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008年乌江水质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乌江重庆段万木、鹿角、锣鹰段、武隆和麻柳嘴断面水体中的CODMn、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乌江重庆段武隆断面TN质量浓度均值为2.317 mg/L,其中无机氮为2.107 mg/L,占TN的90.93%;NO-3-N为2.022 mg/L,占无机氮总量的95.97%,TN质量浓度呈现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TP均值为0.173 mg/L,TP质量浓度呈现夏季>冬季>春秋季,丰水期>其他水期;总CODMn与颗粒态CODMn的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N、P、CODMn在水深方向变化不明显;NH+4-N的全年质量浓度均值按照万木、鹿角、锣鹰段、武隆依次降低,到麻柳嘴断面回升.CODMn在水流沿程方向总体呈现出上游断面质量浓度较高,随水流方向各断面质量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在麻柳嘴断面处回升.营养盐在麻柳嘴断面的质量浓度有所回升,可能是三峡水库蓄水导致江水回荡,使其质量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2015年5—12月,在合肥市城乡交错带3条溪流沟渠上,按季节采集水样和表层沉积物,据此分析水体与表层沉积物的氮素污染特征,评估沉积物TN污染水平;并就水体氨氮暴露的生态风险和沉积物TN对底栖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3条溪流沟渠水体氮素污染严重,其中关镇河支渠TN均值高达30.9 mg/L,陶冲小溪流和磨店小溪流的TN均值分别达4.0、1.6 mg/L;(2)3条溪流沟渠的氨氮基准最大浓度(CMC)与基准连续浓度(CCC)水质基准值差异明显,且关镇河支渠水质全年具有高风险,陶冲小溪流绝大多数样本为有风险,少数样本为无风险;磨店小溪流仅个别样本有风险;(3)各溪流沟渠沉积物NH_4~+-N、NO_3~--N和TN含量差异性较为显著,相应的沉积物氮素污染程度排序均表现为:关镇河支渠>陶冲小溪流>磨店小溪流;(4)3条溪流沟渠沉积物TN基本均达重度污染水平且均处于有机污染状态,相应的污染指数大小排序为:关镇河支渠>陶冲小溪流>磨店小溪流;(5)3条溪流沟渠沉积物总氮对底栖生物的生态毒性均超过安全等级,且关镇河支渠各采样点均接近或达到严重级,相应的底栖生物生态毒性风险排序为:关镇河支渠>陶冲小溪流>磨店小溪流。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梁素海近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紊海水体的主要营养盐在不同湖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湖河口营养盐含量较低,各湖区营养盐含量较高;受河套灌区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条件的影响,溯区内氨氮,TN,TP等营养盐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年际之间,湖泊氨氮,TN,TP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一直高于Ⅳ类水质标准.最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2011年湖泊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乌梁素海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乌梁素海近6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乌梁素海水体的主要营养盐在不同湖区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出湖河口营养盐含量较低,各湖区营养盐含量较高;受河套灌区灌溉退水水量及水质条件的影响,湖区内氨氮,TN,TP等营养盐浓度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年际之间,湖泊氨氮,TN,TP水质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OD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一直高于Ⅳ类水质标准.最后,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2011年湖泊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乌梁素海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红枫湖流域消落带及沉积物中营养盐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实证调查、定量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各营养盐的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消落带及沉积物中各营养盐的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库区沉积带对照带土壤消落带土壤;消落带土壤营养盐均值含量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呈现递增的趋势,总氮(TN)含量范围在1 626.95~2 926.13 mg/kg,总磷(TP)含量范围在548.79~714.06 mg/kg,有机质(OM)含量范围在4.10~6.79 mg/kg之间;消落带土壤中OM与TN、TP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临江河回水区总氮和总磷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2008年对库区次级河流临江河水质及流量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临江河回水区总氮(TN)、总磷(TP)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临江河回水区的TN、TP动态变化明显。与TN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相反,TP浓度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变化规律;TN、TP通量均表现出丰水期明显高于桔水期的规律。平均每年约有4142t的TN、455t的TP汇入临江河回水区;且与2007年相比,2008年的TN输入通量减少了约32.7%,而TP通量却增加了34.3%,这种变化与TN、TP浓度的年际变化一致;TN通量的变化主要受河流流量的影响,TP通量受浓度和流量的双重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TN主要通过点源途径进入河道,以氨氮(NH3-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次为溶解性有机氮(DON);TP主要通过面源途径进入河道,以磷酸盐(PO4^3-P)为主要存在形式。研究表明,要改善临江河回水区的水环境质量,控制流域内的点源污染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西北某小型水库坝前至库尾段4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效磷(AP)含量,通过计算碳氮比(C/N)、氮磷比(N/P)分析了沉积物污染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物、氮、磷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OC、TN、TP、NO~-_3-N、NH~+_4-N、AP含量分别为11.68 g/kg、0.46 g/kg、0.17 g/kg、32.20 mg/kg、66.90 mg/kg和13.08 mg/kg;沉积物中C/N、N/P范围分别为19.02~40.93和2.33~3.36,表明沉积物主要来自外源输入;有机污染指数表明S1、S4采样点有机物轻度污染,S2、S3采样点为清洁,S3采样点有机氮污染评价为清洁,其余采样点为轻度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仅S4采样点总氮单因子指数评价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为轻度污染,其余采样点均为清洁.  相似文献   

8.
