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新丹336”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肥料运筹做主区,设3个水平,种植密度做副区,设4个水平,主区重复3次,研究密度与肥料运筹对“新丹336”玉米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和种植密度的互作对玉米品种“新丹336”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冠层透光率、产量、穗长和穗粒数有极显著的影响,当施用肥料纯N 220 kg/hm2、P2O5110 kg/hm2、K2O 140 kg/hm2,种植密度为6. 75万株/hm2时“新丹336”穗粒数最多,产量最高,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由水利部牵头,组织北京、河北、青岛和沈阳4省(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节水灌溉项目,贷款金额7400万美元,项目总投资15.6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包括4省(市)的27个县(市、区),计划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6819公顷(160万亩).通过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的综合措施,达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节约灌溉取水量,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我国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我国水资源相对不足的特点,旱地农业用水必须采取综合节水技术,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早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括适水种植、培育节水高产品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蓄水耕作、覆盖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越南地处热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通过对越南气候条件、农业生态区域、越南全国、各生态区、部份省份近几年种植木薯面积、单产及总产概况分析,了解越南木薯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我国木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越南农业统计数据库、越南统计总局网站、越南农业农村部栽培局、越南统计年鉴和越南国情报告年度数据,分析越南全国、各生态区、部份省份近几年木薯发展、种植、生产及贸易概况.[结果]越南纬度跨越大,气候条件差异大,分6个农业生态区.越南木薯种植主要在丘陵山区,在热带地区可全年种植,越南南部是热带地区,北部是亚热带地区,越南种植木薯主要集中在南部,近年来全国种植木薯面积已超过50万公顷,木薯总产已超1000万吨,其中2016年达到最高面积为56.90万公顷,产量达1090.99万吨,2019年种植面积为51.93万公顷,产量984.69万吨;2019年南部种植面积是36.07万公顷,北部只有15.88万公顷,2012年越南木薯及木薯产品出口价值达最高13.514亿美元,2019年为9.669亿美元.[结论]越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北部是亚热带,四季分明,南部是热带,分旱季和雨季.木薯是越南重要的经济作物,越南是全球木薯出口大国,越南木薯及木薯产品出口价值10亿美元左右,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广西等西南地区与越南相邻,有比较相似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合作的空间和潜力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地下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一条可选之路。为了寻求合理的地下滴灌应用模式,对新疆、甘肃和广西3个示范区的地下滴灌系统的投入和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地下滴灌系统的毛管采用一次铺设、多年使用的方式;与每年更换田间毛管的地表滴灌系统相比,地下滴灌系统年静态投资与地表滴灌相当或减少,但地下滴灌更方便农业管理;棉花、马铃薯和甘蔗3种作物的地下滴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棉花产量相当或略有增产,甘蔗单产从52.5~63.0 t/hm2提高到117~130 t/hm2,增加了1倍以上,马铃薯地下滴灌在节水22%的同时,增产了115%;变革作物种植模式,选择与节水技术相适宜的作物种植与管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节水技术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灌溉是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在考虑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区域新增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区域农业节水最优规划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区域水源类型、农业可用水量、作物种植结构、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和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等影响因素。应用这一数学模型,制定了新疆和田地区2020年农业节水最优规划方案,方案给出了区域内作物最优种植结构以及各种作物节水灌溉工程的最优发展规模。与采用常规方法制定的和田地区农业节水规划方案比较,最优规划方案节省投资19.92%。  相似文献   

7.
以生活炉渣、建筑废料、生物秸秆等城乡废弃资源为原料,制备一种面向节水农业的环保新产品———土壤扩蓄增容肥.实验结果表明:在棉花苗期,6种土壤扩蓄增容肥配方的节水效果较土对照高300倍,干物质积累增加4.77%~50.00%.6种配方的皮棉产量均比对照高,增产幅度为4.70%~14.25%,纤维物理性状有所改善.产量高低顺序依次是,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生活炉渣>秸秆木炭>建筑废料>煤矸石>CK.利用城乡废弃资源生产的扩蓄增容剂,不仅能改良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更是棉花增产、优质、节水、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丛枝菌根(AM)对水稻生长促进及化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考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对水稻生长促进及化肥减量效果,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实验材料在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含量的基质中进行水稻盆栽试验.对比分析了水稻根部AMF的侵染状况,及其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MF强化在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减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自然基质中土著G.mosseae普遍存在,并可与水稻根系形成菌根结构,但其对水稻的影响与AMF空白基质相比差异并不显著.AMF强化能显著提高其对水稻根部的侵染率.与自然基质相比,AMF强化使水稻的株高、总生物量、根系总表面积及产量分别提高了20.6%、30%、36.6%、45.3%.经计算,每生产100kg水稻,AMF强化相对于自然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分别减少3.14kg、1.88kg、2.42kg,削减程度高达47%.AMF强化能够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并提高其产量,而且在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减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种被称为膜下滴灌的节水技术在中国最干旱地区之一的新疆推广应用了 11 33万hm2 ,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农田采用滴灌节水技术规模最大的国家 .这标志着中国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在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膜下滴灌 ,顾名思义 ,是在膜下应用滴灌技术 .这是一种结合了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国内覆膜技术优点的新型节水技术 .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 ,加上地膜覆盖 ,棵间蒸发甚微 ,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大田使用后 ,较常规灌溉省水 5 0 %左右 ,省肥 2 0 % ,省农药 10 % ,增产 10 %~2 0 % ,增加综合经济效益 4…  相似文献   

