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河流生态径流量的计算方法众多,其中Tennant法是最为常用的方法.总结了改进Tennant法的优点和缺点;以黄河花园口站为例,使用传统Tennant法和改进Tennant法分别计算了该站的生态径流量范围,结果表明改进后的Tennant法能够反映出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和泥沙特性.  相似文献   

2.
在河流生态径流计算中Tennant法应用比较广泛,但其多年平均流量的确定一直是该方法应用的一个难点,以往使用的平均数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研究实测数据的统计特性,引入中位数及众数理论,对原Tennant法进行改进,有效的去除了极端数据对统计规律的影响,找出了典型流量过程。将其应用在滦河下游生态径流计算中,通过新老方法的比较,认为采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该方法具有原理简单、计算过程“透明”等特点,对河流生态环境研究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IHA方法分析了雅砻江流域调水区河流调水前的水文资料,提取对基本生态条件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月基流量作为特征流量,采用Tennant法评价基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并对比分析南水北调西线一期调水工程实施后水文站月平均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间接推求坝址下游近坝段特征基流量,探究调水后月均流量对生态的有利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生态调度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沿程流量的恢复,甘孜、道孚水文站河段水量能恢复到维持较好的生态水平,朱巴站距离引水坝址相对较近,调水后月平均流量的生态有利程度略差.坝址下游河段调水后月平均流量对生态有利程度明显下降,3个坝址河段5-7月和11月均为"差".  相似文献   

4.
Tennant法计算标准的修正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使Tennant法更适合计算南水北调西线河道内生态需水量,对其计算标准进行了修正.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发现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气温较低,引水河流中鱼类洄游及水生生物的活动期主要集中在7~8月份,而且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河道均处于冰冻期,所以将Tennant法的用水期修正为7~8月,并将修正后的Tennant法应用于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引水枢纽下游的朱倭、朱巴、绰斯甲和足木足4站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修正后的Tennant法计算的生态需水量约占多年平均的25%,可见Ten-nant法对栖息地描述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5.
为定量确定大坝修成后坝址下游所需生态流量,通过Tennant法、湿周法和R2-Cross法对坝址至河口断面不同时间段维持水生态系统稳定所需的水量进行计算,并结合维持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和河滩湿地生态补水量的估算结果分析坝址断面下泄流量。计算结果为:鱼类产卵期(4—8月)的下泄生态流量为5. 74 m3/s,一般用水期(9月至次年3月)的下泄生态流量为1. 76 m3/s;除6月份外,其他月份用于维持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河滩湿地生态补水量可由天然降水补给,6月份时对小山亮子断面的生态基流增加0. 01 m3/s后方可满足这两项水量的补给。通过对坝址断面下泄流量的分析,可为水资源配置及大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科学确定基本生态流量对维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以淮河干流河南段为研究对象,选取长台关站、息县站和淮滨站为主要控制断面,采用最小月平均流量法、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法、流量历时曲线法和蒙大拿法4种水文学方法对淮河干流河南段的基本生态流量进行计算,以月为单位评估了1951—2015年期间月平均、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汛期和非汛期相应断面的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结果表明:①从长台关站到淮滨站基本生态流量依次增大,长台关站、息县站和淮滨站的基本生态流量分别为3.41、11.43、16.97 m~3/s。②淮河干流河南段丰水年的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最高,其次为平水年的,枯水年的最低,且汛期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大于非汛期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③淮河干流河南段月平均、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汛期、非汛期的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基本表现为息县站的最高,其次是淮滨站的,长台关站的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河流生态调度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河流湖泊生态水量,以宁夏苦水河流域为例,从水生态水量内涵、采用相应频率最枯月平均流量法(简称Qp法)和蒙大拿法(Tennant法)等计算方法,分析确定流域的生态水量,提出宁夏苦水河生态水量分析评价应注意的问题,为开展河湖生态水量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河流生态退化问题及恢复是北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北运河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提出了分段量化研究河流生态需水量的方法.采用鱼类生境法、Tennant法和水质模型法,分河段、分时段、分阶段计算了北运河河流的生态需水量.结果显示,北运河河流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不能满足河流COD和NH3—N自净需水量;计算的河流生态需水量占多年平均河流径流量的84%以上,并且需要大量削减入河废污水才能满足河流特定的环境功能要求.针对不同河段、不同时段和河流生态环境规划的不同阶段,进行河流生态需水研究可为我国北方河流制定适度、可靠的河流开发利用限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下游河道的特性及现状桃花峪以下为黄河的下游河段。山东高村以上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对防汛,灌溉引水都不利。高村以下河段,河道逐渐变窄,尤其文山以下河段两岸大堤间距过窄泄洪能力小,安全泄量只有8000m3/s左右,对防洪极为不利。下游河道从1855年改道以来,1961~1964年由于三门峡水库的汛期蓄水运用使河道冲刷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淤积,使河床高程进一步抬高,成为一条地上悬河。黄河下游防洪是以花园口站流量22000m3/s为防御标准,经过河道调蓄作用到孙口站流量约为17000m3/s,需启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河流环境流量计算的Desktop Reserve Model方法与流量历时曲线转换法及其应用.Desktop Reserve Model方法将环境流量过程分为基流量、高流量两部分,将它们进行计算值叠加即可得到环境流量.流量历时曲线转换法考虑不同的河流环境管理等级,根据河流流量历时曲线,推求相应的环境流量过程.以三峡水库下游宜昌站为例,利用两种方法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Desktop Reserve Model方法应用在长江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环境流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41.2%;而流量历时曲线转换法计算的环境流量过程可以较好地保持天然流量的情势,维持A~B等级环境管理目标需要60%~80%的年平均径流量,维持C~D等级需要40%~50%的年平均径流量,维持E~F等级需要20%~40%的年平均径流量.Desktop Reserve Model方法计算的环境流量与流量历时曲线转换法相比,相当于维持C~D等级以上标准所需的环境流量.  相似文献   

