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为了更合理地引导永康市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通过对永康市715个农村居民点的现状调查和利用1:10000土地利用现状详图,从地形地貌因素、乡镇经济发展水平、道路交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着手,分析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永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为农居点的布局调整提供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推进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空间的合理开发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的重要前提。以湖北省枝江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统计功能,构建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研究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并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划分为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匹配性研究模型、建设用地开发潜力研究模型和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动态模拟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城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空间格局的匹配性、建设用地空间发展潜力和空间扩张趋势。本研究对枝江市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为类似市(县、区)的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某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影响因素众多的问题,以岩土工程勘察原始数据等基础资料为基础,对某城市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将工程地质问题的严重程度作为划分适宜性分区的依据。分析可知,此地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为砂土液化、软土震陷、沉降变形、渗透变形、地基稳定、基坑稳定和围岩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工程地质问题赋权重,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适宜性评价分区图,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适宜性好、适宜性较好、适宜性差与适宜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作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三生空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模型和GIS空间分析从“三生空间”视角对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炎陵县85%的村镇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但策源乡和垄溪乡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其中策源乡生活适宜性较低,垄溪乡生态适宜性较低;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分布存在空间差异,生活、生产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西北部,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炎陵县东北部;影响炎陵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的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中心城区可达性(B1)和交通干线可达性(B2)是影响生活适宜性评价的两个主要因素;耕作收益率(B7)是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影响生产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因素是生态不适宜面积(B10)和坡度大于25°的用地比例(B11)。  相似文献   

5.
研究长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对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优化村镇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基于县域单元,采用综合指标法、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密度、变化数量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用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县域尺度上,皖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净变化率和结构变化率低于皖南地区,存在市区周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情况.?②在空间特征上,安徽省形成"皖北密集区"和"皖南稀疏区",其中密度最大地区分布在以阜阳市和亳州市为代表的安徽西北部地区.③农村人口、人均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高程、农村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城市化率对农村居民点变化的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监测,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模式的转变,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出现交往空间缺乏细部设计、交往空间环境过渡景观化、交往空间盲目开发水景、交往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封闭、交往空间中青年人参与性弱等问题,进而提出现代城市住宅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适宜性营造的观点,并根据此观点提出强化地域适宜性、行为适宜性及识别适宜性三条设计对策,为现代住宅区的邻里交往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宁市区域地质、岩土性状、地质灾害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等5方面为准则层建立分析模型;在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开发拟建区的地质环境适宜程度.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适宜性可划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0%、30%、40%和10%.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辨识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评定其适建水平、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立足于损益分析视角以五大连池为例,借助RS与GIS技术,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17个因子的用地扩低张阻力赋值体系,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村镇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覆盖过程,探讨空间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潜在趋势,据此通过损益模型划定镇域空间适建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镇Ⅰ类(高适宜建设区)、Ⅱ类(较为适宜建设区)、Ⅲ类(较为不适宜建设区)、Ⅳ类(不适宜建设区)用地面积为41.01、138.97、387.85、492.26 km2,分别占镇域面积的3.86%、13.11%、36.59%、46.44%,划分结果可为镇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空间管制规划提供辅助判别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村镇住宅“合家居”为例,针对西南地域及其乡土文化,结合可持续思想,从平面构成、空间组合,形态特征及民居文化的承继等方面,对合家独院住宅作了初步探析,旨在抛砖引玉,为21世纪的村镇住宅设计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用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气候、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北方严寒地区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建设应与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控制。针对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用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许多村镇人均居住建筑用地超过200m^2/人,比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人均各项建设用地总和150m^2/人还要多,用地规划布局不合理等,对寒冷地区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设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寒冷地区村镇居住建筑用地规划与建设的原则及对策,包括居住建筑用地的规划设计对策、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对策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农村改革试点镇规划的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系统地探讨了小城镇规划应树立的新观念,即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运行的观念、生态城镇的观念、个性化城镇的观念、便于管理和可操作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从村镇规划所指范围、现代村镇规划的概念、原则入手,分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村镇规划和村镇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态聚居点是一个生态动态发展、低碳宜居、可持续的人类聚居模式,乡村生态聚居点系统是社会和谐经济循环生态平衡政治民主文化多元的复合生态系统。以简阳市江源镇和睦村聚居点规划为例,说明对乡村生态聚居点的内涵与系统规划的经验,希望对乡村规划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小城镇建设发展日渐升温,迫切需要一种系统、合理以及适合小城镇特点的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文章基于GIS平台,分析影响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因子,构建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的基准模型。依据生态原则、美学原则、文化原则修正基准模型,根据建筑密度分区、建筑高度分区、城镇功能分区去构建修正模型。并且以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土地用地性质和区域建设意向为基准,构建土地开发强度的扩展模型。研究发现,修正模型比较基准模型降低了鲁坦河两侧的开发强度,同时提高了老城区部分地区的开发区强度,对部分地区进行了整体性控制,避免了零碎化。修正模型的构建更有利于源潭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南北大道两侧景观的塑造,同时更符合源潭镇现实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小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分区模型构建,以期为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健康发展以及城乡规划的制定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村镇建设工程质量是村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从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浙江的气候和水资源特点,通过对浙江乡镇水厂供水技术现状调查,从运行效果、维护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归纳、分析、研究,提出以无污染水库水、Ⅱ类以上地表水以及微污染地表水为水源的各自的最佳工艺流程,供乡镇供水工程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普通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被漠视,城镇建设缺少地方特色,造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破坏.在鳌山卫镇快速建设的今天,亟待一套完整、科学的历史文化保护策略,以缓解城镇历史文化的延续与新城镇建设之间的矛盾,实现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及制约因素,以及协同优化技术的背景及应用目标.针对城乡系统作为复杂巨系统的特征,为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科学性、质量和效率,引入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方法和技术,结合3S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协同优化技术集成平台.  相似文献   

20.
城乡体育一体化遵循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益提升和体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体育一体化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依托立体化的覆盖城乡范围的体育公共财政机制,逐步实现对城乡范围内一体化的体育行政管理,从而推动城乡体育一体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体育一体化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