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釆用三维和二维荧光法对中药丹参水浸提液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丹参水浸提液在三维荧光等高线光谱中出现2个荧光峰,其激发波长分别为2433、37 nm,发射波长为437 nm。丹参素、丹参酚酸A、丹参酚酸B及原儿茶醛与丹参水浸提液的二维荧光光谱比较研究表明,丹参水浸提液的荧光光谱是各种丹参酚酸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的叠加,其中丹参酚酸B对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强度贡献最大,且荧光发射波长相同。在近中性条件下,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作为定量分析丹参中总酚酸的依据。丹参水浸提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指纹图谱特征,可以用于丹参的定性鉴别。在pH 7.0~12.7丹参水浸提液荧光发射光强度随pH增大呈现递减甚至消失的变化,同时丹参素的380 nm荧光有所增强,丹参酚酸化合物在碱性环境下易于水解应该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重要的荧光增敏荆,为了弄清SDS溶液的荧光特征并探讨其荧光产生机制,利用稳态荧光光谱仪分析了配置的多组样品,结果发现:低浓度时SDS溶液仅有1个荧光峰,位于300nm附近;当达到临界胶团浓度时,在330nm处出现第2个峰.300nm处的第1荧光峰由SDS单分子亲水基-OH中氧原子受激产生;330nm处的第2荧光峰则由胶团表面-OH中氧原子受激产生.配位物的不同使-OH的n电子受激后跃迁至不同的能级从而导致发射荧光波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攻克肝癌需要对肝细胞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进而对比肝细胞与肝癌细胞的区别,实现肝癌的早期筛查工作。首先,在实验室中培育了HL-7702[L-02]肝细胞,接着利用荧光光谱仪研究了肝细胞的自体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肝细胞的荧光光谱出现两个明显峰值,分别位于588nm和660nm处,其中588nm处获得最大荧光强度。然后,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细胞的形态,计算多个视野下的细胞荧光图像,获得了肝细胞平均直径接近13.1μm。流式细胞仪的实验表明肝细胞的直径比较集中。最后,研究了肝细胞荧光饱和强度的变化,发现随着细胞浓度增加,肝细胞会呈现荧光饱和状态。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肝细胞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接下来肝细胞及肝癌细胞对比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对3种有机磷农药化合物分子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量子化学B3LYP方法,对3种有机磷化合物进行几何构型优化,采用的基组水平为6-31G.并对该类化合物进行振动分析,得出稳定的基态.最后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下,计算其荧光光谱.计算所得荧光光谱与文献值较吻合.所有计算均采用Gaussian03程序.  相似文献   

6.
7.
研究和发展了一种两维荧光光谱测量及成像技术,讨论获得两维空间离散点的最佳光谱分辨率的方法.该技术以棱镜色散原理为基础,利用微透镜阵列实现对样品的离散化照明,充分发挥光学系统固有的并行处理能力,实现了在一个面阵探测器上同时记录两维空间的荧光光谱图像.与逐点扫描方法相比,该技术的扫描效率随激发点数线性提高,具有快速测量、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的特点,可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激光血管成型术中用光谱技术进行诊断定位是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一项较新的研究课题,目前较为集中地研究血管的激光荧光光谱.我们用普通氙灯355nm波长和YAG三倍频(355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进行了血管荧光光谱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光源的血管荧光光谱与激光的血管荧光光谱相似,并由此提出用普通氙灯进行血管疾病光谱诊断的方法.2.激发波长为355nm时,在396nm和450nm处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血管内膜的成分有关,能够鉴别正常血管和异常血管,可以成分光谱诊断的依据.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未见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9.
10.
丹酚酸A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环境条件下,pH 7.40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丹酚酸A(Sal 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丹酚酸A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处理数据,推断其猝灭机理为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获得了25、30、35℃下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49×105、1.19×105、8.24×104 L/mol。根据Van't Hoff方程计算得出ΔH=-56.55kJ/mol,根据所得热力学参数推断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与范德华力。在25℃时,计算获得丹酚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为1.158。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温高压处理丹酚酸提取物的方法来提高丹酚酸A的含量,以丹酚酸A的得率为指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A的含量,考察了酸的种类、丹酚酸提取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物料浓度对转化合成丹酚酸A的影响。色谱分析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水(0.1%甲酸)和乙腈,体积流量1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80nm,丹酚酸A的质量浓度在0.055~0.55mg/mL线性关系良好。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得到了转化合成丹酚酸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120℃,pH为5,反应物料质量浓度5mg/mL。  相似文献   

