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测试柴油喷雾液滴的速度及其分布特性. 方法用自行设计开发的PIV(粒子图像速度场仪)系统分析喷雾液滴的速度场. 结果与结论采用PIV系统拍摄了距喷孔10-50mm区域内的柴油喷雾液滴的平面流场,并采用基于成像放大及粒子图像相关原理的IBAS2000图像分析系统处理,得出喷雾液滴的速度大小及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2.
采用全息方法对流动环境中实际喷咀的喷雾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在不同工况下喷雾场液滴尺寸分布、液滴运动速度及运动角度和空间分布等许多实验结果。这些结果给出了喷雾特性随喷雾压力、气流速度和喷咀尺寸等因素的变化特点,揭示了喷雾场中液滴速度及角度的分布规律,为喷雾运动的计算提供了有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围绕界面张力、黏度对孔板后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及孔板后切向、轴向、均方根速度场与粒径分布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石英玻璃制造孔板节流管,采用高速摄像仪拍摄孔板前油滴并用软件分析确定其平均粒径,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检测孔板后油滴平均粒径分布及各速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分散相黏度和界面张力越大,液滴内部恢复力越大,油滴越不容易破碎;切向速度对液滴破碎程度影响最大。切向速度梯度变化是造成液滴破碎的主要原因,而轴向速度梯度和均方根速度梯度对孔板后液滴破碎影响不大,仅造成液滴的变形。孔板后适度旋流有利于液滴的聚结。  相似文献   

4.
开发了一套PIV成像系统,设计调试了双脉冲Nd:YAG脉冲激光系统;分析了激光测速中示踪粒子的选择方法,并开发了示踪粒子浮选系统;利用灰度判别法判别粒子图像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5.
喷雾场中液滴的大小和数量是评价雾化质量及雾化特性的重要途径.数码照相法成为测量喷雾液滴的新兴手段.由于光照不均的限制,获得的图像均会产生亮度不均的情况,影响图像的二值化处理结果.运用减去背景法校正喷雾液滴图像的亮度不均;采用对比度扩展方法增强液滴图像;通过最大类间方差法对喷雾液滴图像进行阈值分割,获得了良好的喷雾液滴二值图像.试验表明,预处理方法能将喷雾液滴有效地从背景中分割出来.  相似文献   

