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熔融共混和挤出吹膜成型工艺方法,制备低密度聚乙烯(LDPE)/沸石分子筛(ZMS)复合膜.对膜试样的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透湿性能进行测试.采用DSC方法研究试样的结晶性能并用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ZMS用量的增加,LDPE/ZMS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先略增后呈现降低趋势.ZMS的加入使得LDPE的结晶速率增加,起到了异相成核的作用.随着ZMS用量的增加,复合膜透湿能力逐渐增强.采用修正Ozawa方程的Jeziorny法对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可以进行很好的袁征.  相似文献   

2.
以介孔SiO2气凝胶粉体为填料制备了SiO2气凝胶/硅藻泥复合隔热涂料.研究了SiO2气凝胶粉体加入量对复合涂料保温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涂料的导热系数随着SiO2气凝胶添加量增加而下降,当SiO2气凝胶添加量体积百分数为37.5% 时,复合涂料具有最佳的保温隔热性能,涂层玻璃试样的导热系数仅为0.0553W/...  相似文献   

3.
用纳米微粒直接分散法制备了纳米TiO2/水性聚氨酯复合膜,考察了纳米TiO2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粘度分析表明:纳米TiO2有增粘效果.粒径、SEM和AFM分析表明:添加纳米TiO2不影响聚氨酯乳液的稳定性,复合粒子仍然以纳米级存在,纳米TiO2能均匀分散于复合膜中,并对复合膜表面的平整度无影响.接触角和卫生性能测试表明:复合膜都没有防水性.机械性能测试表明:添加纳米TiO2的复合膜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热致相分离法iPP/Nano-SiO_2共混微孔膜的结构与透过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等规聚丙烯(iP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体系的热致相分离(TIPS)行为,光学显微镜测定体系的液-液相分离温度,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体系的iPP动态结晶温度.加热模压并控制冷却速率制备iPP/Nano-SiO2共混平板微孔膜,对膜结构与透过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Nano-SiO2提高了体系的液-液相分离温度;Nano-SiO2起到了成核剂作用,提高了iPP的动态结晶温度.X光电子能谱(XPS)表明Nano-SiO2向膜表面发生了迁移,膜的亲水性有所提高.随Nano-SiO2添加量增加,膜结构由粒子形态为主向胞腔形态为主转变;膜的孔隙率和纯水通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通过向制膜体系中添加Nano-SiO2,可以调控膜结构,并改善膜的透过性能.  相似文献   