淡水水体中水华的暴发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营养盐对形成水华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水华暴发期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程度,以三峡水库的支流澎溪河原生藻类群落为实验对象,利用自主设计的原位装置开展原位受控实验。在装置内进行了磷、高氮和低氮3种实验,装置内的其他生境条件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研究发现:在磷实验和低氮实验过程中,叶绿素呈下降趋势,而在高氮实验中叶绿素呈上升趋势。为明确不同实验条件下叶绿素变化趋势不一致的原因,通过化学计量学、相关性分析及非线性拟合等方法,对形成不同叶绿素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华暴发期澎溪河藻类生长的最适N:P为32.52,且澎溪河藻类生长的最适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为0.12、2.44 mg/L;营养盐和水温是原位条件下藻类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营养盐浓度过高(总氮浓度高于2.44 mg/L)、营养盐浓度过低(低于化学计量学上藻类所需要最低营养盐浓度)、水温过低(低于20℃)均会抑制藻类的生长,且与营养盐浓度过高相比,水温过低/营养盐浓度过低对藻类生长抑制作用较强;水华的暴发需要同时满足营养盐条件(营养盐浓度需大于藻类在化学计量学上所需要的最低浓度)和温度条件(水温高于20℃)。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市的饮用水水源地—石砭峪水库为研究对象,监测库区和上游来水的氮磷指标.研究发现石砭峪水库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具有水深大,水体分层明显的特点.水库氮磷营养盐季节性变化明显.总氮(TN)和总磷(TP)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了4.26 mg/L和0.03 mg/L.上游流域土壤经过冬季的冰冻后,土中可冲洗出的氮含量大幅升高,被春季降水大量带入库中导致库区总氮含量大幅升高.上层水体总氮含量最高达6.44 mg/L.夏季水体分层期间,底部水体呈厌氧状态,沉积物中磷开始释放,水体底部总磷含量持续升高.秋季的持续强降雨的冲刷作用导致库区氮磷含量大幅升高,底部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分别达到5.42 mg/L和0.10 mg/L.同时,研究表明石砭峪水库外源污染控制难度大,内源污染控制是控制水库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水质氮污染状况,分析其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估,为水生态建设及制定浑河流域污染治理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开展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水质氮污染状况调查,2015-11-17、2015-12-04和2016-01-05对浑河流域沈抚段6个干流采样点、4个支流采样点和3个排污口采样点共13个固定采样点采样,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并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浑河流域沈抚段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浑河流域沈抚段枯水期干流的NO-2-N质量浓度在0.064~0.23 mg/L,部分地区超出天然水体中的常规值0.1 mg/L;水体中的NO-3-N质量浓度在0.35~2.8 mg/L,未超出地表水硝酸盐(以N计)的标准限值10 mg/L;水体中的NH+4-N质量浓度在0.91~3.12 mg/L,部分区域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2.0 mg/L;水体中的TN质量浓度在2.7~20.9 mg/L,严重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2.0 mg/L.结论浑河流域沈抚段冬季枯水期水质属于V类水,氮污染严重.干流中大部分的氮污染源是来自于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漓江流域水系发育区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特征, 以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分水岭区域的会仙湿地试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浅层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月数据, 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氮磷污染评价, 分析会仙试区地下水氮磷(TN、 NO-3 -N、 NH3-N、 TP、 PO3-4 )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月尺度地下水氮磷指标类别20. 3%为Ⅰ—Ⅲ类, 79. 7%为Ⅳ—Ⅴ类; 各监测井TN 超标率为100%, TP、 PO3-4 和NH3-N 次之, 超标监测井分别占37. 5%、 25%、 25%,NO-3 -N 超标情况较少, 超标监测井为12. 5%; 时间变化方面, 氮磷浓度的均值和变差系数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 降雨量与NO-3 -N(r =0. 398, p>0. 05)、 NH3-N(r =0. 486, p>0. 05)和TP(r = 0. 517, p>0. 05)浓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降雨量与TN(r =0. 597, p =0. 04)和PO3-4 (r = 0. 691, p = 0. 013)浓度表现为显著中等正相关关系; 空间分布方面, TN 和NO-3 -N 浓度高值分布于农田和居民区附近, NH3-N 浓度分布离散程度大, 田边、居民区、河边均有高值出现, TP 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地表河流和农田附近。  相似文献   

12.
