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合成了十余种8-羟基喹啉(q=8-Hydroxyquinoline)金属螯合物,对8-羟基喹啉镉进行了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荧光光谱测定,并与8-羟基喹啉锌进行比较,对其光致发光进行了合理地解释.结果表明:金属镉阳离子与8-羟基喹啉-形成的螯合物具有高强度的荧光,荧光发射峰来源于508.8nm.  相似文献   

2.
利用亚硫酸钠作为还原剂对二价Cu离子的还原制备了一价Cu离子掺杂的ZnS纳米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的尺寸约为2.7nm,而X射线衍射的结果证明其为立方闪锌矿结构。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发现随着Cu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ZnS∶Cu纳米晶的吸收边及紫外光激发下的荧光发射峰均发生了红移现象,且Cu离子浓度越高红移越显著。还原剂量调整的对照试验表明,还原剂过量将导致ZnS∶Cu纳米晶发光峰位的进一步红移。  相似文献   

3.
采用DFT//B3LYP方法,在6-31G*基组下,对8-羟基喹啉锂(LiQ)及其衍生物基态结构进行优化.在基态几何优化基础上,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吸收光谱.用CIS/6-31G*方法优化8-羟基喹啉锂单体的S1激发态结构并计算其发射光谱.计算结果表明:在1位加上供电子基氨基和1,5位分别加上供电子基氨基与羟基对分子的二面角增大,表明加入供电子基会降低分子的共轭程度.吸电子基使得HOMO、LUMO轨道能量下降,能隙也是下降的,吸收光谱比8-羟基喹啉锂的红移.8-羟基喹啉锂发射与吸收光谱之间有108.43 nm的Stokes位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时间相关单光子技术法测量荧光寿命的原理,并对其在有机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 lq3)掺杂聚乙烯咔唑(PVK)薄膜内能量传递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 lq3掺杂浓度的升高,给体PVK的荧光寿命持续降低,表明薄膜内存在PVK到A lq3的有效的非辐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5.
以2-甲基-8-羟基喹啉为起始原料,通过四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8-羟基喹啉功能羧酸分子5,7-二(4-羧基苯基)-2-甲基-8-羟基喹啉。通过优化合成步骤和反应条件,将目标产物的总产率提升至71.6%。采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红外光谱对目标分子的结构进行表征与分析,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目标分子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羧酸功能分子在380~440 nm间有3个明显的发射峰,且溶剂分子可诱导其发射波长和荧光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种由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肽,是细胞与组织内重要的活性分子,与多种生理和病理功能相关.以8-羟基久洛尼定为骨架,设计、合成了一例基于香豆素荧光团的GSH荧光探针,利用8-羟基久洛尼定的刚性平面结构增强荧光母体的平面性,以实现荧光波长的红移.光谱分析表明该荧光探针对GSH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GSH呈现典型的比率型响应特征,在516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561nm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同时,荧光强度与GSH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表明该探针可以实现GSH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采用乙酸锌和硫化钠合成了硫化锌(ZnS)胶体,采用分子沉积膜技术制备了聚电解质与ZnS纳米颗粒的复合薄膜.在ZnS胶体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上可观察到激子吸收峰,胶体的吸收带边约为313 nm,与其体相材料比较,有明显蓝移现象,显示出量子尺寸效应.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ZnS胶体颗粒为球形,粒径为3-7 nm.吸收光谱显示,聚电解质与ZnS胶体复合薄膜的吸光度随薄膜层数增加而上升;荧光光谱显示,复合膜在380 nm附近有较强发光,随着膜厚度增加,发光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对3个地区的矿物粉尘做了XRF分析及其与溶菌酶(Lys)的反应实验,结果显示Lys与样品中的物质进行了反应。在模拟样品中元素离子与Lys反应的uV—Vis、荧光光谱研究中发现,37℃下Lys与样品中的元素离子Fe^3+、Pb^2+的作用很明显。表现在紫外区Lys—Fe^3+复合物吸光度增强,Lys—Pb^2+复合物吸收峰红移13nm。荧光区Lys—Fe^3+复合物在λem450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30nm,Lys—Pb^2+复合物在λem725nm处荧光强度增强,荧光峰红移205nm。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新试剂7-(苯并噻唑-2-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简称ABQ)和7-(噻唑-2-偶氮-8-羟基喹啉-5-磺酸(简称TBQ)的荧光性能,测定了它们的荧光量子效率,对进一步利用荧光法进行样品分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表面态对ZnS基纳米材料发光影响问题,采用溶胶法制备ZnS及ZnS∶Mn量子点,并以多种修饰剂对样品进行表面处理。发现以巯基丙酸修饰可同时增强ZnS的缺陷发光和Mn离子相关的橙色荧光;以聚乙二醇修饰同样可增强ZnS缺陷发光,但会导致581nm处的Mn离子相关的橙色荧光强度下降;以叶酸修饰的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及峰位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对照实验分析了表面修饰后ZnS及ZnS∶Mn纳米材料发光性质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釆用三维和二维荧光法对中药丹参水浸提液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丹参水浸提液在三维荧光等高线光谱中出现2个荧光峰,其激发波长分别为2433、37 nm,发射波长为437 nm。丹参素、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及原儿茶醛与丹参水浸提液的二维荧光光谱比较研究表明,丹参水浸提液的荧光光谱是各种丹参酚酸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的叠加,其中丹参酚酸B对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强度贡献最大,且荧光发射波长相同。在近中性条件下,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作为定量分析丹参中总酚酸的依据。丹参水浸提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指纹图谱特征,可以用于丹参的定性鉴别。在pH 7.0~12.7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发射光强度随pH增大呈现递减甚至消失的变化,同时丹参素的380 nm荧光有所增强,丹参酚酸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易于水解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采用碳二亚胺法偶联系统素多克隆抗体和水溶性CdSe/ZnS量子点,制备了系统素量子点免疫荧光探针( antiSys-CdSe/ZnS),并对该探针的特异性和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ntiSys-CdSe/ZnS和系统素多克隆抗体的中点效价分别为1∶3.21×104和1∶9.45×104,两者对系统素的免疫识别能力近似;体系中硼酸缓冲液的pH为9.0时,antiSys-CdSe/ZnS量子点荧光探针溶液的荧光强度最强,其荧光强度约为原量子点荧光强度的47%;在牛血清白蛋白(BSA)存在时,antiSys-CdSe/ZnS 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当体系中含有1% BSA时,antiSys-CdSe/ZnS溶液的稳定性和荧光强度最佳.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共轭的咔唑二聚体荧光载体9-乙基-3-咔唑亚甲基-咔唑腙(ECCH),用PVC包埋的方法可以将它固定在光纤传感器的表面,在溶液pH值为2.0时,亚硝酸根(NO2-)与过量的碘离子(I-)反应生成的碘三离子(I3-)能猝灭此ECCH光极膜的荧光.得到了可以检测NO2-的传感器,并讨论了此传感器的传感机理.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NO2-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10-6~1.0×10-4mol.L-1;检出限为4.0×10-7mol.L-1.将传感器用于水样中NO-2的直接测定,回收率在96.0%~103.6%.  相似文献   

