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室内试验确定的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时间-温度转化因子,结合实测的冬天和夏天沥青路面结构的典型温度场,定量分析了行车速度对沥青路面材料性能及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行车速度从10 km/h增加到130 km/h时,路面结构内动态模量可增加3倍以上,路表弯沉、沥青层底拉应变和土基顶面压应变等关键力学响应可减少20%以上.在冬天和夏天,材料性质及路面响应随车速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研究表明,为了得到更客观的结果,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应考虑行车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层含裂缝沥青路面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限元法对基层含裂缝沥青路面进行分析,计算了不同行车荷载作用位置下,沥青路面层底的应力和裂缝尖端的强度因子,以及不同路面参数对层底应力和缝端强度因子的影响。分析结果指出,增加面层厚度可有效降低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大小,从而延缓裂缝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温缩裂缝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有限单元法计算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温缩反射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并对影响其大小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基层和面层的模量、温缩系数增大会不同程度的导致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增大;而增加面层厚度能有效降低温缩裂缝尖端强度因子.研究了行车荷载与温度荷载耦合作用下裂缝尖端应力场的强度特征,在这2种荷载共同作用时的裂缝扩展为复合型扩展.  相似文献   

4.
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的主要因素是车辙、裂缝和半刚性基层的质量.道路交通量大、气温高、路面结构及材料组成配比不当等导致车辙的形成;裂缝因成因不同而分为疲劳裂缝、温度裂缝和反射裂缝,分别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半刚性材料的强度和抗冲刷能力以及施工质量均会影响半刚性基层的质量.应从合理设计路面结构层次及混和料配合比,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养护方法,选择抗冲刷性好、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小、抗拉强度高的半刚性材料,提高基层质量等来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5.
柔性基层改善沥青路面半刚性底基层温度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刚性沥青路面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半刚性基层温度变化引起的,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加入柔性基层可有效地防止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根据传热学原理,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吉林通化试验路3种路面结构半刚性基层顶部温度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夏季或冬季,柔性基层都能有效地改善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的温度状况,从而减少或消除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6.
含反射裂缝沥青路面粘弹性损伤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利用粘弹性与损伤的分析理论,对含反射裂缝沥青路面进行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分析,模拟了裂缝的扩展过程,得到了不同加载时间和不同变温的裂缝扩展情况;三种变温条件下,对损伤区和断裂区定量分析表明,当气温低于-20℃时,路面劣化加剧。探讨了不同初始裂缝长度对路面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裂缝长度对路面劣化影响显著;损伤因子和裂缝长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均可以用来评价路面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7.
沥青路面多裂纹温度应力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虑了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基于断裂力学理论,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了含多裂纹沥青路面在温度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考察了裂纹间距变化对应力强度因子以及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基底裂缝的I型应力强度因子逐渐增大;随着裂纹间距的增大,基底裂纹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稳定,表面裂纹尖端的最大压应力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时对加铺土工布这一阻裂措施利用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季冻区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问题,以路基路面工程、计算机科学为基础,通过对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病害影响因素分析,得到不同的基层模量是影响反射裂缝主要诱因之一;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法,根据建立的沥青路面温度-荷载耦合场模型,对不同基层模量的应力云图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应力强度因子时间曲线;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半刚性、柔性、半柔性3种不同模量基层的沥青路面抗裂性能进行评价,结合干缩试验和冻融试验,得到在季冻区的特殊气候下,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能够有效抵抗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从而为沥青路面防治裂缝的产生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山西省太行一号风景道K43+175处加筋土桥台工程,开展不同加筋间距工况条件下加筋砂土的动三轴试验,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加筋间距对加筋砂土动强度、动剪切模量、阻尼比、累积塑性应变等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探讨加筋砂土动力响应特性的演化规律,从而为加筋土柔性桥台复合结构(Geosynthetic Reinforced Soil Integrated Bridge System,GRS-IBS)工程设计中的变形预测和稳定状态评估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加筋层数的增加,加筋砂土动应力-动应变曲线逐渐由双曲线型过渡为直线型,试样动强度和动模量也随之增大,且加筋越密,增幅越明显;增大围压和增加加筋层数均能减小动剪应变,提升动剪切模量,减小阻尼比;增加加筋层数能有效抑制轴向累积塑性应变随循环荷载作用增长的趋势,因此,在GRS-IBS结构中应控制加筋间距,以提高加筋土的临界循环应力比,保证其处于长期动力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出现反射裂缝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沥青稳定柔性基层的试验路经两年观察无反射裂缝.对于沥青稳定基层结构的设置,根据国外研究资料并通过理论分析表明,适当增加基层厚度有利于减小层底拉应变,从而提高路面结构的耐疲劳性能.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土基模量也能显著增强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开式压力机动精度的测试方法,并在实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压机动刚度的概念,讨论了开式压力机动精度与机身刚度等其它压机固有特性的关系,得出了关于压机动精度是压机技术质量的合理衡量指标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武广客运专线非饱和红粘土 动三轴试验成果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武广客专线有代表性的红粘土地段——泉口、咸宁钻孔取样,并对其进行了动三轴试验及分析,获得了这2个工点的非饱和红粘土在不同固结比、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动剪应力-破坏震次的关系曲线、动应力、动剪强度指标、动弹性模量及相关试验常数,这对武广客运专线非饱和红粘土地段的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2年4月,长春首次引进强夯处理杂填土,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绍了杂填土强夯参数及效果检验,并对杂填土强夯机理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驱动器动态加载的原理;介绍在SunOS上实现驱动器动态加载和卸载的实现方法。采用驱动器动态加载和卸载的设计,可以动态地改变系统的配置,提高系统的性能,特别是在驱动器的研制过程中使得调试工作极为方便、有效、迅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重力坝下游面浅槽式压力管道的动力分析,分别研究了该结构位于刚性和弹性基础上的动力响应规律.给出了重力坝和下游面压力管道各典型部位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位移及动应力,为该类型大坝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敏捷MRPII系统作为一种先进理念在制造业中逐渐得到重视,并且在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敏捷MRPII的理念、方法、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柴油机行业进行应用和研究,无疑会为柴油机行业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采用最优化方法以改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费用以及改善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天津市区5种原状土振动三轴试验结果,采用数学归纳法着重分析了天津市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5种土: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粘土、淤泥质土的动力参数特征,并给出5种土性在不同埋深处的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剪应变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18.
Traffic congestion greatly influences city develop-ment and activity efficiency. It seriously interferes withthe residents’work and life.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traffic congestion, two causes should be considered.First cause of traffic congestion is irrational planning ofthe city and its road’s network. Improper facility usagewith deficient capacity accompanied with unbalancedflow distribution causes some facilities’to super satu-rate. Also unsuitable TMC (Traffic management andcontrol) …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的研究现状,将基于分流率的静态交通分配模型推广到动态,建立了以路段分流率为控制变量的动态系统最优交通分配模型,同时分析出该模型的必要条件;之后建立了以有向路段流入率和流出率为控制变量的动态用户最优交通分配模型,分析了模型的最优性条件,并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所给模型的最优解所对应的交通流形态与动态用户最优相符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建模的依据和原则进行探讨,提出了应用动态分配模型进行拥挤机理分析的三种途径,尤其讨论了如何用随机型瞬时动态用户最优分配模型进行交通拥挤机理分析.在拥挤对策分析中,确定了以动态系统最优分配模型作为反应型拥挤对策的理论依据,以及预测用户最优可作为控制型用户最优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