12.
丹参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丹参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研究。方法:分别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水杨酸法比色法测定丹参水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与阳性对照品VE进行比较。结果:丹参水提物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丹参水提物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石蜡切片法及组织化学法研究了丹参营养器官的结构及常用药用部位的结构发育。结果表明:丹参根的结构、发育过程与一般双子叶植物相同。成熟根中,导管在次生木质部中呈放射状排列。茎为四棱形,4个棱角处有丰富的厚角组织,起支持作用。叶为异面叶,上下表皮均具大量的表皮毛。丹参根、茎、叶的解剖结构存在明显的旱生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采用薄层层析定性、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以丹酚酸B、丹参素、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为指标,系统考察了不同提取溶剂、溶剂提取顺序对丹酚酸B、丹参素、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丹参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顺序和提取溶剂。结果表明,先提取脂溶性成分再提取水溶性成分有利于丹参有效成分的综合提取,并且二氯甲烷对脂溶性成分提取率较高。在丹参活性成分的提取中,可先用二氯甲烷提取脂溶性成分后再用甲醇提取水溶性成分,实现丹参活性成分的综合提取。  相似文献   

15.
以丹酚酸B为样品,通过对氮蓝四唑光照法评价体系中测定波长,缓冲液pH值、浓度,光照强度及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确定丹酚酸类化合物清除O2-.的最佳评价体系,并对丹参中5种水溶性成分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测定条件为:测定波长625 nm,磷酸盐缓冲液pH值7.8,缓冲液浓度5 mmol.L-1,光照强度6 000 lx,光照时间30 min,其可靠性好,清除率测定结果的灵敏度较改进前提高20%;丹参5种水溶性成分清除O2-.的能力均随其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线性关系范围内,清除O2-.能力大小依次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紫草酸≈芦丁。  相似文献   

16.
以丹酚酸B为样品,通过对氮蓝四唑光照法评价体系中测定波长,缓冲液pH值、浓度,光照强度及时间等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确定丹酚酸类化合物清除O2-.的最佳评价体系,并对丹参中5种水溶性成分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最佳测定条件为:测定波长625 nm,磷酸盐缓冲液pH值7.8,缓冲液浓度5 mmol.L-1,光照强度6 000 lx,光照时间30 min,其可靠性好,清除率测定结果的灵敏度较改进前提高20%;丹参5种水溶性成分清除O2-.的能力均随其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强,线性关系范围内,清除O2-.能力大小依次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丹酚酸B>原儿茶醛>紫草酸≈芦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5-磺基水杨酸(5-Sulfosalicylic acid,SSA)在不同酸度下的荧光光谱性质.酸性条件下,SSA的荧光激发峰λex分别位于201,210,236,297 nm,荧光发射峰λem位于401 nm;随pH值升高,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均逐步升高,但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形状无变化.碱性条件下,随pH值升高,201,210,236,297 nm的激发峰位置发生红移且强度逐渐降低,261 nm出现一个新的逐步升高的激发峰;401 nm位置的荧光发射峰位置发生蓝移,且强度逐渐降低.pH=2~6,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上升;pH=6~9.5,荧光强度基本不变;pH=9.5~13.3,荧光强度随pH值升高而下降.同时,讨论了SSA作为三元酸的解离.  相似文献   

18.
4种喹诺酮类药物分子荧光光谱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化学合成药物。文章采用量子化学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下对4种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几何构型优化,经振动分析,均未出现虚频率。在此基础上用CIS方法计算了4种化合物的荧光光谱,所得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9.
The interactions of 4-aminosalicylic acid (4-ASA) and surfactants in aqueous solu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UV-Vis spectra and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ongest peak at UV-vis spectra of 4-ASA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ationic surfactant and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ppeared at 206 nm and took a red shift from 206 nm to 221 nm with the increase of 4-ASA concentrations from 0.8×10-5 to 4.4×10-4 mol/L.Similarly,the strongest peak at UV-vis spectra of 4-ASA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onionic surfactant and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appeared at 206 nm and took a red shift from 206 nm to 219 nm with the increase of 4-ASA concentrations from 0.8×10-5 to 4.4×10-4 mol/L.However,the similar phenomena did not appeared in the presence of anion surfactant,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the UV-vis spectra of 4-ASA aqueous solution remained the same peak position and the peak value increased with the 4-ASA concentration increase.The result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between 4-ASA and CTAB or PVP,as well as the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between 4-ASA and SDS.Furthermore,the value of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of surfactants in the presence of 4-ASA was determined with Fluorescence method.The first and second CMC of CTAB was 1.2×10-4 M and 2.4×10-4 M,respectively.The first and second CMC of PVP was 1.2×10-4 M and 2.8×10-4 M.SDS realized the multiple micellizations to form multiple CM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