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室题名“微通”,谨记题释。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通”即取自“微妙玄通”之首尾。若苏子由《老子解》注云:  相似文献   

3.
王弼解《易》,依据"言不尽意"和"立象尽意"的思想,合儒、道二家之精神,首唱"得意忘言",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诠释方法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诠释方法的提出,不仅从认识论角度有助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合理阐释,而且它与"有无互训"等原则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体系之基础。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虽然有不成熟的方面,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意蕴,在中国古代诠释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以郭象无道体的哲学立场诠释庄子之学,并及于王弼、老子之学,关键在于撤销了道家有实体义的哲学立场,并认为王弼讲圣人体无,是高孔子于老子,又以郭象的迹本之论,汇入儒家的境界之中,认为儒家的圣王,表面之辛劳是迹,而神仙意境方是其本,既吸收魏晋道家有用于儒家的理论,又以此高儒贬道.就此而言,既曲解了道家老庄、王弼之学,也对儒道对比的问题,有了失当的理解.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反省.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一些学者在对哲学命题“得意忘言”论进行蔓学转换时,无视或忽视美学与哲学两个领域中言意问题的重大差异,明显表现出重意轻言、重意轻象的倾向。其实,“得意忘言”作为魏晋玄学命题之一,有其历史与逻辑的合理性,但从美学角度看,则“得意”既不能完全“忘言”,也不能完全“忘象”,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意、言、象三者是相交相融、不可分割的审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但《文心雕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序志》篇所呈现的刘勰因圣人垂梦而最终织梦成书、敷赞圣旨并立言不朽的人生志愿以及改变颓靡文坛的为文动机,都与其崇儒尊孔的思想密切相关。《宗经》篇所宗之经即儒家经典,宗经思想作为《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贯穿全书,"文之枢纽"之一的《辨骚》篇也有体现。在《宗经》之"宗"与《辨骚》之"辨"中,见出《序志》篇"变乎骚"之"变"在于"奇"和"采",由此,刘勰确立了"执正驭奇"、"衔华佩实"的理想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王弼解<易>,依据"言不尽意"和"立象尽意"的思想,合儒、道二家之精神,首唱"得意忘言",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诠释方法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诠释方法的提出,不仅从认识论角度有助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合理阐释,而且它与"有无互训"等原则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体系之基础.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虽然有不成熟的方面,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诠释学意蕴,在中国古代诠释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南昌水专学报》2018,(2):14-16
<正>"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篇"道经"第八章,全文表述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以"水"明"道",沟通"天"之"道"与"人"之"德",形成水的"伦理—道德"价值生态。老子对"上善若水"的道德诠释,不仅是"谈天说地"的道德形而上学智慧,更是以"天  相似文献   

9.
王恒 《商品与质量》2011,(Z3):145-146
《老子想尔注》作为早期道教的经典,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女性思想,尤其是关于"道"之物性的描述。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它所构建的"神化之道"体系的修仙理论,最终还是陷入"宝精养阳"式的男性主义修炼滥觞中。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约十二万字,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其中,《老子》有两种写本,被分别称为甲本、乙本.《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唐兰先生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致的.……这四篇是一本书(《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研究》).”确实,这是迄今为止,除医书《黄帝内经》外,我们能看到的唯一一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诸方面的“黄帝书”.它揭示出了“黄老之学”的内容,又同《老子》抄在一起,是研究“黄老之学”,特别是汉初“黄老之学”的入门向导.因此被学术界称为《黄老帛书》.  相似文献   

11.
《老子河上公章句》作为《老子道德经》现存最早的注释,从“修道长生”、“治身养性”为出发点来解释《道德经》,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此书强调人的主体性,围绕“修道长生”和“治身养性”,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阐释“爱气养神”、“和气长寿”、“静以养生”等养生观,为进一步完善道家养生思想和创立道教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介绍并评述了《老子》一书中有关机械方面的记载,并对《老子》的技术思想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老子》提出的“大制不割”、“有而不用”、“有无相生”、“图难”、“为大”思想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界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中“意声相和”音乐观的辩证关系及美学价值,来论述歌唱艺术中,“以声传情”和“寓情于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二者在歌唱艺术中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思想是写作的灵魂,运用写作技法则是把它们物化为文章的必要手段,是作者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转化为定型化文章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渡船”。为此,写作技法历来受到文章家的重视,被看作是文章写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于文海稿山之中,呕心沥血,探求着文章写作技法的奥秘,先秦时期的《周易·良》中,首次提出了“言有序”之类的文章作法。晋代的文豪陆机曾专门研究过写作之道,他的写作体会是“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强调了写作技能掌握的困难。南北朝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才之能通,必资晓术”。并把它形象化地比喻为:“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并在《总术》的赞语中,作了言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如果“意”“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具体辨析《文心雕龙》之“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 ,指出了“文之枢纽”总论文与道的关系 ,是全书理论的基础 ,并由此剖见刘勰的文学理论源于他对道、圣、经的先验规定  相似文献   

17.
<正>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叶的文人五言诗,不是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原诗不止十九首,因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文选》时,选录了十九首,又称之谓“古诗”,故有此称。十九首主要是反映中下层文人的忧患意识,诸如游子思归,仕途失意,感慨人生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等。这些诗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朝政昏乱、世道衰微的社会风貌。十九首风格清新秀逸,感情真挚深切,语言生动自然,构思奇特精妙,深得后世的好评。钟嵘《诗品》说:“文温而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称颂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由于古诗十九首为历来评价很高,所以特选其中三首加以分析介绍,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即《道德经》)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但由于《老子》的深奥与晦涩难懂,不仅令许多阅读者抓不住要领,甚至还让不少研究者颇感难以把握。尤其是,如何在当代对老子文本加以分析与阐释,从而使道的学说换发出新的思想活力,成为学术界与思想界所不得不面对的课题。《老子》的主题是道与德。老子把道规定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德则被看成是道的实现与完成,并提出  相似文献   

19.
“逻辑”是转译过来的语词,中国与之对应的是“名辩”。从金岳霖的《论道》可以悟到:与天道对应的是客观逻辑,与辩道对应的是主观逻辑,“道”与“逻辑”虽不全同,却交叉融通。在研究西方逻辑中,正是重视结合老子、墨子、名家等中国道论,将其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才有金岳霖那样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和我国学术界流行的:“老子讲转化不讲条件”这一观点相反,叙述了《老子》中存在着的大量反例。指出尽管老子没能从中概括出诸如:“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那样带着普遍性的结论,然而《老子》中已经包含了事物的转化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观点的萌芽。研究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并详加论证了的转化的相对性问题,及其提出的转化的绝对性问题,指出毛泽东在进行了长期理论探索后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为解决此问题奠定了基础。认为当前弄清转化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