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政务社交媒体的传播数据,从传播拓扑结构模式与用户传播行为时间模式两个角度建立指标,分析政务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广播模式主导政务社交媒体的传播,但传播效果与传播网络拓扑结构无显著关联;政务社交媒体内容情感会影响传播网络拓扑结构,但其引发的受众情感对传播网络拓扑结构无影响;政务社交媒体转发数变化过程大致符合幂律分布;情感因素对政务社交媒体受众传播行为产生的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报是高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校园媒体。然而,受众意识的缺失,逐渐成为高校校报受众流失的重要因素。通过对高校校报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高校校报确立受众本位意识、提升传播效果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中全方位的对照了20世纪美国知名视觉艺术家安德鲁·怀斯和安迪·沃霍尔的视觉艺术表达以及受众对其作品的态度.以两人的言语观点为依托分析了两人从视觉艺术价值观的差异,随分化为对视觉艺术表现关注点和创作作品呈现的差异性.分析了两人在同时代的美国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并关联对照了当下中国艺术存在的主要特征以及受众的接受度.探讨同一时代下视觉艺术体现与受众多元化的可存在性,在当前纷杂的艺术思潮互相排斥的背景下,以此映射视觉艺术的体现和受众是可以求同存异、多样化共生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的传媒是一个巨大的“造星梦工厂”。名人经常为名利向媒体出卖自己的隐私,却又装出无辜受害者的模样;媒体为发行量和收视率侵犯名人隐私,却又以受众的“知情权”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受众指责媒体的庸俗趣味和道德侵犯,却又通过媒体选择行为反证了正是他们的窥私欲和幻像化生存导致了媒体的疯狂行为。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名人盛开的时代,媒体在成就名人的同时,也使名人付出了“非人化”的代价,但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之间的冲突在秘密的共谋和虚伪的喧闹中一带而过。在受众的窥私欲、名人的“暴露癖”和媒体的道德沦丧之间,有一条直线的因果链,在这个链条之下,是传媒、名人与受众之间隐密而无耻的狂欢,这种不负责任的狂欢呼唤理性的节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灾难新闻摄影中出现大量缺乏人文关怀的图片和报道,根源在于受众对媒体的需求与影响,媒体将经济利益置于优先选择及其在传播过程中对人文关怀认识存在"误区",在传播中极力满足受众的需求,加之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欠缺和法律惩戒的缺位降低了该类传播的违规成本,致使该类传播行为越发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革命打造了融合的媒介新景观,电视媒体正与互联网融合走进了TV2.0时代。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观众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从整体走向分化,从被动变成主动。为了迎合新媒体受众需求,西方主流电视媒体将亨利·詹金斯阐释的"跨媒介叙事"付诸于电视剧的生产实践。本文解析这一模式的产生机理与叙事特点,以期对我国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生产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受众本位”论是新闻理论上的新突破。然而,“受众本位”论也存在理论上的缺陷:首先,“受众本位”论在对“传者本位”论辩证否定的同时,也抛弃了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如传者的自身定位的明确性以及传播目标的明确性等,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放弃了引导、教育群众的责任与意识。其次,在实践中,“受众本位”论无法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陷入两难境地。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受众意识:新闻报道不能无条件地追随受众,但受众的选择决定报道的生死。坚持受众与媒介并重的二元论,才能正确地认识受众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现代广告传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文化理念上,无可否认已经进入了以广告受众为中心的时代,作为广告传播者的广告人在新形势下应该对广告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求更好的传播策略,实现广告目标。并通过大量广告实战案例的剖析,着重研究受众心态的典型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已进入全民参与微传播的"微时代"。作为"微时代"制造并引导舆论的重要力量,微博对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正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受众倾向于使用微博进行信息发布、参与公共事件、表达个人观点。"两会""微"报道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公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以"微时代"下的新闻格局为背景,探析了"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人人传播"、"碎片化"、"符号融合"、"互动"等传播特性,对微博时政新闻报道的缺陷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促进"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受众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拥有了无限丰富的选择。本文分析了继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之后,手机作为“第五媒体”对受众的媒介选择变化所产生的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更多的受众将会选择手机这一更加迅速、更加方便的媒体作为分享奥运的工具,随着各项举措的进一步完善,手机奥运前景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11.