粤西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中国粤西海陵湾、水东港、雷州湾和流沙湾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4种生源要素含量.结果表明,粤西海域生源要素含量与国内外港湾相比属中等水平,整体来说夏季各种生源要素含量较高,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7%、0.90%、0.27%和0.027%,冬季BSi、TOC、TN和TP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4%、0.67%、0.06%和0.022%.沉积物中TOC/TN值表明,海陵湾、水东港和雷州湾的TOC主要来源于水生,流沙湾TOC主要源自陆源.BSi的含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均较高,反映了较高的硅藻生产力;而夏季丰富的TOC、TN和TP含量则反映了夏季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大量陆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表明,4个港湾中,TOC除流沙湾属Ⅱ类污染,其余3个港湾属于Ⅰ类污染;TP均属于Ⅰ类污染;而TN均属于Ⅱ类污染.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屋顶绿化对屋面径流水量水质的影响,对成都市2个不同类型绿色屋顶(绿A及绿B屋顶)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的屋面径流水量水质进行监测,以普通混凝土屋顶为对照屋顶.研究结果表明,两绿色屋顶总截流率近65%,且截流率随雨强的增大而减小.两绿色屋顶都能够提高雨水pH值近1.5.绿A屋顶径流TN、TP和CODcr质量浓度均值依次为2.07、0.08、23.8 mg/L,总负荷依次较对照屋顶降低了84.2%、19.0%、61.4%.绿B屋顶径流TN、TP和CODcr质量浓度均值依次为12.30、0.135、34.5 mg/L,TN和CODcr总负荷分别较对照屋顶降低了47.2%和48.1%,TP总负荷较对照屋顶升高了11.4%.研究表明:绿色屋顶的截流效果显著|与对照屋顶相比,绿A屋顶对屋面径流污染有改善作用,绿B屋顶加剧了屋面径流P污染.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采集桂林会仙湿地8 个样点沉积物及对应的上覆水体样品, 研究了沉积物中氮的赋存形态、 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会仙湿地沉积物中总氮TN 含量为5 058. 5(狗石岭)~7 227. 7mg/ kg(七星码头), 可转化态氮EF-N 含量为2 980. 59~6 066. 73 mg/ kg, 占TN 的58. 49%~83. 94%。沉积物中的EF-N 很容易释放到上覆水造成水体污染。桂林会仙湿地EF-N 中各形态氮的占比顺序为SOEF-N>SAEF-N>WAEF-N>IEF-N, SOEF-N 为EF-N 中释放能力最弱的形态, 占EF-N 的39. 16%~49. 41%; IEF-N 是EF-N 中最易释放的形态, 占EF-N 的2. 94%~6. 01%。沉积物TN 与EF-N 有显著相关性(R =0. 854, p<0. 01), 不同形态的EF-N 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 05), 可以互相转化; EF-N 与上覆水TN 相关性相对最高(R = 0. 960, p<0. 01)。  相似文献   

15.
用自制的实验室快速渗滤系统模拟反应器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此套实验室模拟快渗处理生活污水系统对CODCr、TN、TP去除效果良好,对CODCr的去除率最大值为95.4%,TN为74.7%,TP为83.5%.在布水4 d后,出水CODCr,TN和TP质量浓度分别稳定在20 mg/L,20 mg/L和1.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16.
