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一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状况、土地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交通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建筑设施与安全管理状况8项指标变量及21个指标因子在内的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影响指标框架,并通过AMOS软件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影响指标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状况与土地资源状况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有正向影响,其中水资源状况指标变量对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影响力高于土地资源状况;社会环境中的6项指标变量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基础设施对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影响程度最大,建筑设施与安全管理状况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2.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居环境与开放性生态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从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与现代特点论述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建设的必然趋势。从现代人居环境存在的生态危机到现代人居生活的改变,城市人需求的变化以及现代人居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特点,都说明了人居环境开放性生态系统的建设在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是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现代住区到城市空间的建设,现代人居环境无不体现着开放性生态系统的观念,因此,本文主张用生态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山地区域乡村人居环境状况落后,已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加快其建设是山地乡村发展的迫切要求。阐述了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传统模式的特点及现实影响,并从山地自然环境特点和当前山地乡村所面临的社会经济变革与人居环境建设模式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最后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居环境伦理观与建筑材料的绿色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伦理观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人居环境伦理观则是在具体对象上对环境伦理观的细化,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居环境的伦理关系。人居环境伦理观赋予人关心和保护人居环境,从而其实也是关心与保护人类自己的特殊职责。人居环境目前正面临着诸多危机,如城市环境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这意味着人居环境伦理观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针对由于建筑材料引起的人居环境危机,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恶性循环的环境里,我们该如何改善,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存空间,本文对当代社会的人居环境现状,人居环境的定义,人居环境的特征与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衡阳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冬  舒文娟 《商品与质量》2011,(Z4):208-209
本文从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内容出发,在综合国内外多位学者提出的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评价衡阳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对衡阳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的历程与策略,基本结论是:区域生态与人文和谐共存价值观主导下的“手掌规划”、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的旧城改造与设计模式、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街区保护与更新措施,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把握了人居环境变迁过程中自然时空架构人工化、资本化规律,坚持日常生活延续的规划理念并突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殊社会构成与文化语境,采取严格限定城市规划设计实施领域以促进历史街区步行化进而降低日常生活速度等相关对策是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指农村居民在悠久历史演进过程中与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综合体,是我国农耕文明、地域建筑风貌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陕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代表之一.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陕南地区1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服务、经济条件5个方面的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的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为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陕南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分异大致呈现“周高中低”和“西高东低”的格局特征;(2)空间环境在一级指标层中权重最大,是影响村落人居环境水平的重要因子;(3)各一级指标中生态环境、空间环境和经济条件呈现正相关,文化环境、社会服务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结合,挖掘发挥适宜人居城市建设中的"创意植入"和创意城市的人居效应,这对于激发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实力、深化创意与人居的互动城市范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综合发展水平,有着迫切意义和现实诉求。为此,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创意植入",要注重生态型创意规划,打造"生态+"创意产业系统;重视包容型创意开发,打造"人文复兴"的创意城市;注重内涵式创意发展,增强适宜人居城市的文化质感度;强调社会型创意形态,提升社会宜居型的创意城市品质;促进生活型创意辐射,提升创意城市的人居生活环境和地点质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框架体系研究的逐步深入、成熟,当前以大都市为模板建立起来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框架正在应用于国内各类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当中。中小城市的很多体系、制度的完备程度都远不如大都市,而针对大都市提出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就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小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因此,文章以中等城市同时也是我国最大边境城市——丹东市为例,研究制定了与其相适应的框架体系,然后对它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一些建议,同时也对其它中小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新乡村建设中所面临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问题,运用建筑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模式,对乡村聚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从人地观念、聚落建设、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在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各个阶段乡村聚落所体现出来的依附自然、干预一顺应自然、干预自然和回归自然的人地互动关系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以指导新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人居环境的建设离不开设计学的发展。将设计伦理运用到人居环境建设中,有助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同时也丰富了设计伦理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已普遍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其人文品质,对人们精神的塑造更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分析了当前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在文化意识和管理方面的一些人文品质问题,并阐述了该区人文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人文品质的几点对策,以期为当前大量的建设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人居环境——新城市主义的本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中国当前城市建设面临许多非人性化的人居环境忧患。对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其后的新城市主义思想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表明了城市设计理念从科技理性向自然和人性的转变,阐述了新城市主义本质内涵是人居环境思想。启迪人们应从人本主义角度探讨城市建设,用人本思想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持人、自然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城市环境才能走上真正健康之路,对城市开发区建设具有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对衡阳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衡阳城市人居环境现状出发,制定了人居环境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衡阳城区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并结合衡阳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传统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1世纪的即将到来,人居环境建设该如何面对现实,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结合对变革中传统居住环境发展途径的探讨,试图理顺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的诸多因素,建构整体理论框架,以求全方位地把握课题所提出的背景、概念、意义和目标等,寻求人居环境建设在形态结构理论研究及实践方面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设想利用土和壳体各自的力学特性,组合构成多层堆积建筑,充分发挥掩土建筑的节能潜力;阐述其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营造方式和具有自然山水特征的外部空间形式;定性分析其安全、经济等性能以及该体系对未来城市规划与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一种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实现的人居环境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