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B/C活性污泥法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C活性污泥法在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工艺改进和突破,其CODcr处理效率高,剩余污泥少。通过计算机模拟。动态地反映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优越性,为设计、运行提供较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活性污泥法中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污泥法是采用最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而丝状菌污泥膨胀则是该工艺污水运行中易发生、危害大的问题.介绍了近30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低pH值与低有机负荷引起的活性污泥膨胀及其恢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和化工废水的试验研究表明:两种废水的活性污泥在低有机负荷时有利于丝状菌的增殖而会发生污泥膨胀,这种膨胀污泥可以通过提高有机负荷得到控制和恢复。啤酒废水在长期低pH值(4.06 ̄5.0)和有机负荷连续由高变低时引起的污泥膨胀,其SVI较相同有机负荷、正常pH值(6.5 ̄8.0)条件下上升缓慢,有出现丝状菌缠绕型粒状污泥。在高负荷及pH=6.0恢复时的粒状污泥消失过程中,SVI仍  相似文献   

5.
在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是最为普遍的处理工艺,而污泥膨胀是该工艺运行中最易发生危害最大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污泥膨胀的类型、诱发机理.指出了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有污水水质、溶解氧、污泥负荷、冲击负荷以及运行方式和处理工艺等.并归纳了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大、负荷高等问题,采用接触氧化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主要讨论研究了该处理工艺中进水水质调节、生物系统的培养调试、污泥的脱水干化等问题,并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终出水COD降低到80mg/L左右,SS降低到70mg/L左右,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考查了活性污泥在稳定期、污泥颗粒期、曝气改善期三种状态下对CODcr和浊度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稳定期的CODcr去除效果最好,说明絮体污泥比颗粒污泥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曝气改善期浊度去除率最好,说明污泥颗粒化有利于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并降低出水浊度;同时,污泥颗粒化后需要提供合适的曝气强度使颗粒污泥保持合适的粒径,以稳定系统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pH值、低有机负荷引起的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对MBR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控制污泥膨胀,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试验以增加反应器内的碱度和污泥负荷来提供适应菌胶团生长的微生物环境为主,同时投加次氯酸钠杀菌剂和硫酸亚铁絮凝剂来辅助控制污泥膨胀.结果污泥膨胀期间,上清液CODcr平均去除率比未发生污泥膨胀时提高了6.31%;为保持恒定出水量,膜两侧压差在7 d内由10 kPa迅速增加到65 kPa.控制反应器内pH值7.2~8.0,BOD污泥负荷在0.292~0.323,调整十余天后,成功控制住了污泥膨胀.结论丝状菌比表面积大,在低底物浓度的条件下对基质的亲和能力比菌胶团强,污泥膨胀使膜污染急剧增加.创造有利于菌胶团生长的微生物环境可有效地恢复由丝状菌引起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FeCl_3、Al_2(SO_4)_3和聚丙烯酰胺三种混凝剂,研究了混凝剂剂量与剩余活性污泥比阻值的关系,优化出最佳混凝剂种类和剂量,对降低污泥处理的运行费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HAS)具有不设初次沉淀池,负荷高,泥龄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不存在污泥膨胀等特点,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对COD、BOD5、SS都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对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出水水质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此工艺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一种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SBR法处理啤酒废水和化工废水时,进水pH值在5.0-10.0范围内,污泥活性基本正常,不出现污泥上浮;当进水pH值为2.5-5.0和10.0-12.0时,pH值越低(或越高),污泥活性受抑制越严重,上浮污泥量越多,出水的COD也越高。低pH值(3.5-7.0)的反应周期内控制pH值不变,两种废水的活性污泥在pH值≤5.5时就开始出现污泥上浮,上浮污泥量增多,且化工废水较啤酒废水污泥活性抑制和污泥上浮程度更加严重。在试验的pH值变化范围内(2.5-12.0),两种废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泥指数SVI≤150mL/g,镜检未见真菌和其它过量丝状菌。可见,用SBR法处理工业废水,过低或过高的pH值不一定引起污泥膨胀,而主要发生活性污泥的活性抑制和污泥上浮。  相似文献   