对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处理沈阳某重污染河流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4 d,水深0.5 m,进水中PO43--P质量浓度为0.37~0.58 mg/L、TP质量浓度为0.68~1.17 mg/L、NH 4+-N质量浓度为1.57~2.94 mg/L、COD质量浓度为72.0~98 mg/L、TN质量浓度为2.31~4.24 mg/L,通过光补偿保证每天光照时间为12 h的条件下,两级藻类塘与水生植物塘联用出水中TP质量浓度的平均值为0.16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出水中COD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5.4 mg/L,可以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出水DO质量浓度平均值为5.88 mg/L,可以达到Ⅱ类标准;出水中NH4+-N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66 mg/L,可以达到Ⅲ类标准;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1%.  相似文献   

17.
本次实验在室内静态模拟条件下,研究不同的温度和溶解氧浓度水平下巢湖市东环城河底泥COD、NH3-N、TN和TP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温度为20℃时,COD释放量最大,10℃时最小。厌氧状态下COD释放量远大于好氧状态;随着温度的升高,底泥NH3-N、TN、TP释放量不断增大,上覆水中溶解氧浓度逐渐降低,底泥NH3-N、TN、TP释放量逐渐增加;上覆水体NH3-N含量与TN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流速对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库区次级支流回水区范围内不同流速对藻类的影响。针对库区气候及水文条件,设计了双环形水动力实验装置,在20℃与2 000 Lux下研究Chla与TN、TP、DO、pH在流速分别为v=0、1.0、2.0 m/s时的变化趋势以及相互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流速在0到2.0 m/s范围内,Chla随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实验进行8~10 d均出现峰值,v=1.0 m/s的峰值最大为0.938 mg/L。由此证明在水温为20℃与光照为2000Lux,TN、TP初始浓度分别为4.56、0.14 mg/L条件下,流速v=1.0 m/s对藻类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不同流速下藻类达到峰值的时间并不相同,先后依次为v=0、2.0、1.0 m/s。不同流速下,Chla与TN、TP显著负相关,且TP与Chla浓度相关性最大,因此在所研究的三峡库区回水区水域范围内,营养物质中磷为主要藻类生长限值因素;当v=0 m/s时,Chla与DO、pH有一定的相关性,三峡库区次级支流回水区TN、TP、DO、pH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大小为:TP>TN>DO>pH。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酒糟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的最适氮营养条件,运用室内受控实验,调控酒糟废水总氮浓度,考察莱茵衣藻、二形栅藻分别在单一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计算酒糟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率.研究结果显示,较之二形栅藻,莱茵衣藻对氮的需求更为敏感.当初始氮磷质量比为2.45,且初始总氮(total nitrogen,TN)质量浓度为40.25 mg/L时,对莱茵衣藻,最终生物量为879.50 mg/L,藻蛋白质量浓度达69.00 mg/L,对总氮、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68%、90.81%和72.57%;对二形栅藻,最终生物量为775.00 mg/L,藻蛋白质量浓度为154.53 mg/L,对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6.85%、70.80%和82.06%.共培养条件下,莱茵衣藻在生长和对氮磷等资源的利用方面受二形栅藻的抑制影响较明显,当初始氮磷质量比为2.45,初始TN质量浓度为40.25 mg/L时,莱茵衣藻对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7.37%%和74.74%;共培养条件下微藻对酒糟废水COD的去除结果与二形栅藻类似.研究发现,利用酒糟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单一培养体系和共培养体系,酒糟废水水质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总氮(≤1.5 mg/L)和发酵酒精与白酒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南四湖流域水质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备受关注.根据2005年和2010年枯水期对南四湖流域主要污染河流调查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5年期间南四湖流域主要污染河流的水质改善效果,采用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与2005年相比,CODc,,NH3-N,TP,TN的平均浓度下降率依次为54.9%,85.1%,46.3%,45.7%,总体平均浓度下降率为58.0%,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的总体平均值从11.4下降到4.0,南四湖流域主要污染河流的水质得到了大幅度改善.CODc,,NHs-N,TP,TN的单项污染平均分担率依次为12.1%,11.0%,11.9%,65.O%,TN是流域内的首要污染物.CODc和NH3-N总体接近GB3838-2002中V类水质,DO的总体平均值达到12.48mg/L,初步实现了“有河就有水、有水就有鱼”的目标.建议进一步深化控源工作,重视非点源的控制与治理,有针对性的对主要污染河流和主要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