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解构论在"置换"传统形而上学书写策略的基础上,把"延异""撒播""踪迹"和"替补"等反形而上学原文字术语,既作为"摆脱"形而上学的语言单位,又作为克服形而上学弊端的工具和手段,以此建构自身非总体化的文本观念。解构论大大深化了对语言哲学和文学内涵的理解,把文本的解读描述成一种开放的自由嬉戏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解构论在保守性与革命性、寄生性与创新性、边缘性与中心性之间显示了自身特性。它"本质"上看似虚无主义,但却表现为一种肯定性思考;看似"超越"了形而上学,但仍是形而上学;看似相对主义,但却具有理论的绝对性;看似消解意识形态,但却时时表现出对意识形态的肯定;本身是结构自我充实和更新的运动过程,但却表现为外力的强行解拆。较之传统哲学,解构论通过自我充实和更新的运动及其"语言"策略进一步揭示了世界本真状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一次"革新",开拓出一种更加开放科学和富有生机活力的文化景观。但是,解构论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窠臼,容易产生思维和语言的晦涩难懂,客观上"降低"了自身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意义上讲,哲学的历史是一部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是相对而言。本文从此出发,通过德里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和对反形而上学的瓦解,认为解构论在本质上并没有走出形而上学的园囿,它立足于反形而上学的立场,既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一次新的深化,也是对形而上学理论的一次新的综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解构论关注语言问题的动因、解构论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消解,以及解构论颠覆传统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文章认为,解构论通过发现西方传统哲学语言观的理论空无,建立新的解释学,实现向世界本真状态的迈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起源与内涵、解构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瓦解及其理论.文章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建构和反形而上学理论不彻底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6.
解构论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增补”关系。一方面,解构论通过解构“物质”和“实践”等概念实现了对唯物主义的“增补”,通过“延异”逻辑对辩证法进行了“增补”。另一方面,解构论“增补”了辩证唯物主义“间隔/变化”的逻辑形式,阐明了自身“延异”的“立场”是一种文字的“撒播”。  相似文献   

7.
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名篇《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为他赢得了国际盛誉。德里达从"事件"的概念入手,详述了结构的运作、中心地位与作用及裂变产生的过程。然后,德里达从不同方面解构了结构主义奠基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种学研究,证明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既要向形而上学的传统借助必要的资源,又要以批判的态度解构传统。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在继承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观和赫兹的科学观的基础上,本着解决"命题和事实的关系问题、命题是什么的问题"的理论意图,提出了逻辑图像论思想。逻辑图像论的提出,明晰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认知形式,继承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精神追求,为我们重新构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图示。  相似文献   

9.
浅谈解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实际上就是对形而上学的解构,解构的任务是消解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开辟了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时代社会、生成历史、思维方式三个角度探讨了结构主义和解构论之间的复杂历史渊源关系。文章认为,从结构主义到解构论的转变,表面上只是由于西方时代社会变化引起的哲学思想的变化,而内在的却是在西方社会危机面前,人们为了调节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进行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在全世界都在呼吁保留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日在保留传统服装上的差异,然后从民族、地域、成型历史和心理四个方面探索了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具有极强的历史哲学意蕴。“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以及“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4个重要理论维度,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哲学语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主体—历史客体互动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市民化”“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解放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由“民族史”向“世界史”转变的历史过程,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和文学的比较,指出了当代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无视历史真实,随意篡改历史,违背历史文学创作原理的现象。并且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世界历史”理论恰似一条红线,贯穿着马克思一生的思考轨迹和理论创作的始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其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建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学说的逻辑基础。挖掘和整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正确理解与把握全球化问题,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形艺术博大而精深。在图形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特色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探索如何用民族图形语言与当代世界图形对话、沟通,从而在现代图形的创造中凸显中国图形文化意象的生机与力量,是对中国图形文化优良传统继承发展的历史责任。这里从民族、象征和审美表现的角度对传统图形艺术进行观照,来体现图形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组成部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进程是迟缓的.从文化学视角、社会结构、政治学视角,历史地、动态地分析了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迟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研究体现了他们一贯坚持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在他们看来,世界历史进程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受到历史环境的重要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规律具有支配性作用,但人在历史规律面前绝不是无能为力的;历史的进步最终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集合,是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从物化城市形态及非物质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及开发太原城市文脉的措施.通过对此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太原历史文脉的传承及其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是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文本批评概念之一,它不仅指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还包括文本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语境之间的相互映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新作《仁慈》从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两个方面体现出了互文性的特点,并通过对互文性的运用表现出小说独特的主题,凸显了莫里森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恽代英是中国青年杰出的革命领袖,在他短暂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以自己丰富的成长历程诠释了近代中国青年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历史形象,并形成了丰富的青年观思想。他指出青年的历史使命是“造历史”,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引导先进文化”,青年运动应和群众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他强调青年的改造要坚持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结合,要深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