11.
田纳特法在确定寒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中的修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纳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之一。在分析我国高寒地区水文气象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田纳特方法确定高寒地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高寒地区中、小河流的流量、水位、流速、河槽特征等水文要素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应用中,发现田纳特法的指标不适台当地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田纳特法的修正表达式,可用于高寒地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太阳辐射接受面最佳倾角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段时间内接受到最大太阳辐射量为目标,根据典型气象年的逐时.气象数据,对全国一些主要城市的月、季以及年的太阳辐射接受面的最佳倾角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对最佳倾角的选择影响较大,以当地纬度为基础的估算误差较大,气候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相应时间段内的最佳倾角有较大波动.与全年定倾角的接受面相比,按月调整倾角,全年接受的辐射量可增加3%~15%.另外,对于大部分地区,将接受面的方位角设置向东偏一定角度可以有效增加接受到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13.
建立河流水质评价的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并以级别特征值方法对湟水流域的主要水质断面就污染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和分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筛出的模型方法对河流水质评价问题具有较高的数值稳定性和对河流水质评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电力负荷以年为单位周期性波动,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适合于用温斯特线性与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 但由于此方法对于负荷数据中的异常值极其敏感,很有可能导致预测结果与实际电力负荷趋势相反. 针对这一问题,对原模型作了相应的改进,使其预测结果更加符合电力负荷的总体趋势,不致于因个别异常值的存在而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并能进一步减少模型误差.  相似文献   

15.
季节性时序模型X-11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X-11方法作了分析,利用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对其他的季节性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对用X-11进行预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补充两端数据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这种预测方法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河流溶解性物质解吸数学模式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流溶解性物质侵蚀时的界面解吸过程,总结了计算可溶性物质解吸总量时最具代表性的稳态模型,包括Herry模型、Langra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表面络合模型,并运用以Ca2+为可溶性物质特征离子的静态试验成果,验证了上述各种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由于可溶性物质在解吸和吸附时初始赋存状态的差异,这些模型都未有考虑可溶性物质解吸时的扩散过程.最后,对溶解性物质的解吸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溶解性物质解吸是扩散与离子交换综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模型进行了改进,把可溶性物质解吸总量分成扩散总量和离子交换总量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