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分析电影的传播模式.并且从电影的传播渠道中试图进一步地优化电影的受众本位,力图使电影的本质是传播的这一命题能够比较科学地得到学术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传媒中的"逆反",即种种"逆反心理"能否消解,直接影响受众的心理平衡和信息接受.如何能消解"逆反",实现最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是当前媒介研究关注的热点.文中从引导者形象到引导内容、情境以及对象等特征的诸多方面对传媒"逆反"进行了解析、探求,并结合电视媒体"以人为本"的传播特色,提出了开拓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挖掘新闻意义,实现意见汇聚;凸显电视媒体的现代气质;以及人性化的意见沟通与互动式的交流魅力等一系列关于电视新闻传播的启示,为当前电视新闻的消解"逆反"、有效传播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受众的社会化需求为切入点分析了广告化力量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心理过程。个体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社会化需求以及广告对此的契合、召唤和强化使得广告具备了切入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广阔空间。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由于受众阅听广告的不自觉情状,在特有的广告认知心理的作用下,受众便会程度不同地从心理到行为回应广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样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模仿使得广告具备了有别于“广而告之产品和服务”的现实的化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在新的传播生态下,网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受众参与内容生产.人们通过手机发布和获取新闻已经成为主流方式,但这样的潮流给病毒、黑客带来了更多可入侵的可能,广泛的受众参与也给信息安全问题带来了影响.本文尝试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媒体新闻采编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媒体的信息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5.
媒体公关营销是当前现代企业树立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行产品营销的主流手段,然而,企业在运用中,为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常出现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发布虚假新闻,引起媒体关注;与媒体合谋,庸俗地新闻炒作;利用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借助网络媒介,制造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竞争对手等。这些行为不但致使企业不能持续发展,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因此,需要企业在媒体公关营销手段的运用中进行道德提升,以真诚的态度与媒体合作,从"受众本位"进行互动传播,规范自身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电视购物广告作为与受众直接见面的作品,其广告表现效果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以及销售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电视购物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受众视角对电视购物广告的目标、主题、诉求等表现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电视购物广告表现主题、广告目的、广告诉求、广告方式,改变电视购物在受众心目的形象等解决目前电视购物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具有主要媒介由纸质媒介、电视媒介向移动媒介转移,传播速度、受众群体和覆盖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处在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中等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由此带来了学术期刊发展的崭新要求,生产方式必须更加数字化、集约化、移动化、泛在化;内容打造必须更加公开化、规范化、碎片化、生动化;发展战略上必须更加开放化、市场化、动态化、长远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必然引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环境的革命,唯有立足高质量发展定位,才能在时代洪流中逐浪前行.这就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认准趋势,未雨绸缪,着眼未来,布局当下,推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报纸的生存现状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传统纸质媒体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受众的大量流失是其市场生存的最大危机,广告收入的下降及发行成本的上升促使其采取减少发行量和报纸涨价的无奈选择,由此可能进入受众流失——广告收入下降——减少发行量——报纸涨价——更多的受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此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加速传统纸质媒体的衰微。  相似文献   

19.
从其构成要素和行为要素来看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传播活动。从传者受众关系、传播内容、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传播过程及传播效果的检验方式 ,分析课堂教学的传播学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播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提高,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断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意识.主持人的交流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交流特征的艺术传播思维,必须坚持精神平等的原则,想像和情感是主持人交流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持人只有想受众之所想,并作用于主持艺术形象,在形象中融入共通性的审美情感,才能使节目主持成为典型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