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北11个省辖市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分析了河北省11个省辖市的综合竞争力状况,并探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构建了3个层次26个指标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将11个地市划分为强竞争力型、一般竞争力型和弱竞争力型3种类型.分别分析各类城市发展存在的优劣势,最后提出了4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依据2001年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对现行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经济实力的几个综合指标(即公因子),并对提取的公因子的经济意义进行了解释。通过使用SPSS统计软件计算和分析,依据公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得到了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并且为各地区大型工业企业今后如何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样本,结合2020年《河南统计年鉴》数据,通过选取经济评价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经济活力和经济潜力为主要因子,对河南省城市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经济差异化明显,郑州市断层第一,多数城市的经济综合因子和经济活力因子低于平均值,尤其是经济活力因子,其平均值仅为0.153。为探究城市经济不均衡原因,用聚类分析法将河南省18个地级市划分为6类,发现前四类城市经济潜力因子得分较低,第五类城市经济活力因子得分较低,第六类城市发展较为均衡但综合排名不高。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存在的问题,建议分别从大力推进强省会战略,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加大宏观调控、刺激金融交易,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4个方面加以改善,以助推河南省经济竞争力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4.
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矿业资源城市是伴随化石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如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是矿业资源城市发展的重大课题,矿业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由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部分构成,本文着重研究了其中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分析研究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模糊主成分分析的思路上计算了35个矿业资源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得分,并将其划分为新建型、发展型等5类,最后提出了各类矿业资源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比较城镇化空间格局是研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及实力的有效方法。文章从城市经济、城镇规模及公共服务3个方面构建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GIS技术计算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4省各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综合评价与比较4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格局特点。结果表明:4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普遍位于省会城市周围,形成省会辐射圈; 4省都在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了另一个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中心;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城镇化发展并未形成显著的集聚或分散格局,而江苏省的城镇化发展则形成了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的格局特征;就局部空间相关性来讲,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局部相关性最低。  相似文献   

6.
截取了2006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39个统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11个地级钢铁城市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影响钢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因子,研究了各主因子的结构和作用,对11个地级钢铁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排名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我国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选取了能全面反映基金绩效信息的多项分析指标;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将所有指标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形成了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总得分.通过因子得分,可以对我国封闭式基金运作状况进行综合比较,从而弥补了基金综合评价的空白,解决了由于单项评价指标过多造成的评价无序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交通因子、区位因子、环境因子、价格因子4个方面考量银川市的居住空间优势,通过建立区位优势度模型,从区位综合优势度和区位生活条件优势度2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间单因子差别较大,同时,居住空间区位优势度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呈递减趋势,从区位生活条件优势度看,兴庆区高出永宁县5.238;从区位综合优势度看,最高的兴庆区高出最低的永宁县4.610.建议构建和优化城市居住空间,重点要科学合理地布局公共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汇聚人气.  相似文献   

9.
城市资源转化为资本,是突破城市发展资金瓶颈限制的有效途径。在转化过程中,第一步进行产权分析,以确定哪些资源是政府可调控的;第二步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源的经济、生态、文化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判断资源可否转化;第三步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确定由不同的主体对资源进行运营;政府要最终担负起对资源转化带来收益进行合理分配的责任。从这个思路出发,本文探讨了西安市土地资源转化过程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数据为依据进行建模分析,并对我国目前各地财政支出状况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财政支出是一种经济行为,财政支出结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法算出因子得分,对我国财政支出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各地区财政支出仍然相当不平衡,要实行财政转移以缩小各地财力差异。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用水量日渐增加,而水环境却受到严重污染,可资供水量日益减少,属水质型缺水地区。水的持续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后盾,控制污染和资源有效利用与经济发展必须作为一个整体,针对苏南水污染缺水找出污染根源,并提出相关的减污与节水相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倡导、实施乡村小城镇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然而 ,发展小城镇 ,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人作为小城镇的建设主体 ,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 ,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法则 ,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及规模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借助分形理论与齐夫定则,分析了黑龙江省三项指标——非农业人口数、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二产业产值之间非线形关系的分形特征.借助分维分析了分维值的变化与城市规模结构特征,并对黑龙江省城镇发展数量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当10万人以上的城镇数发展到90座左右时,黑龙江省城镇将能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人口.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城际轨道交通的定义、特点和定位,以及城际轨道交通在城市群的发展动因,指出为促进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规划和建设好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并提出将其作为骨干城际交通方式、保持相对独立性、连通城市与城镇、与其他交通方式合理衔接、综合开发利用相关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构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收集、整理和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年水资源指标数据.计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需求逐年增加.200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需求达到最大,为0.3117hm2/人.分析黑龙江省水资源呈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并提出黑龙江省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的建议.计算结果验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的科学合理性,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水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农业和能源基地,相对而言照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省份。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愈显突出,就黑龙江省的自然概况与水资源的特征,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地区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90~1999年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轨迹及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所依赖的矿产资源不同,矿业城市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轨迹,本文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方法,对1990-1999年我国矿业城市发展的动态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矿业城市总体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不同类别的矿业城市之间差别较大,城市发展状况沿着石油类→综合类→金属类→煤炭类顺序逐渐劣化。  相似文献   

19.
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矿业资源的不同再生性,矿业资源城市必将面临资源竭后城市如何发展这一严峻问题,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将成为矿业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投入产出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矿业资源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寻求一条矿业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按照优化模型对矿业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阐明当前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