6.
以柴油发动机燃烧室内喷雾油滴撞壁为研究对象,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基于流体体积法(VOF),建立了高温柴油液滴撞击低温球形不锈钢壁面的数值模型,对撞壁过程流动及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表明:柴油液滴撞击亲油性球形壁面后铺展系数随时间递增,一段时间后保持为恒定值;壁面热流密度在液滴与壁面接触区域内呈现不均衡分布,且数值随时间递减;液滴直径、撞壁速度对撞壁特性有影响,这两个因素均与铺展系数和总壁面热流密度数值成正相关,但与达到最大铺展系数及最大总壁面热流密度的无量纲时间无关;速度超过临界值,油滴撞壁后将会产生飞溅及二次液滴。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PIV粒子图像的一个局部特性统计量──联合灰度统计频数。主要分析它的极大值和前后两次曝光粒子图像的灰度域的交对它的前三个局部极大值的影响,从而预示了用联合灰度统计频数来计算单元粒子平均位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两相流粒径空间分布的测量,研究了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利用片状脉冲激光束照射粒子场,用数码相机拍摄粒子的散射光干涉图像,并从粒子干涉图像中获取粒子空间位置和粒径分布信息.利用激光粒度仪验证激光干涉成像测量技术的粒径测量精度.实验证明,该技术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对水喷雾场的不同片状区域进行测量,从而获得两相流的空间粒径分布.结果显示,所测喷雾场平均粒径由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逐渐变小,大粒子基本集中在中心区域,小粒子基本集中在边缘区域.该方法为研究两相流流场特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PIV粒子图像的一个局部特性统计量-联合灰度统计频数,主要分析它的极大值和前后两次暴光粒子图像的灰度城的交对它的前三个局部极大值的影响,从而预示了用联合灰度统计频数来计算单元粒子平均位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乳化空气泡示踪粒子在PIV测速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把表面活性剂加入水流中形成的乳化空气泡,作为PIV流场显示的踪粒子,并对套筒间的旋转环流场进行了PIV测量,流场定量实测结果令人满意。这亦表明乳化空气泡是一种品质较高且经济适用的PIV水流示踪粒子。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目视觉和粒子图象灰度差分法同场测量喷雾速度场和粒度场的方法。搭建了硬件测试平台,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实验研究。利用两台数字相机对同一喷雾流场区域进行拍摄。根据自相关方法进行速度测量。根据灰度差分法进行粒子粒度分布的计算。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模拟数据验证和实验数据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实现自相关速度测量并消除速度方向的二义性。利用本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实现流场的速度和粒度同场测量。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spray characteristics of non-circular nozzle holes based on the air-assisted spray system, the spray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r and non-circular nozzles were studied under the pressure of 0.2-0.6 MPa and the spray volume of 1000-5000 mL/h. Elliptical nozzle and triangular nozzle are classified as non-circular geometries. The spray cone angle was measured by processing the spray image captured by a CCD camera. The measured spray cone angles of the circular nozzles were an...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用于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装置的变孔径颗粒分布板,在具有18根换热管的实验装置上,利用自行研制的CCD图像采集系统对安装该分布板的颗粒分布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颗粒体积分率、循环流量等对颗粒分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流化床的进口段管箱内安装变孔径分布板时,随着固体颗粒体积分率的增加,颗粒浓度径向分布明显趋于均匀;在同一分布板安装高度下,大流量更易于实现颗粒的均匀分布,并且使得颗粒流速在床层截面的径向分布较为均匀.结果证明变孔径颗粒分布板的颗粒分布性能优良,为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装置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从全息重建颗粒图像中进行颗粒识别和定位的方法. 利用小波函数重建颗粒全息图,采用灰度阈值自动判定方法对所重建的三维颗粒场图像进行颗粒图像与背景的分离和颗粒判定.根据重建颗粒图像灰度的空间分布特点,采用灰度和颗粒面积双判据方法实现颗粒空间位置,特别是流场深度方向的准确定位.对已知记录距离的理想模拟颗粒群全息图进行重建测试,同时在共轴全息试验台上对已知记录距离的颗粒试验片进行颗粒识别和定位算法的测试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灰度阈值自动判定方法准确、有效,最大灰度和颗粒面积双判据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颗粒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市售烧结矿颗粒的形貌特征及其构成的密堆积填充床特征.研究显示颗粒形貌对填充床堆积特性、流体穿过填充床的流动特性的影响确实存在.研究发现:烧结矿颗粒相对规则,颗粒越小球形度越高;相同烧结矿颗粒不同密堆积的空间空隙分布不同;操作阻力或压降测量显示了奇怪的数据,即阻力系数先升后降;试验范围内,最高操作速度下压降与床高成线性关系,速度降低后这种线性关系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对FCC颗粒在截面尺寸为368mm的方形流化床中研究了局部颗粒速度分布的基本行为。实验利用光纤探针测试了三个不同轴向高度的颗粒速度分布和静止床层高度对颗粒速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截面局部颗粒速度随表观气速Ug的增大同步增加,颗粒速度沿截面分布不均匀。在截面中心区,局部颗粒速度随Ug增加而增加,上行颗粒速度增加更为显著。在边壁区,低气速时上、下行局部颗粒速度随Ug增加而增加且增幅相近;高气速下局部颗粒速度表现出显著的波动过程。静床高度增加,对上行颗粒速度影响明显,但随着气速增加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7.
鼓泡流化床内颗粒速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0.185m的鼓泡床内,采用PV5A型速度仪考察不同表观气速下两种粒径GeldartB类物料(玻璃微珠)在不同轴向位置颗粒速度径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床层底部颗粒速度分布与分布器设计密切相关,而远离分布器的上部区颗粒速度主要受气泡行为影响,表现为中心区域大而边壁附近小,且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这种趋势变的更加明显;同时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该区域内分布器的影响明显减弱,导致颗粒速度的径向分布逐渐趋于一定的规律;而在相同轴向位置处颗粒速度变化幅值的影响会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变得剧烈。  相似文献   

18.
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和电能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具备自适应特性的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方法. 建立了光伏、风电两种典型分布式电源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功率输出特性. 构建了同时考虑发电成本、环境成本、有功网损折算成本三项指标的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模型. 针对多目标函数和多约束条件的优化配置模型,应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求解,实现学习因子和惯性权重自适应调整以提高算法的寻优性能,由此得到分布式电源的最佳接入位置和容量. 最后,以IEEE33节点配电系统为例进行仿真验证. 结果表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与传统粒子群算法和混沌粒子群算法相比,求解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可达到更好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