10.
正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一、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重要性分析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但是,我国的节水灌溉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覆盖率不足10%。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25%~40%  相似文献   

11.
污泥有机复合肥在甘蔗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城市污水污泥经过一次好氧堆肥发酵和二次厌氧堆肥发酵后 ,适当添加营养成分制成甘蔗专用复合肥 ,其肥效成分为w (N) 1 4 3% ,w (P2 O5) 4 % ,w (K2 O) 5%。田间试验表明 :( 1 )施用不同肥料对甘蔗出苗数、有效茎数和甘蔗糖分影响较小 ;( 2 )污泥有机复合肥施用量不同甘蔗的产量也不同 ,在甘蔗田每hm2 施用 2 4 0 0kg污泥有机复合肥比较合适 ;( 3)当有机复合肥施用量为 2 4 0 0kg/hm2 时 ,污泥有机复合肥肥效明显优于市场上出售的三元复合肥和由尿素、钙镁磷肥及氯化钾组成的混合肥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由三个试验组成。试验一和试验二分别选用两个牧场处于泌乳早期的奶牛14头和12头,按照年龄、胎次、预产期和上胎305天产奶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三选用处于泌乳中后期的奶牛12头,按其年龄、胎次、分娩期和试验前7天产奶量分为两组,进行交叉试验。试验用奶牛精料根据《中国奶牛饲养标准》配制。试验组奶牛的烟酸添加量均为6克/头·日。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一和试验二中添加烟酸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高1.74和1.18千克/头·日·(p<0.05)。试验一中试验组乳脂率比对照组高0.2个单位(p<0.05)。试验三中添加烟酸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均无影响。三个试验中奶牛的精料采食量和体重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研究结果说明在奶牛泌乳早期日粮中添加烟酸,可以提高其产奶量和乳脂率。而对泌乳中后期奶牛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宁夏中部干旱区马铃薯种薯耗水规律及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开展马铃薯种薯覆膜与露地滴灌田间试验,研究水分对马铃薯种薯产量的影响及马铃薯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覆膜地马铃薯种薯产量极显著地高于露地马铃薯种薯产量;不灌水处理马铃薯种薯产量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各灌水处理,灌溉定额越大,马铃薯种薯产量越高;灌溉定额一定,产量、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灌水2次>灌水1次>灌水3次的规律;灌溉定额越大的处理耗水量越大,在全生育期马铃薯的耗水规律为现蕾期>花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耗水量最大.露地比覆膜耗水量大18.43 mm,膜下滴灌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露地,说明膜下滴灌马铃薯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有效节约水资源,适宜在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面核算其主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与构成,可为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体系全过程环境管理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核算江苏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5种作物生产过程各环节碳排放强度,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构成及影...  相似文献   

15.
区域水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农业灌溉用水量的有限性.在分析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节水潜力评判指标和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济源、安阳、新乡、鹤壁、焦作、濮阳6个地区的节水潜力评价中.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基本上处于节水灌溉过渡阶段,仍有一定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水库堤防工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量化评估水库堤防工程的农业绩效及分析水库堤防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之间关系,不仅可以完善农业生产理论,而且能为国家投资水库堤防工程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选择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农业生产函数,并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基础上,综合考察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水库堤防工程、农业资源消耗、农业科技力量、育种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有效测度了各地区水库堤防工程的农业生产绩效;其次运用规模经济理论,根据水库堤防工程能够增加农业生产资源,保障农业生产要素发挥更大效用的机理,依托各地区水库堤防工程受益人口的总收益和人均收益,探讨了水库堤防工程与农业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水库堤防工程在农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堤防工程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大于水库工程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贡献度;水库堤防工程在农业经济增长中贡献度最大的地区是重庆,最小的地区是海南;随着水库堤防工程的完善,受益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受益人口的人均收益和总收益也逐渐增加,且受益人口的人均收益增加速度快于受益人口的增加速度,说明了水库堤防工程能够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17.
基于蚁群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的节水灌溉技术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考虑了生产、生态、经济、气象、社会和土壤等因素,建立了节水灌溉技术优选指标体系,利用蚁群算法实现指标的筛选,并以支持向量机为分类器,建立了节水灌溉技术优选模型。以山西省的43个县为案例对该模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指标筛选方面,蚁群算法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指标数量,从初始节水灌溉技术优选指标体系30个指标中,小麦优选出12个指标,玉米优选出16个指标,大豆和棉花优选出17个指标;在节水灌溉技术优选方面,本文模型针对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4种作物分别优选出了相应的节水灌溉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该模型可为决策人提供科学依据,对节水灌溉项目规划设计中选择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节水技术与可持续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节水灌溉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而节水技术的应用是落实这一措施的根本保证。主要结合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节水农业技术,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植物声频技术是一项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用声频技术对豇豆进行了小样试验,考察了声频技术对豇豆生长株高、开花期以及结豆荚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约在500Hz(BW—20 dB在300~6000Hz)主频率的声频作用下,试验组豇豆比对照组豇豆生长高度增加了21.2%,平均提前了41h开花,结豆英数平均增加了61%;同时,试验组在抗病性、提高复壮能力等方面较之对照组均表现出一定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东光县节水灌溉工程的总体情况及相关政策与全县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模式。以2009年度节水灌溉工程示范项目区为例,分析了全县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取得的成果,对今后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