14.
以透明质酸钠和7-羟基-4-甲基香豆素为原料,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的透明质酸衍生物.通过模拟人体的生理环境,研究了浓度、pH和温度变化对透明质酸衍生物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质酸衍生物荧光强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随pH变化其荧光强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较为稳定,随温度的变化其荧光强度基本保持稳定.为以后探索具有药物载体透明质酸在机体内的作用机理及其靶向作用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5-磺基水杨酸(5-Sulfosalicylic acid,SSA)在不同酸度下的荧光光谱性质.酸性条件下,SSA的荧光激发峰λex分别位于201,210,236,297 nm,荧光发射峰λem位于401 nm;随pH值升高,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均逐步升高,但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形状无变化.碱性条件下,随pH值升高,201,210,236,297 nm的激发峰位置发生红移且强度逐渐降低,261 nm出现一个新的逐步升高的激发峰;401 nm位置的荧光发射峰位置发生蓝移,且强度逐渐降低.pH=2~6,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上升;pH=6~9.5,荧光强度基本不变;pH=9.5~13.3,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下降.同时,讨论了SSA作为三元酸的解离.  相似文献   

16.
荧光聚氨酯在荧光聚合物研究领域中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制备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荧光聚氨酯,以1,5-二羟基萘为荧光功能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固态和酸碱响应荧光发射的多功能聚氨酯(MFU)。采用核磁共振(1H NMR)、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 -vi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分别用溶液样品和固态薄膜样品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研究了其荧光发光性质,还用酸碱滴加实验研究了MFU溶液样品的酸碱响应荧光性质。结果表明:核磁谱图在δ=7.20-7.54 ppm范围内出现萘环质子吸收峰,红外光谱谱图在1630 cm-1,1548 cm-1,1483 cm-1附近出现萘环骨架振动峰,可见-紫外吸收光谱中在226 nm处以及260-340 nm范围也出现萘环共轭吸收谱带;另外,选取紫外光谱中226 nm为基准,根据朗伯-比尔定律,用标准曲线法拟合定量分析得到,MFU分子链中荧光基团含量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综合表明,分子链中含有功能基团1,5-二羟基萘的荧光聚氨酯被成功制备。荧光光谱表明,MFU样品无论是溶液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在460 nm左右宽范围内都有较强的荧光发射,而相对照的纯聚氨酯样品在两种状态下均没有明显的荧光发射。此外,溶液样品在酸(490 nm,蓝绿光)和碱(460 nm,蓝光)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最大位移超30 nm;荧光强度方面,强碱性(pH=11)相对于强酸性(pH=3)环境下的荧光强度降低了89%。基于MFU溶液样品在酸碱环境中表现出发光颜色和发光强度的双特征响应行为,新型荧光聚氨酯MFU有望用于强酸和强碱的双信号探测。因此,通过化学键接引进荧光功能单体,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固态和酸碱响应荧光发射的多功能聚氨酯。  相似文献   

17.
荧光增敏法测定保健品中的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pH=10.0的缓冲溶液中,于激发波长275 nm、发射波长360 nm处测定时,邻菲啰啉溶液的荧光强度因与镁发生反应生成了络合物而得到增敏,其增敏程度(ΔF)与镁的质量浓度在0.1~2.0mg/L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用此方法测定了3种保健品中镁的含量,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在0.15%~0.59%之间。同时做了加标回收试验,其回收率在93.30%~103.9%之间,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在激光血管成型术中用光谱技术进行诊断定位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较为集中地研究血管的激光荧光光谱.我们用普通氙灯355nm波长和YAG三倍频(355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进行了血管荧光光谱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光源的血管荧光光谱与激光的血管荧光光谱相似,并由此提出用普通氙灯进行血管疾病光谱诊断的方法.2.激发波长为355nm时,在396nm和450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血管内膜的成分有关,能够鉴别正常血管和异常血管,可以成分光谱诊断的依据.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未见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