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鲁迅杂文中的意象体现着批判性、否定性和攻击性特色,文中旨在考察这些否定性意象中蕴含着的创作主体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进而深入理解和认识鲁迅杂文及其思想.通过对杂文中否定性意象的分类及其生成的分析,可以窥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抨击、对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分子奴性人格的否定,其中既体现着创作主体一种清醒的启蒙理性,而且寄寓了鲁迅潜意识深处的独特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2.
人生之美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状态和境界。要达到这种人生的状态和境界,在实现人生的纯朴之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人生的崇高。要实现人生的崇高,就要正确看待"德操与人格""明哲与英雄""天才与圣人"等几对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追溯宗白华美学的西学渊源,可以发现,西方哲人与艺术家的思想、人格对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宗白华生命美学与西方学术思想在生命意志、人性情怀、生命本体、人本启示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总的来说,宗白华是站在生命融通的基石上来化合中西、贯通古今,以生命的视角来进行审美文化的综合创造,从而创构了"生命--艺境美学"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另类"作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了沈从文书写城市贫民阶层苦难人生的作品,这类一直被评论漠视的作品体现了沈从文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满怀厚重的民族忧患意识,提出类似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为混乱中战斗着的诗人定义,这是胡风《在混乱里面》一集的宗旨,同时也是胡风对“五四”先驱鲁迅的追寻并进行自我规范的表现。“战斗着”是胡风终其一生所追逐的。“战斗着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战斗激情,对社会人生抱有无限的真诚与强烈的爱憎,并且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宗教般虔诚的献身精神。“战斗着”的艺观与人生观互为表里,既是胡风艺生涯、批评实践的注脚,同时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无疑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命关怀是一切文艺作品关注的主题。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作因“舍我其谁”的主体人生定位及人格投射而表现出博大、深沉、悲怆的生命关怀,其诗歌艺术上的取象宏大、格调沉雄、老劲拙朴皆源于此。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离婚>是一支女性悲歌.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表现了主人公爱姑的人生悲剧,并且深刻地揭示出了她思想意识中的“奴性“和“愚弱“,体现出他“国民性批判“的启蒙主义思想.同时,通过爱姑这个女性形象的命运,鲁迅对中国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理性思考:中国的妇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结构和视角入手,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首尾对应的两个小板块(隐性结构)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活描写的两个大板块(显性结构),以及相应的成年鲁迅视角和童年鲁迅视角。以细读的方式,透析小板块背后的情感——失去——和大板块蕴涵的生命体验——童心的好奇与快乐,追寻文章社会主题中潜伏的人生主题:感叹逝水流年。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揭晓,鲁迅在众多候选者中遥遥领先,以绝对多数票列为十大文化偶像之首。虽然这次评选颇具争议,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一生是用生命来战斗以唤醒国民。这就不禁使笔者想到了青年批评家葛红兵的文章《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葛红兵在文章中对二十世纪这个时间段里中国文坛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文学大师给予了全盘否定,首先是对鲁迅,葛红兵对其思想、作品乃至人格等均进行了批评,其中的不少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如葛红兵在文章中认为中国二十世纪作家中没有诞生伟大的思想家。他说:“衡量一个思想家,和衡量一个文学家不一样。一个思想深刻的文学家,只要他在一些人生或社会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刻的阐释就可以了,但是一个思想家,他必须建立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的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体系,就是说他必须有自己的哲学,他必须为世人提供全面系统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崭新的理解和解释。总之,他必须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者。而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来说并没有这样的人,鲁迅是一个思想深刻的文学家,但是并不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家,从思想家的角度,和二十世纪西方巨人杜威、萨特等比较起来,是不合格的。...  相似文献   

11.
人生是真善美的统一.单就美来说,是真与善的统一.这种统一是精神与践行统一的人生状态,其本质是纯朴的资质.而要实现人生的纯朴,就要正确对待“真诚与面具”、“骄傲与谦虚”、“外表与内心”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心、行、身三者综合而内外充实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2.
刚健有为的人格情操、厚德载物的人格风范、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和和谐完美的人格修养是蕴涵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人格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素质仍然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运用这些优秀思想的时候应坚持批判地继承,同时要丰富教育方式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学稼论鲁迅,以《鲁迅正传》为代表,此外尚有一些散见的篇什。其主要观点有:鲁迅只是一个文学家,其创作的高峰是《呐喊》;阿Q自问世之后,便有和唐.吉诃德的比较,但二者在性质上却难以相提并论;鲁迅笔下的阿Q,若干方面就是周树人的化身;对于民族主义文学,鲁迅也并未彻底的理解,因而出现前后的矛盾;健全和发展新文学,首先要求作家具有独立人格。如何评价郑学稼的观点,自然是见仁见智,但了解其具体内容,却是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4.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作家,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最初一位作家。契诃夫是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生,鲁迅在医学院校接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他们用医生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医学的原理透析人生,用医生之手解剖形象。在医生和作家之间考察,是对契诃夫和鲁迅予以准确定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自1954年第一版问世,至今已历经60多年,仍然经久不衰。其核心的"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经过几代心理学者的钻研探讨,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从马斯洛的人生经历、《动机与人格》的写作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发掘《动机与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读张良     
在个人名利淡如水,国民事业重如山,以“忍”做事,以“信”做人的人格的基础上来运用其超群的智慧,是西汉名臣张良人生成功的秘诀,对我们今天在人生的道路上寻求成功之道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剃发后更名"个山",又号"雪个",乃明之遗民.虽以"疯"全身远祸,但能独持刚节,始终不与清廷合作,其家国之痛一泄于诗、书、画,建立起所谓的"八大精神",即中国文人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人格.本文试从八大山人身世人手,探讨其艺术、人生及二者之渊源.  相似文献   

18.
结合"卓越计划",引用"完全人格,首为体育"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体育理论教学,建立生命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实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向多元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本文作者提出了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结构,尝试用体验来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响应叶澜教授的教育命题——"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1]由此感发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健全人格不仅是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中生成与发展的,而且是在一定的认知状态中生成与发展的.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教育大学生在心理倾向上认同"知荣辱、勤操守、乐进取、勇担当"的良好人格.对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认知进行适宜的评估.就是探寻影响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的认知因素,从而建立认知评估指标,采用认知评估科学方法,提高大学生人格优化培育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