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分流河道是很多大型油气田的重要储集体,但目前对分流河道内部砂体的系统研究仍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的开发效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浅钻孔、探坑、探槽等方法,对赣江三角洲分流河道内发育的砂体类型、沉积特征、砂体规模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流河道内发育水道、边滩、汊口滩、并口滩4种砂体,其中汊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分汊口处,并口滩发育在分流河道的合并处;不同砂体的堆积方式不同,水道为垂向加积,边滩为侧向加积,汊口滩为逆流加积,并口滩为顺流加积。对不同砂体的规模进行测量,建立了分流河道内砂体定量参数地质资料库。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内边滩、汊口滩的规模普遍大于下三角洲平原,上三角洲平原的边滩长度集中在500~2 000 m之间,边滩宽度集中在100~400 m之间,下三角洲平原边滩长度一般为300~900 m,宽度一般为50~200 m?并口滩的规模较小,长度一般为20~100 m,宽度一般为20~60 m,且仅在下三角洲平原发育。本次研究对油气田开发中预测砂体和寻找新的潜力目标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海上水平井开发油田,剩余油的研究应建立在明确主控因素基础之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主控因素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对于浅水三角洲沉积类型油田,剩余油主要由储层韵律、沉积微相、夹层发育状况、开发方式共同控制。总结了各主控因素剩余油富集位置及合理的开发方式。其中,层内夹层及多期河道叠置控制下的剩余油占比最重,是未来调整和挖潜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H油田沙二段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H油田沙二段储层内部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不均等问题,对其水下分流河道储层中隔夹层进行了层次结构特征研究.将本区隔夹层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层、水下分流河道之间夹层及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夹层4类,利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划分了隔夹层物性和电性标准,结合该区沉积微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行了隔夹层展布分析.结果表明隔夹层分布与水下分流河道不同部位关系密切,隔层厚度从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到中心依次减薄,而夹层在水下分流河道分叉口部位和河道边缘部位发育程度较高,水下分流河道中心主流线部位夹层发育程度较低,进而影响了研究区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晋中北山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晋中北晚古生代山西组是以河控作用为主、兼受潮汐作用改造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并总结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点。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上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充填变浅、废弃三角洲朵叶各部位发展起来的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6.
浅水三角洲沉积亚相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浅水三角洲亚相间存在渐变带,难以准确标定分界线位置,无法满足油田开发需求的问题,在浅水三角洲沉积水动力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达到明确区分各沉积亚相为目的,充分利用取心井岩心资料及密井网测井资料,并进行指相标志平面演变分析,建立了沉积亚相识别标志。分流平原表现为陆上河流作用沉积特征,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与席状砂组合为沉积特征,外前缘以连片薄层席状砂为特征。制定了“岩心定区、微相定位”的亚相分界线标定方法,实现了沉积亚相的合理界定,为油层分类、储量计算及开发规划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水三角洲不仅可发育在陆相坳陷盆地,也可在断陷湖盆初始期、萎缩期和断-坳转化期发育。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受控于古构造、古地形、古水体、古气候及古物源等因素,在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古生物及地球物理响应等6个方面具有与其他三角洲不同的沉积特征。基于物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3种类型。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多变性,受构造影响较大。断陷湖盆初始期,由近岸向远岸,A/S值逐渐增加,河道砂体规模变小,连通性变差,席状化程度增强,平面砂体形态由毯状、坨状过渡为朵状、带状。断陷湖盆萎缩期,A/S值较小时,发育丝带状或鸟足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推进速度快,单期砂体较厚,横向变化快;A/S值较大时,多发育扇形、舌形或伞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河口坝和席状砂成片出现,砂体横向较稳定,单砂体厚度不大。通过上述研究探讨了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和沉积模式,为完善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岔河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特征以及对开发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根据钻遇砂体统计,岔河集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表现为纵向厚度小,河道宽度窄的特点,单砂体厚度集中分布在1~5 m之间,河道宽度普遍小于100 m。加密钻井能新增钻遇砂体和油砂体,砂体和油砂体的连通率也有所增加;但即使井距加密到100 m左右后,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仍然较低。大部分油砂体难以形成注采关系,表现为有采无注或有注无采;有注采关系的油砂体也以两点法和三点法注采系统为主,难以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系统。油井和水井的多向见效关系主要是由于合层开发造成的假象。由砂体特征影响而形成的剩余油类型主要为:现有井网没有控制的透镜状油砂体,有采无注弹性开发形成的剩余油,和水驱单向受效形成的剩余油等。  相似文献   

9.
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渤海湾渤中C地区最具含油潜力的砂体类型,也是该区后期滚动挖潜的主要对象。以区域晚期成藏理论为指导,结合探井、开发井揭示的油气分布特征,以统计学为手段,弄清分流河道砂体的油气富集规律,对已开发或未开发分流河道砂体的潜力进行定量化分析,为滚动开发实践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区含油分流河道砂体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渤中C地区主控断层平面距离5 km以内的区域,纵向上主要集中在海拔—1 780~—1 650 m之间;油气的富集程度平面上受控于构造背景和断砂的接触关系,位于面积大的圈闭内并与断层高角度接触的分流河道砂体油气相对富集,纵向上受控于各层位基准面旋回差异及分流河道砂体规模的大小,发育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中晚期且在单一区块内面积小于5 km2的分流河道砂体往往具有较高的面积充满度。实践证实,该成果较好指导了该区的滚动开发实践,有助于油田的高效开发评价,对类似区块的勘探及滚动开发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宋芳屯南部P油层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利用42口井岩芯和2 745口井测井曲线,对松辽盆地宋芳屯地区南部P油层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4类层序界面,共划分为2个中期、5个短期和12个超短期层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类型及分布演化规律研究。研究认为,宋芳屯地区P油层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进而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决口扇、漫流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和席间泥等8种微相砂体。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延伸距离较远,由于频繁的分叉和改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平面上呈树枝与条带状展布,该砂体物性较好,为主力储集体。通过沉积微相精细研究,为该区岩性油气藏的下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