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废弃磷化渣为原料, 利用酸液水热过滤法对磷化渣提纯。将所得纯度较高的磷酸铁为铁源, 通过加入锰 盐来制备含有掺杂锰元素的前驱体, 经过高温还原后可得到掺杂锰元素的磷酸亚铁锂/碳电池正极材料。利用X 射 线衍射仪、X 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LAND 测试仪对不同组成的磷酸铁锂/碳电池正极材料的颗粒形 貌、物相及扣式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掺杂锰元素的磷酸亚铁锂/碳材料在大倍率下仍能保持较高 的容量保持率, 这对于制作大倍率电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磷化渣中提纯出的磷酸铁、乙醇为原料,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催化剂, 并在高温下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 研究不同体系、不同加热时间、改性前后对罗丹明B 的光催化效果的影响。利用X 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 显微镜(SEM) 对其所得样品进行表征, 并用所得样品在光催化装置中进行光催化降解试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表明: 乙醇与磷酸铁发生反应后所得产物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 高温煅烧改性之后的样品光催化活性更好。利用 磷酸铁制备出的催化剂进行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有利于解决我国印染废水中有机染料的处理与处置问题, 对保护 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主要理化因子对南四湖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成为影响上覆水水质的主要因素。考察了温度、DO和pH对南四湖底泥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较高温度条件下的沉积物中磷释放速率高于低温,25℃时沉积物的最大累积释放量为581.6mg/m2,5℃时的最大累积吸磷量为1053.7mg/m2。较高的上覆水DO浓度可减少底泥磷的释放强度,上覆水DO6.0mg/L可有效抑制沉积物磷的释放。pH中性条件下磷的释放量最小,偏碱与偏酸环境均能促进沉积物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以磷化渣为原料,利用高压溶液法制备磷酸铁,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这种添加剂进行表征。将制备出的Fe PO4添加到厌氧发酵实验,评价其对厌氧发酵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制备出磷酸铁的纯度可达99.14%,添加相同量的Fe SO4、Na H2PO4和制备Fe PO4,都可提高产气量,其中制备Fe PO4效果最好,且最佳添加量为5%。制备出的磷酸铁,可增加产气量1 154 m L,产气速率平均提高2倍,且最终沼渣、沼液可作为有机复合肥,不产生二次污染。此方法为磷化渣资源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为提高厌氧发酵产气量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层湖泊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受沉积物磷含量及其形态所决定,而环境因子通过影响磷的形态转换及分布,可以显著地间接影响磷的释放强度及释放量。本文综述了pH、照度、DO及Eh、水力挠动、温度、水生生物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浅层湖泊沉积物内源磷形态转化及释放量的影响。目前有关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化因素方面,有必要从生态角度对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影响湖泊内源磷释放及形态转化的主要因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浅层湖泊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主要受沉积物磷含量及其形态所决定,而环境凶子通过影响磷的形态转换及分布,可以显著地间接影响磷的释放强度及释放量.本文综述了pH、照度、DO及Eh、水力挠动、温度、水生生物等主要环境因子对浅层湖泊沉积物内源磷形态转化及释放量的影响.目前有关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化因素方面,有必要从生态角度对沉积物中磷的释放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8.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营养盐释放的影响规律,以雁鸣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5种粒径(0.08、 0.15、 0.30、 0.425和1.00 mm)沉积物对磷营养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形态磷含量变化均随沉积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多;不同沉积物粒径条件下,同一种形态磷含量达到释放平稳所需的时间相同;而各形态磷之间呈现不同的释放规律,达到释放平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曲线拟合得出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活性磷(SRP)和颗粒态磷(PP)含量与沉积物粒径的最优拟合函数均为对数函数,溶解性有机磷(DOP)含量与沉积物粒径的最优拟合函数为线性函数。  相似文献   