5.
SiO2纳米粒子增强改性聚乙烯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比例的SiO2纳米粒子与mLLDPE/LDPE基材进行熔融共混所获得的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力学性能测试和SEM、TEM观察照片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经处理的2%SiO2纳米粒子时,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值;与纯mLLDPE/LDPE相比,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提升了13.7MPa和174.9%,表明了SiO2无机纳米粒子被分散于基材中,与基材形成牢固的界面结合,与基体树脂之间的链段发生缠结,形成了有利于力学性能提高的界面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原料,经Brabender挤出机熔融吹膜制备出LLDPE/LDPE共混膜,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LLDPE/LDPE共混物的结晶行为、结晶形态、力学性能以及熔体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加入适量LDPE后,共混膜仍然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LDPE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结晶度下降,晶粒尺寸减小;共混物的熔体流变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聚乳酸(PLA)体系中添加无机抗菌剂纳米二氧化钛银交换体(Ag^+/TiO2),研究纳米Ag^+/TiO2含量对PLA薄膜力学性能、透氧透湿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Ag^+/TiO2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PLA薄膜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而断裂伸长率逐渐下降;在含量为1份时,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8.8MPa、断裂伸长率为263.5%、透湿系数为3.8×10^13g·cm/(cm^2·s·Pa)、透氧系数为38×10^15cm^3·cm/(cm^2·s·Pa),薄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的抗菌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PLA/PEG共混材料,对其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EG添加量的逐渐增加,PLA/PEG共混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均大幅度提高,但拉伸强度逐渐降低,弹性模量也呈下降趋势;同时,PLA/PEG共混材料的Tg逐渐下降,聚乳酸分子链间作用力减弱,常温塑性增强,而PEG添加量对其熔点Tm影响不大,熔融焓却随之增大;添加PEG能提高聚乳酸在土壤中的水解速率,从而加快其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避免灰尘在户外玻璃上的粘附导致透过率下降的现象,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石英玻璃上制备高透光SiO2/ATO-SiO2双层疏尘薄膜,研究SiO2基层薄膜对薄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霍尔效应测量仪、自制落灰实验装置对薄膜的三维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光电性能、疏尘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iO2基层影响SiO2/ATO-SiO2双层薄膜的表面形貌,但对表层ATO-SiO2薄膜的方块电阻影响不大;SiO2/ATO-SiO2双层薄膜呈柱状结构生长,透过率高于单层ATO-SiO2薄膜的透过率,约4.15%,并且具有良好的疏尘性能,疏尘性能略优于单层ATO-SiO2薄膜;随着SiO2基层碱催化剂含量的增加,SiO2/ATO-SiO2双层薄膜的粗糙度显著增加,平均可见光透过率先增加后减小,方块电阻先减小后增加,其中,B-2/ATO-SiO2双层薄膜的平均可见光透过率最高,为86.952%,方块电阻最小,为3.74×10^6Ω/sq,疏尘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复合膜透氧原理的介绍及其制备工艺的描述,研究了几种常用复合包装膜的透氧量与温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复合膜的透氧量增大;其中,BOPA/LDPE复合膜的阻气性最佳,BOPP/LDPE的阻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用共混法和原位杂化法分别合成了壳聚糖-SiO2杂化材料,研究了投料比对壳聚糖-SiO2杂化材料的结构以及耐水性、力学性能、Cu2+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壳聚糖相比,共混法和原位杂化法合成的杂化膜材料的吸水倍率最高时分别比纯壳聚糖提高了108.3%和11.1%;共混法合成的杂化膜材料拉伸断裂强度随mTEOS/m壳聚糖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而原位杂化法的则是随mTEOS/m壳聚糖的增加一直增大,分别比纯壳聚糖膜提高了19.9%和20.3%.同时,随着mTEOS/m壳聚糖的增大,两种方法制备的杂化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均下降;而随着mTEOS/m壳聚糖值的增大,共混法合成的杂化膜对Cu2+的吸附能力则是先增强后逐渐降低,而原位杂化法的则一直降低.TGA分析表明:SiO2的引入并未改变壳聚糖的降解机理.SEM分析表明:复合材料是以纳米尺度的SiO2增强的杂化膜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制备具有亲水和防污自清洁性能的PVC建筑薄膜,在经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的PVC薄膜表面涂覆SiO2作为隔离层,然后采用旋涂法将TiO2涂覆于薄膜表面,制备得到PVC/SiO2/TiO2复合膜。利用XRD、FTIR、SEM、EDS等测试手段对复合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用接触角测试仪测定了其亲水性能,经紫外光照后,复合膜的接触角由42.2°降为10.9°,结果表明TiO2层的涂覆大大地提高了PVC薄膜的亲水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液相萃取法,通过四氢呋喃从水相中萃取出硅酸,经有机醇共沸蒸馏,制备了表面酯化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醇分散液,其外观透明、均匀稳定,二氧化硅含量可高达35%,达到纳米级分散。研究了在少量纳米二氧化硅作用下,纳米复合聚酯涂膜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少量纳米SiO2能提高涂膜的硬度、耐磨性和紫外吸收性能,不影响透明度。  相似文献   

14.
以用双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相同浓度的纳米SiOx/LDPE和微米SiO2/LDPE聚合物复合材料.为了了解无机粒子的添加对LDPE微观结构的影响,对纯聚乙烯、纳米SiOx/LDPE和微米SiO2/LDPE复合材料进行了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DMA动态机械谱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聚乙烯分子链没有改变微米SiO2的谱峰,但可使纳米SiOx的谱峰的波数变小、变宽.此外,纳米SiOx粒子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并且由于纳米SiOx粒子和聚合物分子链之间氢键的作用,加强了分子间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以硅烷偶联剂KH-560表面改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为改性材料,制得单分散疏水性SiO2改性的复合苯丙乳液.对乳液及涂膜性能进行了红外光谱、粒径分析、接触角和热失重表征.考察了不同含量的SiO2对转化率、凝胶率、化学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涂膜的硬度、耐盐雾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0%,改性后的乳液及涂膜各项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