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公民内涵从政治价值到伦理价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将"公民"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对公民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为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实现.公共参与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核心.经济独立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当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制度伦理、道德伦理与公民伦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社会里家国同构,导致私德发达,公德欠缺.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与国家分离,社会伦理分化为面向公共领域的制度伦理和面向私人领域的德性伦理.由于制度伦理的缺失,扭曲公民意志,造成社会道德失范.德性伦理高于制度伦理,但在重建我国社会道德伦理和培养公民精神时,制度伦理建设必须先于德性伦理建设,进而推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公民文化和政府伦理同属政治文明范畴,政府伦理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广西沿海地区的公民文化目前正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必须以"求真""求善""求美"伦理原则建立公民和政府之间合作管理,塑造以公民的政治参与为核心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对建筑的善恶评价问题进行当代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建筑伦理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使命是避免建筑恶而追求建筑善.建筑善是普遍的一般的善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表达了建筑的一种属性或应该秉承的价值追求,是建筑活动的最高道德境界.作为建筑伦理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人本、审美和工程三个维度探讨了建筑善的具体内涵,奠定了建筑伦理规范与行动规则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6.
责任概念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时期责任的内涵具有很大差异性,责任公民教育缘起于当代民主体制下过分宣扬权力公民而带来一系列弊端的反思,责任公民教育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等观念对当前出现的人地矛盾、人际矛盾的解决具有重要帮助。基于伦理学的视角阐述责任的意义以及通过对传统家国共同体思想的再定位、责任感的途径培育等,可以使我们在今后实践过程中更加重视把握人文关怀、伦理关照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南昌水专学报》2017,(5):52-58
作为基于伦理同一性的道德价值观,公共价值概念核心在于"公共",是基于"公—共"关系的伦理价值生态。如果说"公"是道德价值层面,则"共"就是伦理存在层面,二者基于不同侧面演绎着公共价值的内涵与意义,同时也隐喻着公共价值的理想形态是道德之"公"与伦理之"共"的预定和谐,所含蕴的不仅是知行合一,也表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合一。作为社会特殊群体,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具备如下特征:道德之公体现为诉求"不患寡而患不均",伦理之共突出不仅要求结果公正,更倾向程序公正。问题复杂性则在于:该群体的伦理—道德镜像是作为主体信仰的道德之公与赖以生存的伦理之共高度分离,由此而衍生的群体公共价值问题是:为理想之公而奋斗不已的道德主义者与甘愿放弃道德原则屈服于现实的伦理主义者。前者诉求崇高精神的知行合一,虽艰难而不屈;后者则追逐生活并凸显务实,随波逐流而沦落为道德伪善,理论上的公共分离与现实的二级对立后果必然是对社会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8.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照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价值准则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总体表现上有喜有忧,有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抓住着力点,遵循"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再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目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警察伦理建设,使警察之行为合乎社会的价值期待。警察伦理既要贬抑警察行为之恶,又要褒扬警察行为之善。加强警察伦理建设,应注重发挥警察伦理的道德调控作用,明确警察伦理的底线,强调警察伦理责任。要发挥警察伦理抑恶扬善的作用,需培养警察的道德理性,深化警察的道德情感,增强警察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伦理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网络主体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准则和规约。网络社会语境下人的伦理价值诉求应当坚持"善"、"正当"、责任"、"仁爱"和诚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健全的法律与制度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制度基础;独立的公民社会是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民政治权利确立与发展所需的条件得到了部分地满足。这既是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权利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权利之所以屡遭挫折的原因。而尚未具备的条件也指明了进一步促进公民政治权利成长的举措。  相似文献   

14.
"公益性"伦理的缺失是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一个基本现象,重庆李庄案折射出我国律师职业群体及学界对此缺乏反思性的认识.以李庄案作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中国律师"公益性"职业伦理缺失的职业发展背景和社会制度原因,认为法制移植背景下对律师职业伦理的片面移植、国家权力对律师制度的主导,以及司法制度中的政法传统等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律师"公益性"伦理的缺失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生活状况密切相联,生态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生态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脱离于一般社会伦理的完全独立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善"待自然,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7.
诚信问题和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性问题是当代中国公益面临的两大伦理问题.虽然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绝大多数公益组织和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守诚信原则,但也存在着不少有违诚信的现象和行为.由于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及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能力和负担问题,有关公益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和缺乏,以及现行纳税制度的束缚等原因,我国公民和有关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道德自觉性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8.
《南昌水专学报》2016,(2):59-63
与原子式探讨有所不同,伦理本性在于实体性,所诉求的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正是伦理精神之所在。当前,以暴力让座为典型的系列极端事件,所表征的不仅是道德的祛魅,更是家庭、社会以及国家三大典型伦理实体精神断裂的伦理表征,形态就在于个体行为从卑贱意识向贱民再到暴民的转换。问题解决需要重塑伦理、凝聚精神。要倡导一场伦理的精神洗礼、基于制度约束助推伦理场域建设、构建示范群体的伦理效应。在持续凝聚家庭—社会—国家多层面的伦理生态链进程中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契机。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凸显了公民(或公民团体)的主体地位及其内部的能动交往活动。该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对我们思考中国公共领域和公民问题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等方面也有极强的借鉴作用。公共领域和公民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要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直接的构成性意义,如何保持公共领域的独立性,如何调动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并从中实现公民之间的团结与认同,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南昌水专学报》2017,(2):80-83
不同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科技快速发展的无限渴求,当代英语科幻小说的主潮是"反科学主义"的,表达了对科学发展失控后果的担忧。其基调不再是赞颂高速发展的科技及其造福人类的前景,而是警示读者以审视的目光来看待科技,有助于读者建构恰当的科学伦理观念,对读者有着重要的伦理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