9.
以湿法磷酸和硫酸亚铁分别为磷源和铁源,通过合成、沉淀过程制备磷酸铁,研究了不同摩尔投料比对合成磷酸铁质量的影响,并以制备的磷酸铁为磷源和铁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磷酸铁锂材料.采用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合成的磷酸铁锂材料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同时考察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湿法磷酸和硫酸亚铁摩尔比为1∶1时合成出的磷酸铁中磷质量分数为16.38%,铁质量分数为29.30%,得到的产物最为接近二水磷酸铁;用该磷酸铁制备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0.1C倍率下充放电,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44.4 mAh/g,4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容量能达到141.6 mAh/g,衰减率为1.94%,循环倍率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热酸洗法对固废磷化渣进行提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FePO_4·2H_2O为铁源,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LiFePO_4/C正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当焙烧温度为750?C时,制得的LiFePO_4/C材料晶体结构良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1.9 m A·h/g,首次库伦效率为93.5%;在10 C倍率下容量保持率为65.0%;经过80周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基本不衰减,表现出较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磷化渣和磷酸为原材料,聚乙二醇作为改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传统的水热法将材料混合均匀进行高温水热反应,以制得高纯度的纳米二水磷酸铁.同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等仪器对制备的二水磷酸铁进行形貌、尺寸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磷酸铁为片状结构,粒径宽度约40...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套管网水龄水质模拟装置,通过与实际管网水质的对比,发现装置模拟的管网出水水质指标均在理想范围之内,为模拟并检测各项水质参数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方法.利用此装置研究了浊度、水龄、溶解氧和电导率等因素对铁释放的影响,结合Z市管网水质调查和地理管网信息系统(GIS),对城市"黄水"爆发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3.
以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在Matlab上建立合适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组合训练法,通过大量试验,在比较了10多种训练函数的基础上,得出效果比较好的4种训练函数,兼顾估算精度和训练时间,找出了网络隐含层较优节点数为20,隐含层和输出层的传递函数分别为trainsig和pure-lin。训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精度高,普适性好。  相似文献   

14.
矿用磷酸铁锂电池组均衡充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目前煤矿大量使用的磷酸铁锂充电电池组为核心,介绍该种电池组需要标识的有关技术指标、充电机理、充电方法以及电池管理系统。在借鉴铅酸蓄电池成熟充电技术的基础上,以6块单体电池容量为40Ah组成的电池组进行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总结了电池的充电特性,设计了最佳电池管理系统中的充电模块,以保证在形成产品后充电效率最高、使用寿命更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铝箔上制备了掺杂导电碳的磷酸铁锂与碳复合的正极材料.通过对比磷酸铁锂市售样品、电化学沉积法制得的样品、电镀液询问沉淀样品这3种样品的物理表面形貌、电化学性能曲线,组装电池后的循环充放电性能曲线,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法掺碳对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电化学沉积法制备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认识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PAOs)的代谢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反应器中,采用人工配水,富集了含量高达80%以上的聚磷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es,在此基础上,用静态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突然投加不同质量浓度的亚硝酸盐(ρ(NO 2--N)=0、5、10、20、40mg/L)对聚磷菌厌氧放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前60 min,随着起始ρ(NO 2--N)从0 mg/L提高到40 mg/L,释磷量不断增加,起始ρ(NO2--N)为40 mg/L的反应器比起始ρ(NO2--N)为0 mg/L的反应器释磷量增加了近60%,而乙酸吸收速率和PHA合成量却几乎下降了20%.60 min后,ρ(PO34--P),ρ(NO2--N)以及ρPHA都出现下降趋势,系统发生了反硝化吸磷.结果表明,此系统富集的PAOs中,一部分具有反硝化除磷的功能,还有一部分会因为亚硝酸盐的进入对其发生毒害而自溶.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对水中纳米二氧化钛的影响机理

#$TAB杨晓南1,刘冬梅1,崔福义2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90;

2. 重庆大学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 400044)

摘 要:

目前,日益增长的消费产品中含有纳米二氧化钛,这将会导致纳米二氧化钛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水环境中。纳米二氧化钛在水中的迁移转化则是影响其安全应用及纳米生态毒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考察纳米二氧化钛与水中不同分子量天然有机物的稳定性及聚集过程。动态光散射数据显示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与纳米二氧化钛相互作用显示不同的聚集率。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溶解性有机物与纳米二氧化钛相互作用机制主要为π-π作用机制,而且,低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比高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结合力更强。

关键词:纳米二氧化钛,溶解性有机物,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采用共沉淀法合成镁掺杂的锂离子正极材料LiFePO4的新方法,研究了合成条件,采用XRD,SEM,循环伏安测定,电化学阻抗谱分析,以及充放电测试对合成的材料作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共沉淀合成方法可以获得性能良好的LiFePO4;Mg^2+掺杂对LiFePO4结构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掺杂量的大小对LiFePO4的放电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