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语一般过去时非过去用法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过去时存在时态与时间的不对应性,主要表示过去时间,但也有3种不表示过去时用法,即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将来时、现在时和无时性。在研究它们的深层语义的同时,分析距离性学说,在此基础上结合原型范畴理论、图式理论,从隐喻的角度来探析非过去时用法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2.
从合成心理空间的视角看,英语历史现在时反映的是由客观联系性时间关系扩大到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的一种跨空间映射的过程,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产生层创结构,并在其中生成主观联系性时间关系,这样历史现在时时态意义的扩大在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中得以实现,从而解释了历史现在时中用一般现在时描述过去时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时态一度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心,为了改进以往语法研究者对其的的冗杂解释,文中力图从认知角度,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探讨语言范畴中较重要的一种语法范畴——英语的现在完成时态范畴,通过研究中国高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挖掘了其时态习得的认知机制,构建现在完成时态的典型及非典型意义的认知模型,比较了英汉时态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从而对国内高中英语时态的教学提供借鉴,并从理论上对英汉对比学习给予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词缀是汉语构词的主要方式之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类型。由于汉语词缀涉及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因而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引入对解释汉语词缀的形成及其功能区分提供了理论基础。汉语词缀"子"由古汉语实语素转变而来,是"子"在词义、概念、语法等方面范畴化的结果。现代汉语中词缀"子"的范畴化功能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构式"有+VP"是普通话中兴起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从认知角度将其置于范畴理论框架之下结合转喻理论进行解读,认为通过转喻机制,此构式中的"VP"经历了次范畴化和再范畴化的过程,具有了"NP"的语法特征及功能,已经名物化了。  相似文献   

6.
原型范畴理论关于范畴和原型的区分,可解释句法结构的范畴化过程.英语的句法结构围绕句法原型,以语法功能和意义为其"家族相似性",形成辐射性语义网络.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消解学生句法能力石化现象,可利用句法结构原型效应,培养学生以概括、归纳、对比为手段的范畴化能力,帮助他们将所学句法知识转化为句法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法范畴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达这种意义的形式二者的统一体;在语法化和主观化的作用下,祈使句的主语。即使是貌似的第三人称,实质上总是第二人称,其谓语动词依据其含义是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的形式;“祈使语气”不存在。  相似文献   

8.
时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但在许多情况下一般过去时并不是表示过去时间,而是表示非真实性或执行委婉礼貌的功能,这是因为体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是用空间概念表征时间概念的认知基础,过去时的本质特征是距离性,用过去时表示非真实性和委婉礼貌是通过英语语言的语法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笔者尝试性地从认知的角度审视时态的意义和其体系.将时态赋予新的定义:时态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是表示动作状态与其参照点之间时间关系的动词形式.提出按照认知规律实施时态教学的观点,并提出了全新的时态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认知框架下的语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块(chunk)是兼具词法和句法特征的语言单位。将其放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分别从经验主义语言观、格式塔完型、原型和范畴化,以及"认知语法"的角度来探讨其特点和生成理据。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在相同的句式中,谓语动词使用进行时和一般时,在语义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普莱尔是时态逻辑的创始人,他认为原子命题和带有时态算子的命题都是同样的命题,原子命题只有现在时态,命题的真值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他否定永恒的个体存在,主张充当命题逻辑主语的专名只能指称现存的对象。普莱尔用模态逻辑的方法处理时态命题,比经典逻辑更好地刻画了自然语言表达和日常推理。但是普莱尔的方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它不能命名不再存在的个体似乎有违自然语言的习惯,如何确定时间的单位也成为有争议的话题。尽管如此,时态逻辑仍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逻辑学分支,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笔者从圆式时间观与线式时间观、多元时间制与一元时间制、过去时间取向与未来时间取向3方面差异着手,分析了文化差异对时态使用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五个典型句子的分析,笔者认为:谓语过去式(~た)除表示过去或完了外,还可表示情绪。“~た”式的情绪法主要特征在于主观性,表示发话者对客观事物认识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冠词形词尾是使谓词或加了叙述格助词的体词在句子中起定语作用,同时具有时制概念的词尾。考察和对比“ ”和“ ”的语法功能,对它们的具体用法和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正确的使用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英语中,英语语法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但它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会有一些变化。如动词时态不断出现新的含义,构成新的用法,表达多种细微的涵义,带有感情色彩和语气上的变化。因此,有些时态的用法和基本意义之间的关系明显可见,但有些却相差甚远,基本看不出其间的关系了。  相似文献   

18.
采用UV处理Kevlar纤维以改善它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结性能.研究了处理时间及光敏剂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XPS和SEM技术研究Kevlar纤维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结构的变化,通过纤维断裂拉伸实验研究UV处理对纤维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UV处理对纤维的损伤较小.但表面极性基团增加,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Kevlar纤维/UP树脂的界面粘结强度。通过UV处理,材料的拉剪强度可提高16.5%。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掌握语法对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动词时、体形式的搭配,比较照应和平行结构三种语法纽带来阐述语法功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