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被征地农民这一特殊人群不断增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国家目前已实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并不能完全满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求.针对我国农村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权益保护现状,探究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模式,以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之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地农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对于土地已被征收,暂时还居住在原有村庄还未社区化的那部分失地农民的研究显得偏少。以W市D村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对这类失地农民的闲暇生活、职业发展、社会关系状况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他们与已进入城市社区生活的失地农民、传统农民相比,呈现出"夹缝"生活的特殊状态。由于没有推进社区化建设,其生活仍然是农村化,这样的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弥补因征地与失地导致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关键在建构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保障机制、基本的医疗及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创业保障机制、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及分配保障机制、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援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化进程中苏南农民在政府"三集中" 政策下,居住与生活变迁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典型案例--江阴市石庄镇,以农民的角度详细的从社会生活、物质空间、文化素质和组织建设层面指出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农村城市化过程复杂,认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集体土地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征用,导致众多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单一的失地农民成为最弱势、最缺乏保障和最边缘化的群体.在经济社会学的视角下,可以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解析造成失地农民贫苦境地的原因,并进一步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之道,以实现让农民公平地分享城市化发展的社会成果,保证其得到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6.
明确规划失地农民概念,分析规划失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规划失地农民就业转型机制: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远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前提,在本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本地区城乡,做到城镇、工业区域相对集中,便于社会公共服务投放,有效减少失地农民;通过改变农民的就业观以及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企业的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增加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必然趋势,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我国目前针对失地农民实行三种养老保险模式——居保模式、城保模式和创新模式。结合武汉市江夏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具体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各级财政应该加大投入,合理提高参保标准和退休待遇,保障被征地农民选择的权利,促进续保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际人权文件对作为人的基本人权保障的要求之一。大部分国家一般优先保障刑事法律 援助,通常是以司法保障为主,专职律师和其他服务为辅的模式。本文以中国(内地)法律援助制度的演变和现 状为基础,对比中韩法律援助制度,运用法规范分析方法,将两国刑事法律援助活动的开展进行比照,提出韩国 法律援助制度对中国司法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原则、标准的评价,分析国内现有补偿模式的优缺点,并对失地农民补偿的改革思路和失地农民利益补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工业化伴生了一个特定群体——失地农民。目前的土地安置政策存在补偿标准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集体资产管理混乱和农民拿不到足额补偿款、缺乏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等关键问题,侵犯了失地农民福利。因此,必须考虑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培训和安置机制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障和提高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失地情况日益突出、就业需求激增。职业培训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了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机制、建立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失地农民培训中心、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实施培训费用补贴分担、开展多层次培训等开展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进城就业缺乏竞争能力、社会保障不足,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在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将实现身份的转换。为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乡镇)需要转换职能。就目前农村基层组织职能与作用存在较多的局限性,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应着力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善于发挥其它组织的作用。同时,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产品供应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等,为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奠定组织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应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出发,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设计.在贫困型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保险模式;在温饱型农村,应建立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在富裕型农村,应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同时还应考虑到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特殊养老保险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对集体土地的非法征收,将剥夺农民生存的保障基础。近年来,在集体土地征收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其重要原因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中的责任缺失。因此,应在责任政府的视野下,以当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为契机,明确政府在土地征收中的责任,规范并监督其行为,以更好地保障农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关注民生,关注土地制度改革下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新的视角,阐述了现阶段如何构建西部农村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不断蔓延扩张,边缘区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对失地农民居住形态进行探讨,采取多功能混合居住模式使得居住空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以达到居住活动形态与居住空间形态的辩证统一.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人群,通过对其居住空间的规划研究来避免以往“撤村建居”安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将对失地农民居住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前到其农村聚落向城市聚落转变的初期,有效避免“城中村”的形成,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由此带来的是失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经济问题和关乎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剧,土地非农化成为必然趋势。就土地非农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对现有增值收益利益分配格局进行分析,提出新的利益分配格局构建;主张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事关稳定大计,应以政府为主导,给予失地农民优惠政策措施,且要尊重农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强制性的征收为城市用地.在征地热潮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就是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课题.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安置难、就业渠道少、就业质量低、就业竞争力弱等诸多就业困境.为此,从制度、心理、能力、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对策: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改革征地机制,创新安置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建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