钠浓度对紫苏油微乳区的影响,测定了紫苏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水包油(O/W)型微乳液的粒径大小。结果表明:使用Tween-80和水杨酸为复合表面活性剂,在25℃时紫苏油形成较大的水包油型微乳区域;低浓度的氯化钠有利于提高水的增溶量,高浓度氯化钠使微乳区域面积减少;微乳液电导率变化可将微乳液分为油包水(W/O)型微乳区、双连续相(B.C)、水包油型微乳区;O/W型微乳液的粒径在10~100 nm范围内,且随着体系中水分含量增加,微乳液的粒径逐渐变小。这种食品级紫苏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好,是提高紫苏油利用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添加混合添加剂后溴化锂(LiBr)水溶液表面张力的测试表明,添加混合添加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与单独添加异辛醇(C8H18O)后的表面张力接近;在LiBr溶液中添加分散剂和两种表面活性剂时,其表面张力一直低于单独添加一种表面活性剂时的表面张力;在纳米LiBr溶液中添加分散剂和两种表面活性剂可改变溶液表面张力的分段点,并且分散剂对溶液的稳定性有极大促进作用,但表面张力稳定值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最大增溶水量法、电导率法选择合适微乳液体系组分及最佳配比,制备出以仲烷基磺酸钠(SAS6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4)为表面活性剂(S)、正丁醇(As)为助表面活性剂、石油醚(O)为油相的反相(W/O)型微乳液.考察了高速离心、盐度、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丁醇、仲烷基磺酸钠、TX-4、石油醚的质量比为2.5∶2∶3∶7.5时,可得到稳定的W/O型单相微乳液;该微乳体系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盐度在0.6%~0.8%时对该体系几乎无影响,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8.
以过硫酸钾和尿素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双水相体系中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反应.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引发剂配比、分散体系的构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聚乙二醇为分散剂,质量分数为6%;n(K2S2O8):n(AM)=1.1:1×104;n(K2S2O8):n[CO(NH2)2]=1:2.5;...  相似文献   

9.
以柴油(260~280℃馏分)为反应介质,磷酸氢二铵和尿素为原料,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分散聚合工艺成功地制备出Ⅱ型难溶聚磷酸铵(APPⅡ)。实验结果表明:APPⅡ的较优制备条件为:n(尿素)∶n(磷酸二氢铵)=1.1∶1,反应温度为220℃,通入湿氨气反应16h。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的APP氮磷含量分别为w(N)=14.04%,w(P2O5)=71.06%,100mL水中溶解度0.50g。红外光谱与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了产品的晶型。该方法操作容易,工艺过程和所用设备简单,但产品颜色较深。  相似文献   

10.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醚二醇(PTMG1000)、N-甲基二乙醇胺(MDE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有机硅单体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进行硅烷偶联改性,制备了硅烷偶联改性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表面施胶剂.同时,系统研究了主要单体用量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表面施胶度、接触角等测试对其结构与应用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n(-NCO)∶n(-OH)=1.07,w(HEA)=0.9%,w(MDEA)=5.50%,w(KH550)=0.7%时,乳液性能达到最优,乳液的粒径为62.3nm;有机硅的加入明显增强了纸张表面耐水性,施胶度为146s,接触角达128°.  相似文献   

11.
针对风电输出功率波动大、随机性强等特征引起风功率难以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Fuzzy C-Means,FCM)选取相似日和樽海鞘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SSA-ELM)的风电场超短期风功率预测模型。首先,采用FCM数据聚类方法,筛选出与预测日相关性较大的历史相似日,将其风速、温度、风向、气压等影响风功率的主要因素组成多输入样本集合;其次,通过训练集在训练过程中确定的网络参数,利用樽海鞘群算法在迭代过程中的充分探索和开发,优化极限学习机的输入权值矩阵及隐含层偏差值,建立樽海鞘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超短期风功率预测模型;最后,根据超短期风电并网的相关规定,针对河南省某风电场的实际数据,分别从基于相似日超短期预测、具有代表性的四季预测和滚动误差三方面进行仿真实验,与传统极限学习机(ELM)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较高。证明了基于FCM和SSA-ELM的超短期风功率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追踪性和泛化性。  相似文献   

12.
13.
高有效位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阶乘运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给出了高有效位数值的类定义,并给出了该数值的加、减、乘,除,乘方和阶乘的运算程序。  相似文献   

14.
采用ICP—AES法直接测定钢中微量铅、锡、砷、锑和铋的含量,多组分光谱拟合(MSF)法有效消除钢中共存元素对测定结果的干扰。5种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Pb14.1μg/L,Sn16.8μg/L,As20.2μg/L,Sb17.5μg/L,Bi15.2μg/L,方法准确,快速简便,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围绕都市中公共开放空间现象、公共艺术的特点 ,来思考公共艺术与人、自然环境等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6.
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是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在归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纳米晶材料的结构特征,制备方法以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一本名为《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格外畅销.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四只小老鼠在别人动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奶酪之后,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这本书的用意是让人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在变化中创造新生活.此书在企业界备受重视和欢迎,国内一些著名的企业家还多次召开研讨会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相似文献   

18.
从Windows 9x系统的核心技术出发,阐述了CIH病毒的机理和相关技术,分析了它的驻留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伪代码,由此提出了一种对CIH病毒免疫的方法并举出了几种防治的软件,最后给出了修复硬盘和BIOS芯片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完善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相关分析方法,更加准确地获取土木结构的抗力与外力关系,进而优化补强其薄弱易损部位,以减少结构因抗力不足而引发的损伤甚至是安全事故及其所造成的损失.通过综述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分析研究进展,类比不同评价指标的表达形式,从而指出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分析的本质含义,提出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分析应变能评价指标,并据此对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源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已有文献大多是基于对其含义的不同程度理解,其评价指标也大多具有主观性、相互关联且计算较为复杂,也尚未提出可广泛接受的分析方法;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和易损性本质均是反映结构特别是损伤结构抵抗外力作用的能力,其中结构鲁棒性、冗余度侧重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安全储备或剩余容许能力,结构易损性则更直观反映了结构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程度;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评价指标具有相似的表达形式,并与易损性呈反比例变化;可通过提高结构构件的材料强度及截面尺寸、增加杆端约束、优化荷载路径等措施增强和提高结构的鲁棒性、冗余度,即降低结构的易损性,进而减少结构损伤甚至是安全事故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