12.
浅谈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括论述了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发展和演变 ,介绍了传统活性污泥法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 ,AB法 ,SBR法等 5种活性污泥法 .  相似文献   

13.
对适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的工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进行了中试。该工艺显著特点是不设初次沉淀池,负荷高,泥龄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不存在污泥膨胀,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试验表明,高负荷活性污泥系统对COD平均去除率达68%、BOD5去除率达65%,SS去除率达86%,凯氏氮去除率达24%,总磷去除率达20%,出水各项指标均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高负荷活性污泥法还具有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低有机负荷废水引发的活性污泥丝状菌的膨胀,以及其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调节废水有机负荷和运行方式来对污泥膨胀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液有机负荷为0.03kgCOD·(kgMLSS·d)-1,易引发丝状菌污泥膨胀.当有机负荷为0.18kgCOD·(kgMLSS·d)-1时,运行到第7天,SVI从325mL·g-1降至109mL·g-1,CODCr去除率从42.67%上升至90.03%,丝状菌污泥膨胀得到基本控制;在调节有机负荷的同时,改变运行方式,当运行至第6天时,SVI从325mL·g-1降至99mL·g-1,CODCr去除率从42.67%上升至91.56%,丝状菌污泥膨胀亦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5.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除磷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广州地区城市污水的试验过程中,研究了生物除磷效果及影响除磷的各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1)磷的出水指标可以达到0.5ml/L以下;(2)磷的厌氧释放是好氧吸收的前提条件;(3)溶解氧浓度影响磷的吸收速率,但不影响磷的去除总量;(4)污泥龄是影响脱氮除磷的关键;(5)硝态氮并没有影响SBR工艺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6.
17.
石油化工废水成份复杂,毒性大,处理上有一定难度。本文提出用A/O活性污泥法处理石油化工废水,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当缺氧段停留时间为10~20h好氧段停留时间为10~15h时,COD总去除率为83~92%,BOD_5总去除率为96~99%。文中还分析了此系统中的污泥具有良好絮凝沉降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价砷As(Ⅲ)对序批式反应器SBRs系统中活性污泥的影响.采用反应器R1和R2(对照CK)进行对比试验,向R1中逐渐添加不同浓度的三价砷As(Ⅲ),定期检测两组反应器内活性污泥性状和出水水质.结果表明,整个实验过程中R1系统对COD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比R2系统低大约5%;随着三价砷浓度的提高,R1系统内污泥絮体直径变小且分散,SVI30由原来的37 mL/g提高至97mL/g,可能是部分微生物中毒引起絮体分解所致;与R2系统相比,R1内微生物种类相对单一,特别在高浓度三价砷(20 mg/L)条件下,后生动物消失.  相似文献   

19.
无机盐对工业废水常规活性污泥生化处理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无机盐氯化钠和硫酸钠对常规活性污泥生化处理法的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活性质量和系统处理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NaCl,Na2SO4的浓度分别达到3.5%和4.5%时,常规活性污泥生化处理系统的COD去除率要小于%,系统失去处理意义,同时,还表明系统耐Na2SO4的能力高于NaCl,从而,为常规活性法在工程应用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混凝法控制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膨胀,以减轻反应器的膜污染,降低运行成本.方法 向反应器中投加混凝剂,经活性污泥30min静沉试验,检测污泥的沉降性能,并测量反应器出水COD、NH3-N值,通过改变投加混凝剂的种类和剂量,测试不同条件下混凝剂对污泥沉降性能和反应器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投加氯化铁混凝剂,能够有效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在已经发生膨胀的反应器中,连续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则效果更好.并且,混凝法控制反应器污泥膨胀的同时,可提高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中有机物的能力,COD去除率提高11.68%.结论 通过对发生污泥膨胀的膜生物反应器投加混凝剂,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活性污泥的膨胀,而且能够强化处理效果.其中投加氯化铁的效果最佳,并且提高了MBR中处理有机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